天台四教儀講錄 12
會性法師講述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寅二、約時味判分二
「時」五時。「味」五味。約時、味判定方等部教理屬哪一時?哪一味?分兩段,先約時,次約味。
卯一、約時
若約時,則食時。(第三時)
以五時論,華嚴經說:譬如日出,先照高山,次照幽谷,再普照大地。今方等時以後的三時,便是日光普照大地的時間。日光普照大地,智者大師又約其義分作三階段:一、食時,二、禺中時,三、日中時。以中國天干地支十二時辰算,食時是辰時,般若禺中時是巳時,法華、涅槃的日正當中是午時。方等時是食時,人受食的時間。依毘羅三昧經云:眾生受食時間有四種:一、早起,早上是諸天食,天人受食時間。二、日中,日中之前是三世諸佛食,即佛受食時間。三、日西,太陽將下山前是畜生受食時間。四、日暮之後,戌、亥二時天黑了,是鬼神受食時間。這裡「食時」,應該是指早起諸天食。但這時間無法完全確定,因天亮就算了,不過,在此應依人間受飮食時間說。國人吃三餐,「食時」指吃早餐時間,大約辰時,以今之鐘點論,早上七點後,到八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,這段時間是辰時,一般人用早餐的時間。我們不以寺廟論,佛寺叢林生活,有的天沒亮就吃早飯了。
七點,太陽已高升,能普照大地,在普照大地的第一個階段稱食時,此約時間論。日光表大乘佛法,方等以後皆屬大乘法,謂「食時」。
卯二、約味
若約味,則從酪出生酥。此從九部出方等。(三生酥味)
五味,前文已說過幾次了,根據涅槃經所說,從牛出乳,乳出酪,酪出生酥,生酥出熟酥,熟酥出醍醐,這是五味的相生次第。約五味言,方等時是第三、生酥味。
「此從九部出方等」,合法,以法義合比方。「九部」指前之鹿苑阿含時,已講過九部經了。「出方等」出大乘佛法。意思是:先說聲聞教法,令聲聞根性者斷惑證眞,證偏眞涅槃已,進一步修學大乘佛法,故舉酪出生酥爲喻。此約根機論濃淡,酪味淡,生酥濃,表顯證小乘果位後,進而發菩提心,回小向大,學習菩薩道說大乘法,其義理教味比聲聞教濃得多,所以,方等時屬生酥味。
寅三、引經證成分二
引法華經信解品,證明成立方等部之教理。分卯一、正引經文,二、辨所領義兩段。
卯一、正引經文
正明所引證之經文。
信解品云:過是已後,心相體信,入出無難。然其所止,猶在本處。
「過是已後」,窮子歷經二十年苦工,即經阿含時之教化,既已證果,長者、窮子之間「心相體信」,長者是父,窮子是子,此時,父子能互相體會信賴。先說子信父,窮子比喻聲聞人,聲聞人在阿含法會,聽過聲聞教法後,依法修行,斷見思惑,乃至證阿羅漢果;在藏教裡,他已眞實證得果地,知道佛沒虛妄欺騙,那麼,大乘法中所說的菩薩道,應該可信,因此,相信方等時會上的大乘法,不生疑惑,便是子信父。父也信子,父喻佛,佛見聲聞人既然能斷惑證果,就沒瞋恨心,聞大乘法,不會毀謗,且能生信,尤其證無漏聖果後,善根很利,可以回小向大,從此,佛就爲聲聞人說大乘法,便是父信子。子信父,父信子,心相體信。「入出無難」還是比喻,怎麼入出無難呢?窮子剛回,住在工寮,經二十年鍛鍊,彼此很熟,長者偶爾也表露身分,要他進屋裡參觀或做些家事,「入」進長者宮殿。「出」離長者屋宅回到草庵。進出自然,沒有困難。法義則聲聞人證小乘果位,初果至四果,能見尊特身,即佛之勝應身;聲聞習慣見劣應身,現在能見報身的初步境界,就是「入」,但平常見的還是劣應身,便是「出」。從此,不畏大乘法,相信修大乘法能成就菩薩道,故入出無難。
「然其所止,猶在本處」,雖偶爾進入長者宮殿,但仍止宿草庵中。意思是聲聞人雖聞大法,相信大乘佛法,知道有菩薩道,可令成佛,然自覺還是聲聞,不敢接受自己是個菩薩,將來可以成佛,不敢動此念頭,故其所止,猶在本處。
卯二、辨所領義
辨明這段經文是譬喻,表顯聲聞人所領解是何種意義。
此領何義?
