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四教儀講錄 6
會性法師講述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後人認爲金剛經有段文字,可能抄寫時漏掉,根據元魏菩提流支譯本補入。大家回去翻翻看,「爾時慧命須菩提」那一段,鳩摩羅什法師都譯作「長老須菩提」,而元魏本沒漏,卻不流通元魏本,可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與中國佛教特別有緣。另外如大智度論、三論宗的中論、百論、十二門論也是師所翻譯。
法華經譯後,經智者大師弘揚,依之修學者太多了,很多人讀誦、禮拜,拜完一部法華經,一字一拜,有六萬九千幾百拜。宋朝四明尊者編有「禮法華經儀式」,照此方式禮拜,是很好的修行方法。這些屬普通佛學常識,研究教理,必須知道。
接著略說經題意義,因後文許多地方與此有關,這屬理論方面,須稍稍注意,才能體會。「妙法蓮華」是別題,「經」是通題。妙法是法,蓮華是譬喻。本經說的是什麼法呢?智者大師說:即十界十如之法。十法界、十如是、百界千如之法,皆約心法、佛法、眾生法三法,顯示其妙義。妙者,不可思議也;法華經中所說權實、本迹、十界十如等法,皆至極微妙不可思議,故名妙法。
法如何微妙呢?這道理很難直接說明,所以用譬喻,譬喻品云:「諸有智者,以譬喻得解」,因此,舉蓮華喻妙法。華即花,佛經往往用華。目前大家講的蓮花有睡蓮、荷花兩種,佛經指的是荷花,蓮苞中蓮蕊,花開即見蓮蓬、蓮子,花漸開,蓮子漸長,花謝則蓮熟,所以,蓮花有三義:一、爲蓮故華,二、華開蓮現,三、華落蓮成。
法華經二十八品,智者大師分爲權、實、本、迹,即開權顯實,開迹顯本,不論迹門、本門,都有爲蓮故華、華開蓮現、華落蓮成三喻。先說迹門三喻:
㈠爲蓮故華—喻爲實施權,欲令眾生證實相之理,而施設權巧方便;蓮子喻實,花喻權。法華經方便品偈云:「知第一寂滅,以方便力故,雖示種種道,其實爲佛乘」,偈頌說得很清楚,佛親證第一寂滅涅槃,因聲聞根性者沒法接受佛果境界,「以方便力故」,方便就是權,以權巧方便之力,「雖示種種道」,佛說法四十九年,雖開示八萬四千等法門,「其實爲佛乘」,其實究竟目標,是希望眾生都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
㈡華開蓮現—喻開權顯實。到法華會上,眾生根機成熟,可以學習成佛法門,於是,佛顯出諸法實相之理,表過去所說皆屬方便。法華經云:「開方便門,示眞實相」。
㈢華落蓮成—喻廢權立實,廢權巧方便法,建立實相。這道理何在呢?因未說法華經前,不曾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能成佛。大乘經典也說眾生有五種根性,所謂:定性聲聞、定性緣覺、定性菩薩、不定性眾生、一闡提人。唯識家就講這五種種性。按此說法,只有一分半人能成佛,三分半不能。定性聲聞最多證阿羅漢果,定性緣覺證辟支佛果,一闡提是斷善根者,這三類根性不能成佛。不定性者約一半能修行成佛;若遇菩薩法,便成菩薩,逢聲聞法則成聲聞,近惡知識一闡提,則成一闡提,謂之不定性。倘按此說法,我們都屬不定性,你們定了嗎?我不敢說自己定了。如果三分半眾生不能成佛,那麼,地藏菩薩永久是菩薩,因世界眾生不增不減,所以,法華會上,佛開權顯實、廢權立實,唱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皆能成佛,方便品偈云:「若人散亂心,入於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」,就是散亂心念聲佛號,也能成佛,何況行解並重者,成佛更是可期了。
講到本經,謂一切眾生皆能成佛,地藏菩薩擔子才輕些,大家如果希望地藏菩薩快點成佛,就得認眞修行,我們沒先成佛,地藏菩薩就辛苦了!有人說:「我們跟地藏菩薩學吧,等地藏菩薩成佛,我們再成佛。」那麼,地藏菩薩永遠成不了佛,因眾生尙未度盡啊!這是題外話。接著說本門三喻:
