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

天台四教儀講錄2 會性法師講述 性文法師謹記
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2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後至孤山圓法師,校勘刊板。但行今上卷之文者,蓋由辭句簡要,義旨易明,學者誠資之,可了其一化大綱,豈曰小補之哉,下卷則破斥南北古師,文義浩漫,故得以緩之。如此文末指云:自從此下,略明諸家判教儀式,抑可見後卷之大略也。
「後至孤山圓法師」,孤山,地名,位於杭州西湖。圓法師法名智圓,居孤山,故稱孤山圓法師。師與僧統贊寧差不多同時,二十幾歲講經說法,非常出名,宋眞宗乾興元年(西紀一〇二二)圓寂,還很年輕,才四十七歲,實在可惜!
孤山智圓法師欲流通四教儀,「校勘刊板」,校對勘誤,刻板印行,「但行今上卷之文者」,只流通上卷,不流通下卷,爲什麼?「蓋由辭句簡要,義旨易明」,因上卷文辭字句簡單扼要,義理宗旨容易明白,「學者誠資之」,有這部入門書,對初學天台者有很大幫助,「可了其一化大綱」,能了知佛一代時教教化眾生的大綱,因內中五時八教,將整個佛法組織分辨得很清楚,「豈曰小補之哉」,豈,反問詞;補,幫助。這對學習佛法,尤其天台學者幫助實在太大了,豈是小小補助而已。哉,語尾聲。
「下卷則破斥南北古師,文義浩漫,故得以緩之」,下卷是破斥南北古代高僧大德,立宗、判教之不同,文義很廣,且漫無宗旨,初學難懂,因此之故,不必急,可以緩些。意思是說:只要學會天台四教儀,將來研究法華玄義就可明白,下卷這類駁斥他人錯誤的文字,不必急著看。
「如此文末指云:自從此下,略明諸家判教儀式,抑可見後卷之大略也」,就如四教儀最後一頁,有「自從此下,略明諸家判教儀式耳」,見此,即知下卷大略,乃評辨諸家判教儀式,所以,不妨略之。下說錢忠懿王尊崇義寂法師,建築螺谿道場。
王爲寂師,建伽藍螺谿之上,曰定慧院,進號淨光大師。追諡九祖。並東還教藏,悉付於師,教門中興實基於此。
「伽藍」即眾園,出家人居住之處。天台山範圍很大,有地方名螺谿,吳越王在此建立道場,供養義寂法師,寺名定慧院。定慧是止觀果德,止觀爲修因,修成爲定慧,取名定慧院,表示天台宗重視修止觀以成就定慧。禮義寂爲師,賜號淨光大師;因此,後來台宗教典,如佛祖統紀,皆稱淨光大師,或淨光寂法師、淨光寂大師,皆義寂法師之德號。
「追諡九祖」這四字,本不甚清楚,現靈光一閃,想通了!九祖,指天台宗初祖至九祖。台宗遙承龍樹,前面曾講過,印度龍樹菩薩爲第一代祖師,慧文大師看龍樹中論、大智度論開悟,爲第二祖,慧思大師是三祖,智者大師四祖,至荊溪湛然大師共九祖。追封九位祖師德號謂「追諡」。關於祖師們的德號,沒時間查了,也許國清百錄中有。「並東還教藏,悉付於師」,並將諦觀法師從海東高麗送回的天台教部、藏經等,統統交給義寂法師。「教門中興實基於此」,天台教部法門能重興中國,實在基礎在此。意思是幸好吳越王讀永嘉集之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,若伏無明,三藏則劣」不懂,才有中興台宗的殊勝因緣,錢忠懿王、韶國師、寂法師、諦觀法師,皆功德無量。
而詔公適與智者同姓,乃又毘贊宗乘,且居鄰佛隴,人咸疑其爲智者後身云。
這是作者想法,可能如此,但不確定。寫緣起者說:天台韶國師,俗姓與智者大師同姓陳,「乃又毘贊宗乘」,毘,幫助;贊,贊助。因德韶國師幫助,天台教部方能重興。高僧傳載云:德韶國師受義寂法師請託,極力向吳越王遊說,希望請回天台教部,終於如願,謂之「毘贊宗乘」。「且居鄰佛隴」,佛隴是天台山西南邊的一座小山,建有佛隴道場,當時韶國師居此,而智者大師往昔也曾住過。「人咸疑其爲智者後身云」,所以,很多人懷疑,認爲韶國師是智者大師再來。是不是呢?無從考證。高僧大德再轉世弘法,是有可能的,但韶國師是否就是智者大師,或許是但無法確定。因此,我們平常聽說某法師是某菩薩、某大德轉世,如何如何,這些話只能參考,不可過於認眞。