這句須連接下文,先徵問聲聞人領解何種意義?
答:三藏之後,次說方等。已得道果,心相體信,聞罵不瞋,內懷慚愧,心漸淳淑。
這段就是辨明彼所領解之義。答云:經「三藏」教,即鹿苑時「之後」,其「次」佛爲「說方等」大乘法,因舍利弗、目犍連等「已得道果」,證四果阿羅漢,既得聖果,相信佛說的法眞正能得實益。「心相體信」子信父,父信子,聞大乘法,如維摩經、思益經、央掘摩羅經裡,彈呵小乘焦芽敗種、自了漢等文字,「聞罵不瞋」,不動瞋恨心,因已斷三界見思,不僅不瞋,且「內懷慚愧」,摩訶迦葉尊者在維摩經中,曾說:「我等何爲永絕其根?」我怎麼永久斷掉大乘善根?我沒有大乘菩薩的氣慨!「於此大乘,已如敗種」,說小乘焦芽敗種,不是別人批評,摩訶迦葉自己就承認了。焦芽敗種,指敗壞的種子,無法萌芽。
書載:有位地主,許多佃農中,有一個很兇悍,幾年不繳田租,收成又好,催繳無效;地主很生氣,想收買某位佃農,告訴他:你每年不欠租金,因此,今年租金特別減半,但要爲我辦件事,我給你一包稗子,夜深,偷偷灑入隔壁的秧田,令其收成不好。(農耕者最怕田裡長稗子,稗子和稻子長得很像,倘不拔除,必影響收成,但未長高不易分辨。)佃農不敢違抗地主,否則日子難過,拿著稗種心很不安,夫人問明原委,想個妙計,將稗子煮熟,外表分不出生熟,灑入田裡,既可交差,也不會害了對方。
這就是敗種。摩訶迦葉說:對大乘佛法言,我眞是敗種啊!「一切聲聞,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,皆應號泣,聲震三千大千世界」,聞大乘法,卻沒修學,該痛哭一番,哭聲震三千大千世界。表其慚愧難過,自覺不如人。「心漸淳淑」淳,老實純良。淑,善良柔和。心漸至淳善柔和境界,在方等會上,聞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,一一都能接受。此即漸教第二階段─漸中方等時說竟。
丑三、漸末(般若)分三
般若時屬漸末,漸教之第三段,仍約部教、約時味、引經證三小科,先說:
寅一、約部教
般若部教典,屬化法四教的哪一類?
次說般若,轉教、付財,融通、淘汰。
方等之後,其「次說般若」,般若說什麼道理呢?「轉教、付財,融通、淘汰」,八字,上兩字是法,下兩字是比喻。如轉教是法,付財是比喻;融通是法,淘汰是比喻。「轉教」,般若會上,釋迦牟尼佛經常要聲聞弟子,教初學菩薩大乘佛法,如大般若經、大品般若、摩訶般若、小品般若中,佛有時要須菩提,或舍利弗、富樓那、迦旃延,將佛的意思傳達給初學菩薩,代佛教導初學菩薩學習大乘法,便是轉教。轉教用意爲「付財」,何謂付財?這個譬喻仍出自法華經信解品,下文引經證時會提到。長者年紀大生病了,叫窮子當家辦事,甚至管理家中財務,謂之「付財」。窮子雖處理大小事,但沒貪心,因此,只轉教、付財而已。
「融通、淘汰」,何謂融通?就是以般若空慧洗其執著疑情。聲聞人雖知大乘法,我執已除,法執未盡,對於能斷法執的空慧,還不能放下,「融通」是把所有法門,統統會歸般若,會一切法皆摩訶衍,都是大乘法。「淘汰」淘,除壞留良,洗米稱淘米,去除米中雜質,留下好的,謂淘汰。意即要聲聞人破除所有執著,所謂般若三空:我空、法空、空空,能空我、法之空也空,才是究竟眞空,這是般若部所講之理。