㈠爲蓮故華—喻從本垂迹。謂世尊成佛於久遠劫前,非今生方成,何以知之?法華經第十五,從地涌出品中,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,大地涌出無量無邊菩薩,彌勒菩薩疑說這些菩薩從何而來,以前爲何沒見過,是誰教化的?佛答:這些是我教化的,都是我的弟子。彌勒菩薩疑:「父少而子老,舉世所不信」,釋迦世尊今生才成佛,成佛才四十幾年,父少,當父親的年紀很輕。子老,這些大菩薩不知修多久,年紀已大,哪有父親二十五歲,兒子一百歲,豈不是笑話嗎?彌勒菩薩不相信。因此,佛告訴他:假使有人將此世界磨成微塵,經東方五百個微塵數世界,下一粒微塵,待微塵下盡,再把這些世界又磨爲微塵,一粒微塵算一大劫,像這樣塵點劫前,我就已經成佛了。所以,法華經壽量品云:「我實成佛已來,久遠若斯」。既然久已成佛,何以今生又示現爲淨飯王太子,出家修行,成佛說法呢?「但教化眾生,作如是說,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爲度今生應度眾生而方便示現,從本垂示久遠成佛的事迹。梵網經云:「我今來此世界八千返」,在梵網會上,表明我來娑婆示現成佛度生八千次,還不是究竟顯本,法華會上方究竟顯之,謂「從本垂迹」,爲蓮故華。
㈡華開蓮現—喻開迹顯本。如來壽量品云:「一切世間,皆謂今始得道,我實成佛已來,無量無邊那由他劫」,開今生示現之事迹,顯塵點劫前早已成佛,大家莫誤爲父少而子老。
㈢華落蓮成—喻廢迹立本。經云:「諸佛如來,法皆如是。爲度眾生,皆實不虛」,何以要如此示現,爲什麼幾十年來都不說久遠成佛呢?爲度生方便嘛!諸佛如來「法皆如是」,爲利濟群生,皆作如是方便示現,這都是眞眞實實,不虛妄騙人的。顯久遠成佛之根本,廢今生成佛之事迹。
所謂「本迹」,沒聽過者,或許不易了解,簡單說: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示現教化眾生,稱「示迹」。塵點劫前第一次成佛是「本」。「本如所依處,迹如所行路」,譬如家是我們的本,外出不論多遠,都不是本,行程是迹。所依處喻本,所行處喻迹,這道理能了解,就能明白本迹之一、二。我們講四教儀,介紹法華時,只能說個大概,不是講法華經,不能說得太多,欲詳須研究法華經,才能徹底明白。
法華經二十八品,從敘品、方便品,到第十四安樂行品,皆屬迹門的開權顯實;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、第十六如來壽量品,到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,是「開近顯遠」,近是迹,遠是本。前面是迹門,開權顯實;第十五品至二十是本門的開近顯遠,近指這一代、這一生,遠指久遠劫前早已成佛。
關於權實之理,敘品、方便品,即明十法界十如是,「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等」,謂之十如是。每一法界有十如是,十法界則有百如是。每一法界具十法界,十法界則有一百個法界;一百個法界就有一千個如是,這便是天台家的百界千如。法華經內容大致如此。法華會上才究竟暢佛本懷,所以,方便品,佛對舍利弗說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於世。欲示眾生,佛之知見故,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,悟佛知見故,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,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於世」,總而言之,爲令眾生個個成佛。方便品偈頌云:「或復但合掌,乃至舉一手,或復小低頭」,「若人散亂心,入於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」,所以,法華經妙理最殊勝,稱爲經王。
涅槃經是扶律談常教,扶持戒律,談論眞常之理。「常」即眞如自性,一切眾生皆能成佛。佛滅後,若無戒律扶持,佛法難以流傳,故用扶律談常教理住持正法,涅槃經的常住道理,和法華經同一意義,同屬第五時的醍醐無上法味。因此,智者大師判與法華同,稱法華涅槃時。
涅槃,梵語詳稱摩訶般涅槃那,譯爲大滅度,簡稱入滅。新譯「圓寂」,一切煩惱斷盡,功德究竟圓滿。佛並非八十歲入滅才證涅槃,而是成佛就證得了,約理說涅槃,約智言菩提;在娑羅雙樹間入滅,爲對佛表示恭敬,謂佛在此世間化緣已盡,稱作涅槃。說死或去世似有不敬之嫌。往往有人視死爲涅槃,實屬大錯,因爲一般人死了,也未得涅槃,怎能稱之?就算高僧大德,未證諸法理體,沒證果前,也不可名涅槃,起碼得像阿羅漢,證偏眞之理,謂偏眞涅槃,一般人死就是死,不可說是入滅或圓寂、涅槃。
涅槃之理與菩提相同,是佛臨將入滅,最後一天一夜說的法,名「大般涅槃經」。聲聞所看涅槃經境界與大菩薩不同,見阿含遊行經可知。這裡指的涅槃是大菩薩境界。翻譯大般涅槃經是曇無讖法師,也是優婆塞戒經譯者。師是印度人,南北朝北涼時來中國遊化,本沒計劃譯經,至北涼(涼州),有人求譯涅槃經,因此發心,先學中文三年,懂中文才開始翻譯;但當時傳來的經文並不完備,僅翻譯二十多卷,又回印度求取部分,猶有欠缺,翻譯四十卷,大致差不多了。據說後分,即佛涅槃後,分舍利等事迹那一段沒傳來,師欲回印再請,然北涼王沮渠蒙遜,國勢已弱,北魏強盛,想併呑北涼;曇無讖法師不僅精通佛法,有解有行,且對世法、兵法深有研究,北魏王欲請爲軍師,師不應允;北涼沮渠蒙遜又恐師受北魏邀約,不讓師走;但師非回不可,否則,心願不滿,北涼王決心中途暗殺,法師知己業力難逃,被謀害時,只四十九歲,實在可惜!不過,涅槃經後分,還是有人翻譯,約二卷。
曇無讖法師譯的四十卷涅槃經,分品並不理想,只十三品,三十三萬三千多字,太繁了。南朝劉宋時代,慧觀、慧嚴法師及謝靈運 居士,皆大學問家,重新整理,修治潤文,共三十六卷,二十五品,二十一萬字,文詞優雅,流傳於南方,稱「南本涅槃」。曇無讖譯本謂「北本涅槃」。藏經中兩種版本都有。智者大師弟子章安尊者,註涅槃經疏,便是根據再治本的「南本涅槃」。涅槃經疏共三十三卷,存於大正藏,後人有會本,我有部「大般涅槃經經疏會本」木刻版,台南湛然寺雲庵法師請去印行,共五册;原本二十六本,五十二卷。湛然寺發心,要儘量印行台宗教典,研究涅槃經者,須看章安尊者的註疏。
剛說過涅槃經是扶律談常,自世尊成佛至入涅槃,四十幾年許多事迹,皆載其中,最主要是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既然如是,則一切眾生皆可成佛。所以,當時竺道生法師只看到部分涅槃經,尙未闡揚一闡提也有佛性之理,道生法師就事先發揮了,時人不認同,將師逐出僧團;師至南方山上,把石頭排好當聽眾說:你們這些石頭菩薩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闡提斷善根者也不例外,對不對呀?對,你們就點頭。結果,石眞點頭,這就是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」的由來。待涅槃經統統譯來,證明道生法師所言無誤,眞有先見之明。中國古代祖師類此情況者不少,像智者大師,楞嚴經未至,沒看過楞嚴經,著摩詞止觀,梵僧見之就說:止觀所說,許多內容與楞嚴經相似。沒看過楞嚴經,怎懂其道理?這都是親證境界,古人著作皆有修有證,不像我們東抄西抄做文抄公,假使抄得好還不要緊,就怕牛頭抄到馬尾去了,對不上,這種情形很多。佛佛道同,無論橫說豎說,道理只有一個,所以經未傳來,許多高僧大德就明白其義理了。
佛滅後,須仗戒法住持佛之正法,謂扶律談常。涅槃經說五味:從牛出乳,由乳出酪,再從酪出生酥,生酥出熟酥,熟酥出醍醐,以五味喻五時說法階段。
「是爲五時,亦名五味。」這兩句總結上之五時。「是爲五時」,指上說之華嚴時到第五法華涅槃時,謂之五時。怎知佛說法有此五時呢?智者大師根據經文,證明說法有這五個次第。