此般若中,不說藏教,帶通別二,正說圓教。
說明部中用教,般若部所用的化法四教是哪些?般若教典中「不說藏教」,沒有藏教,並非全無聲聞法,縱有,其用意有兩種:一、會歸摩訶衍,小法即大法,把聲聞法在般若時裡,統統會歸大乘,也就是融通。二、重說、重述,例如聲聞阿含裡說三十七道品,站在聲聞立場是聲聞法,站在菩薩道立場是大乘法。四諦法也有大小,所謂生滅四諦、無生四諦、無量四諦、無作四諦,生滅四諦當體即藏教,即聲聞法,無生四諦以下,已屬大乘法了。重複敘述阿含中說過什麼教理,像跟長大的孩子談童年往事,不是說現在。
般若不說藏教,但「帶通別二,正說圓教」,二,指通教、別教。兼帶說明通教、別教,然主要正說圓教教義。
這是第一段「約部教」,般若部教典內容,是講四教的哪一類?「不說藏教,帶通別二,正說圓教」,以正說圓教爲目標,兼帶有三乘的通教及獨菩薩法之別教。
寅二、約時味
約日照時間與五味說明。
約時,則禺中時。(第四時)
約時間論,屬第四時,即太陽普照大地,近中午之時。「禺中」將中未中,將近日中的時間,以十二時辰論,是巳時,九點至十一點。
約味,則從生酥出熟酥。此從方等之後,出摩訶般若。(四熟酥味)
約五味言,從生酥進而再製成熟酥,熟酥味道比生酥更殊勝。約教理相生次第言,方等之後,既說大乘法,恐彼對大乘又生執著,以般若蕩滌其執著疑情,令彼等得更大受用。因此,約根機言,若論濃淡,熟酥味比生酥更濃更好,這就是從方等之後,出摩訶般若。方等後說般若,並非般若從方等出,而是說方等以後,便說般若。在五味裡屬第四熟酥味。
寅三、引經證
引法華經信解品經文作證明。
信解品云:是時長者有疾,自知將死不久,語窮子言:我今多有金、銀、珍寶,倉庫盈溢,其中多少,所應取與。
這是法華經信解品,由上之「心相體信,入出無難」,接下來的經文。
「是時」經方等時之後,「長者有疾」,人老,免不了生病,「自知將死不久」,既已老病,知距死期不遠。長者喻佛,佛化度眾生因緣將盡,如人老生病。「語窮子言」,對窮子說,「我今多有金銀珍寶」,我家裡有金、銀、珍珠等種種寶物,寶庫裝得滿滿的,「倉庫盈溢」,「其中多少,所應取與」,這些金銀珍寶,應取出,應給人或該如何處理,你代我打算,你如我兒,家業委付承辦,意思是當家。窮子雖承管家務,不敢認爲是自己的,只是代辦而已。
金銀等物,皆有表法,法華文句云:「金」喻中道之理,最爲殊勝。「銀」喻眞諦理。「珍寶」喻佛說的一切法門。「倉庫」喻定慧,倉是定,庫是慧;定門像一百零八三昧,慧如般若所說空理,十八空、二十空等。「其中多少」,理本無多少,但約法門,則有多少。例如三昧,詳分一〇八種;空本一個,約對治執著言,類別很多,故有十八空、二十空等。又「多少」喻般若所說的廣略法門,詳說是多,略說是少。法門所說有多有少,有廣有略。「所應取與」取,自己修行。與,教化眾生。應如何取來自行化他。
此領何義?
上所引證的經文,表聲聞人領解的是什麼意義呢?