怎知華嚴時是第一呢?華嚴經明顯說「於菩提道場始成正覺」,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,三七日中說華嚴,所以,五時列華嚴時爲第一。
何以知曉鹿苑時(阿含時)是第二呢?法華經云:「即脫瓔珞,更著粗敝垢膩之衣」,由此可知鹿苑是第二時,這是比喻,窮子離家失散,不識長者,見長者心生畏懼,長者爲接近窮子,脫下瓔珞寶衣,換上做粗工的垢膩衣服;喻釋迦世尊在華嚴會上現千丈盧舍那身說大法,而聲聞人不聞不見,不能接受,因此,示現丈六老比丘相,說聲聞法接引聲聞根性者,令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,先斷三界見思煩惱,暫居三百由旬化城休息,再令回小向大,約經言名阿含時。
何以知道方等是第三時呢?藏經裡大乘部,大集經云:「如來成道始十六年」,世尊假使三十歲成佛,那就是四十六歲說大集經,大集經屬方等大乘經典,阿含十二之後有八年,講方等教理,列爲第三。
爲何知般若是第四時呢?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載:「如來成道二十九年,已爲我說摩訶般若」,釋迦佛成道二十九年,爲弟子們說摩訶般若經,也就是大品般若。既然摩訶般若是成佛二十九年說的,約五十歲後才說,可證第四是般若時。
法華經云:「成道已來四十餘年」,大概說於七十三、四歲後。中國佛教認爲佛入滅於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中夜(半夜),涅槃經講了一日一夜,既然如此,可能是二月十五日 當天,說到入滅。
依據這些經典證明,佛說法四十九年,約其法義,大致可分成上說五個階段。
「亦名五味」,即涅槃經之從牛出乳,乃至熟酥、醍醐,謂之五味,法華玄義裡,五時或稱五味。
乳喻華嚴時,因若約根機言,小乘根性在華嚴時完全得不到利益,屬牛奶原味,而大乘菩薩親證法身慧命,似奶之本味稱乳。約聲聞根性言,華嚴時如乳。說四阿含、四諦法,如奶煮成酪,以酪味喻第二時。由酪再煮成生酥,方等時即生酥味。般若時是熟酥,由生酥製成。古印度醍醐是最高級乳製品,喻法華涅槃時爲最上醍醐,無上妙味。
孤山智圓法師頌云:「華嚴最初三七日,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談,法華涅槃共七年」,謂之五時說法頌。這首頌是根據四教儀說的,後來研究天台者太死板,執著別五時,不懂通五時,因此,明末蕅益大師批評天台一般弘法者說:「四教儀出而台宗晦,如執死方醫變症也。」意思是有了四教儀,天台宗不但沒加分,僅使台宗更晦暗,原因何在?執死方醫變症。例如中藥有四物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,通途說每一種湯都可治療幾種病,如果發生病變,病情產生變化,用原來藥方,非但治不好,有時反令病情加重,或出現併發症。所以,蕅祖覺得單講四教儀不很圓滿,另著「教觀綱宗」。教觀綱宗也是天台入門書,研究天台宗,須兩書對照,否則,單講教觀綱宗,雖有化法、化儀四教,然缺少許多教義方面的理論,也不圓足。所以,五時有別五時、通五時。實際上,智者大師法華玄義裡,講得很清楚,後人未細心研究,執四教儀所說,才有執死方醫變症的問題。
何謂通五時?佛說法,不像凡夫,規定講某部經,便無法應聽眾要求而隨時改變,如我現在講四教儀,臨時要我講賢首五教,或唯識、三論,我沒法配合,因爲我只有一張嘴,就這麼一個時間,沒辦法一時講那麼多東西。佛應機說法,像個良醫,對症下藥,只要病人來,什麼病給什麼藥,應病與藥,活活潑潑,絕非僅三七日中說華嚴,以後就不說了,看華嚴經最後入法界品,絕對不是說於三七日,因其序分中有舍利弗、目犍連等聲聞弟子,設若是初成佛時,那有這些聲聞弟子啊!舍利弗、目犍連是佛成佛後的第五、六年才出家的,由此可見,華嚴絕非只是三七日,且華嚴部裡還有其他教典啊,與華嚴同類皆收歸華嚴,從得道夜至涅槃,四十九年說法中,只要華嚴根性者,佛就對彼說華嚴,謂之通華嚴。