答:明方等之後,次說般若,般若觀慧,即是家業。空生、身子,受敕轉教,即是領知等也。
答:說明方等之後,其次說明般若智慧,「般若觀慧」觀,修行。慧,以般若智慧修觀。般若觀慧乃佛之家業,到法華時付與家業,並非另有所付,而是令其通達般若妙理,得眞實受用。所以,戒定慧三無漏學,慧學才是眞正究竟佛法,因戒、定,其他宗教也有相似之處,唯佛法方談般若,般若是佛的根本法,現在明般若觀慧,等於先要窮子當家辦事,法華會上,則全部交與。
「空生」即須菩提,佛弟子中,解空第一。梵語須菩提,此云善現、善吉或空生,出生時,家裡倉庫突然皆空,一會兒又盈滿,顯其解空第一,故名空生。因須菩提解空第一,般若會上,常有須菩提代說,轉教菩薩的情形。「身子」是舍利弗,舍利弗,譯鶖鷺子或身子,其母親身相美好,是美好身相的兒子,故稱身子。般若經裡也常由舍利弗轉教菩薩。
「受敕」接受佛的使命,轉教初學菩薩。「即是領知等也」,知,管理,不僅知道而已。領,接受,接受長者託付,管理家業。意即到般若時,窮子已爲長者當家,但不敢承認是自己的,須待法華時,方公開說明,交付家業。
至此,漸教之漸初、漸中、漸末,皆已說竟。頓教有頓教部、頓教相,漸教也有漸教部、漸教相。根據教觀綱宗云:漸教有二意,第一、漸教部,譬如漸初,阿含經是漸初之教,方等是漸中,般若屬漸末,又名漸後,一代時教,凡有關般若教理,統統收歸般若。大乘佛法,除華嚴、般若、法華、涅槃外,皆收歸方等,這是漸教部。第二、漸教相,漸教相是歷劫修行,斷惑證眞的次第,例如聲聞人,先修三資糧,次修四加行,七善根具足,七方便位成就,進一步才能證初果,初果之前有初果向,二果、三果、四果也有,階位分明。菩薩道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五十一階位井然有序,若以漸教相狀論,不但聲聞法有,一切大乘法皆有,華嚴也有,如華嚴經說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都是有次第的漸教相。然約部言,華嚴純頓無漸。此約漸教論漸教部與漸教相。
子三、總結
總結漸教。
已上三味,對華嚴頓教,總名爲漸。
上說酪、生酥、熟酥三味,對華嚴頓教言,總名爲漸,先說阿含,次說方等,再明般若;漸初、漸中、漸末,很有次第的成一階段。
到此,總科庚一、約時辨教之辛一、約前四時明四教,分一、正明,二、結齊。「正明」裡有四教,頓教、漸教說竟。接著介紹秘密教及不定教,這二教順文而說,不再分科。
癸三、秘密教
第三秘密教者。
化儀四教第三是秘密教。秘密和不定是教相之名,詳稱應作「秘密不定」、「顯露不定」,因秘密與不定,都屬不定。在此,秘密不定只稱秘密教,後之顯露不定,稱不定教,二者分法,後文述及,現先說秘密教:
如前四時中,如來三輪不思議故,或爲此人說頓,或爲彼人說漸,彼此互不相知,能令得益。故言秘密教。
「如前四時中」,按照前面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四時教義中,「如來三輪不思議故」,如來,指釋迦牟尼佛。三輪即身口意,身業「神通輪」,必要時,佛身現神通教化眾生。口說法謂「正教輪」,以正法攝受眾生。佛意業能鑒機,知眾生根機,因機施教,名「記心輪」。無論現神通、說法、鑒機,都能破除眾生煩惱。「輪」有二義:一、運轉義,二、摧碾義,佛說法如輪運轉至眾生心中,令依法修行,摧碎其煩惱。我們身口意都在造業,佛則度化眾生,如車輪運轉不息,故稱「三輪不思議化」。不可心思、口議,謂不思議,佛三輪度生情形,非心所能思惟,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。「或爲此人說頓,或爲彼人說漸」,佛無分別心,平等而說,但各人領會不同,頓教者聞頓教法,漸教者聞漸教法,這裡面含大、小、偏、圓等等,隨眾生根機聽聞、受益而有差別,「彼此互不相知」,如張三聽是漸教,李四聽是頓教,但張三不知李四所得利益,李四也不知張三境界,彼此不知,但皆受益,謂秘密教。
秘密是互不相知而已,並非有什麼秘密,佛法一切公開,沒有秘密,密在眾生邊,佛無意令彼互不相知,乃眾生根性使然,若有人關門傳法,排除外人,絕非佛法。