第二鹿苑時,即阿含時,乃小乘人所見境界,所聞之法。長阿含的遊行經,一直說到佛入涅槃,怎可說阿含必定說於十二年?「阿含十二方等八」,阿含一定在十二年內說嗎?不見得,因阿含經明表說到涅槃夜;小乘根性者,若沒回小向大,如定性聲聞輩,四十九年所見所聞皆阿含境界,因其能力只到聲聞,始終都是小教,根本看不到佛初成道時說華嚴,只看到釋迦佛坐在菩提樹下,根本不知佛在說法;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、天龍八部等,彼統統見不到,如聾若啞,待講頓教時,便會說明。「阿含十二」屬別,大概如此,但也不可死執。論通,直至涅槃,謂之阿含通。
第三方等通,除華嚴、般若、法華、涅槃外,凡大乘經典均名方等。「方等八」並非十二年後才說,十二年中,如果逢大乘根性者,難道佛就不度他嗎?哦,我現在講小乘經,要聽方等經,十二年後再來吧!大家想想,佛會這樣嗎?絕對不會。十二年間,遇大乘根性,說大乘法,小乘根性者不見不聞而已。方等也一直通到法華涅槃,並非般若之後就不說方等教典,不相信請看方等陀羅尼經,方等陀羅尼經是在法華後,將入涅槃時說的,然屬方等經典,所以,方等通前通後,無論何時,遇方等根性,則說方等教典,彈偏斥小、歎大褒圓之理。
般若經也是,華嚴經裡就有般若之義,因此,般若也通前華嚴、阿含、方等,內有部分般若教理,佛應機說法,毫不設限。般若也通後,怎知其通後呢?大智度論云:須菩提聞法華經謂舉手低頭,皆成佛道,今聞般若又說有部分人會退失,產生懷疑而請問。其實,退是退一時,不是退永久,可見,般若也通法華之後,自得道至涅槃,無時不說般若。
法華經約顯露方面言,之前未公然開顯法華教理,因這是最後授記成佛的,但在前四時中,若有特殊根性欲聞法華,佛也歡喜演暢,不過,不是法華根性者不見不聞。舍利弗在法華經裡說:「我昔從佛聞如是法」,如是法即法華經,倘非法華經,爲何稱如是法?可見,法華前曾說此義理,只是根性未成熟者,不見不聞而已,不能執著四十餘年後才說法華;不過,公開宣揚是在四十餘年後。所以,法華也通前。
涅槃經也是,何以說涅槃通前?佛八相成道,每一相具備八相,八相之第八就是涅槃相;降生、出家、成佛等都有涅槃相,轉法輪無時不說涅槃,涅槃是理,佛在菩提樹下便證得了,涅槃之理隨時可說。明白此理,所謂通五時,經文很明顯的處處可以查到。
一般人不注意,執別五時階段,因此,發生許多問題,譬如研究楞嚴經,古人解釋經論總有判教,無論天台四教或賢首五教,皆不例外,但對楞嚴經之判教,眾說紛紜,或言法華後涅槃前,或謂般若時,或般若後法華前,引起許多爭執,這就是「台宗晦」了,問題出在不明通五時。約經文論,波斯匿王和釋迦佛同年,第二卷明匿王當時六十二歲,那佛也是六十二,「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談」,六十二歲正値佛成道三十二年,約年紀論,判般若時沒錯,但教理不單屬般若,是多方面的,因此,蕅益大師將楞嚴經判作方等時的通方等;因爲楞嚴經開始可能啓講於六十二歲,可是最後琉璃王滅釋迦族,是佛臨入滅前幾年發生的,並非一時說竟,判般若時也不對,如果判法華後涅槃前,則成五時不收,不屬法華,也不屬涅槃,是在法華後涅槃前的隙縫間,沒這個道理。不懂通五時,判教就會產生這類問題,此是舉例,若非專研教理,不易了解體會。大家莫呆板認爲佛一代時教,必定按「華嚴最初三七日、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談,法華涅槃共七年」的分法,否則,經常會有爭論,所以,介紹五時名義已,須敘說通五時。欲詳明通五時,可閱教觀綱宗,教觀綱宗列五時八教之表後,接著是通、別五時論,對通五時分得很清楚,就是別五時,也約最鈍根眾生說,最鈍根眾生,須歷此五個階段,方得成熟;稍利根者,不一定要經過五時次第;如今人讀書,從幼稚園到大學,似乎硬性規定小學六年,國中三年,高中三年,大學四年或七年,但資優生可越級就讀,並非一成不變。佛說法更是圓融無礙,這些名相、年歲等,不可死執,以免產生誤解。
「略敘名義」分三,第一、總示說完,第二、別列分兩段,戊一、五時,說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