癸四、不定教
秘密教與不定教,內容很相似,只是相知、不相知的差別,因此,要連著說明清楚,否則,接後文就比較麻煩。
第四不定教者,亦由前四味中,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,此則如來不思議力,能令衆生,於漸說中得頓益,於頓說中得漸益。如是得益不同,故言不定教也。
第四不定教,「亦由前四味中」亦,和前秘密教內容大致相同,也是由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之乳、酪、生酥、熟酥四味,上說四時,此言四味,意義相同,在文體上稍作變通而已。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兩句,出自維摩經佛國品偈頌,佛只用一種言音說法,但隨眾生根性類別不同,各各得到了解。不僅心中領會不同,各人所用語言不同,聽佛說法,統統能懂;如客家人聽佛說法,是用客家話,閩南人則閩南話,乃至國語、英語,世界各國語言雖異,聽者認爲佛用的是自家母語,英國人聽是英國話,法國人聽是法語,佛並未作意用什麼語言,只是一音,但各人所聞不同,這就是佛親證無上菩提的究竟境界。不像我們凡夫,就算會說多國語言,也不可能同一時間表達;例如講國語,聽的是國語,不可能變成客家話,反之亦然。凡夫同一時間只能講一種話,不懂講者語言,便無法領受,而且也沒法令其了解不同意義,因爲講者只傳達一種道理。佛說法能隨眾生種族、根性,二得利益。不但人道眾生如此,三界眾生,天人聽的是天人話,鬼神聽是鬼神話,畜生道等亦然,所以,天龍八部都能了解,這就是佛的不思議化。
不定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,怎麼說呢?設使沒有不定教,藏經裡許多相同緣起,同樣的經,內容卻有很大不同,若非眾生根性有別,所得利益不同,這種情況該如何解釋?像優婆塞戒經,就是善生經,道宣律師著作裡多稱善生經;然阿含部之善生經,只說善生拜六方,六方喻父母兄弟等,沒比作六波羅密,更沒像優婆塞戒經有七卷的文字,如果不是不定教,怎有此情況?今人自作聰明,認爲後人僞造,實際上是不懂佛法。又如楞嚴經、摩登伽經,也有多種譯本,緣起相同,可是,摩登伽經只有緣起,度阿難與摩登伽出家證果而已,沒有楞嚴經十卷那麼多的文字,設若不是不定教情況,小乘人只聽到摩登伽經、善生經。還有「央掘摩羅經」,央掘摩羅,此云指鬘,阿含經只說殺千人手指,然後佛度彼出家證果的故事。求那跋陀羅法師譯的大乘央掘摩羅經,有四卷,裡面彈偏斥小說得非常詳細。又如涅槃經,大乘根性聽的是四十卷,小乘聽的只有像阿含部遊行經後段及佛遣教經,絕不可能有四十卷、三十六卷之多。這皆因根性不同所致,並非後人增加。有人誤爲後人僞造,那是不可能的,因大乘佛法教理較聲聞法殊勝得多,假使大乘非佛說,則後人勝過佛,和科學家相似,後面推翻前面,那佛也不足以稱佛了。世間諸法不能超越佛法,後人盡一生智力也研究不完,怎可能再增加?!只是大乘佛法,佛世時不很流通,爾後逐漸流傳,不可誤作僞造,以凡情測聖智是錯的。因不定教故,佛「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令眾生「於漸說中得頓益,於頓說中得漸益」,這皆因根性不同所致。
「如是得益不同,故言不定教也」,總結,像這樣得益不同,且彼此互知證果情形,便是不定教,屬顯露不定。
然秘密不定二教,教下義理,只是藏通別圓。
總結秘密、不定兩教教理。「然」轉語詞。秘密與不定二教所含義理,不出藏、通、別、圓,沒有另外其他的意義。
壬二、結齊
化儀四教齊此。
此段是「約前四時明四教」的第二段「結齊」,總結上文,化儀四教說到這裡爲止。齊,止也,化儀四教對前四時說完了。
阿彌陀佛~此集貼錯~應當貼十二集~版主貼成十一集了!
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刪除謝謝大德告知錯誤,已修正
刪除謝謝大德告知錯誤,已修正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