提到韶國師與智者大師同姓,我就想到任何人都不可忘本,前陣子,有些出家人提倡把身分證俗名改成法名,俗姓改姓釋,「四姓出家,同稱釋子」,出家人同是釋子嘛!當時在佛學院教書,有人提議要我如此做。我說:身體是父母給我的,我不能忘本。大家看高僧傳,每位高僧都保留著俗家姓名,如唐朝玄奘三藏俗姓陳,甚至還介紹其家庭狀況。出家有法名是應該的,但不可忘本,飮水尙且要思源,何況忘掉己之根本!或說身分證改用法名不是比較方便嗎?有人寄包裹、掛號信,蓋章也方便,否則,又是法名、又是俗名,不是很麻煩嗎?其實,這些都是小事,不改姓名,並非不忘於世俗,而是不忘自己的根本,因此,我不贊成這種做法。
四明草菴法師道因教苑遺事云:
這是引證道因法師著作中的記載,說明台宗啓於中國,何以弘揚海東的原因,不過,這種說法只可作爲參考。
「四明」是山名,在浙江餘姚縣(寧波府)南邊,約一百一十里處,有座四明山,法智大師也曾住過,後人稱爲「四明尊者」。草菴是四明附近人,住過四明道場,故稱四明草菴法師,「草菴」是字號,法名道因,著有「教苑遺事」,記載天台教典失傳等事,內云:
昔智者禪師,剏放生池於海涯,其放之也,必爲授歸戒,說大法,然後縱之海中。
智者大師不僅弘揚天台、止觀,也很注重放生,浙江近海,於東邊臨海處開闢放生池,方便魚蝦等回歸大海。凡放生時,必先爲授三歸五戒,開示大乘佛法,然後再放歸海中。
智者滅後,至唐末,中國天台之道寖息,而海東高麗新羅諸國,盛弘此教。
智者大師入滅,直至唐朝末年,「中國天台之道寖息」,寖息,漸衰之意。弘揚者不多,又經唐武宗滅法,天台教部幾乎不存。「而海東高麗新羅諸國,盛弘此教」,當時韓國分高句麗、百濟、新羅三國。中國台宗雖衰寖,但高麗、新羅等海東國家,乃至日本,卻異常興盛。
扶宗繼忠法師云:智者緣在此方,而教敷於海東者,此必放生池中,諸魚聞教稟戒報生者爾。
「扶宗繼忠」是四明尊者知禮大師的徒孫,法名繼忠,號扶宗。「教苑遺事」引證繼忠法師之語說:智者大師緣在中國,「而教敷於海東者」敷,發揚。台宗發揚光大於高麗諸國,何以如此?「此必放生池中,諸魚聞教稟戒報生者爾」,可能是智者大師當年放生的水族眾生,因聞大法,脫離畜生道,轉生到高麗國,爲報答智者大師的恩德,稟承三歸五戒,而弘揚天台教典吧?!
然聞此說者,頗譏以爲誕,殊不知教理有憑也;流水十千天子,即脫魚報,豈外此乎!
「然聞此說者,頗譏以爲誕」然,轉語詞。聽到這種說法的人,有些會覺得荒誕不經,且鄙視高麗國人,認爲他們前生是水族之流。「殊不知教理有憑也」,說這話者,沒看過佛法,不知教典中,有許多這類典故可做憑證,下舉例云:
「流水十千天子,即脫魚報,豈外此乎」,流水長者事,出自金光明經,金光明經有流水長者品,謂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,曾作流水長者,修慈悲心,愛護眾生,一日,見魚池因天旱不雨,水源枯竭,千魚將死;長者不忍,備水袋,雇大象到下游運水,救活十千魚,並爲魚說法,魚聞法已,仗佛法之力,死後生忉利天爲天人,具天眼、天耳、宿命、他心、神足五通,觀己生天之因,緣於流水長者慈悲救護,於是,當晚回人間向長者謝恩。
根據流水長者的典故,不是最佳證明嗎?既然流水長者說法救魚,能使十千魚脫苦,轉生天上,那麼,智者大師放生,爲說大法,令魚轉生高麗,親近三寶,應該有此可能,莫認爲荒誕不經啊!
智者大師入滅於隋朝開皇十七年(西元五九七),唐朝西元六一八年開國,至九〇六年結束,正好三百餘年,說那些被放生的水族眾生,轉生高麗,並非不可能,但無實證,不敢眞正確定。
還有一點,據南宋末年,宋度宗時的志磐法師「佛祖統記」,在諦觀法師記後說:「此書即荊溪八教大意,觀師略加修治,易以今名,沒前人之功,深所不可」,意思是四教儀是依荊溪天台八教大意改寫的。「荊溪」應該是「章安」之誤。我因此將二書相對照,發現四教儀確實有十分之六,出自天台八教大意,十分之四由天台三大部補入。章安尊者,六朝時人,文字較古較艱澀,看起來較難懂,別說今人,宋人也覺如此,所以,諦觀法師重新改編,文較優美淺白,不足則加以補入,但未表明,志磐法師覺得應尊重前人,否則,掠人之美不太老實。
志磐法師批評有理,但我們不必計較,古代往往有這種情況,或許是忽略了,並非刻意如此,我想諦觀法師是一時疏忽,也許將往生前,剛謄好稿子,尙未寫序文交代。但志磐法師認爲這種作法「沒前人之功」,恐被後人懷疑。因此,我們寫作,凡有根據,須標出處,勿做文抄公,今人作品,往往東抄西抄,自己沒東西,索性不標明,這是不對的。
說完四教儀緣起,接著請看「時教圖」,即天台「五時八教」,用圖表示,方便理解:
時教圖



妙樂頓等四教。是此宗判教之大綱。藏等四教。是一家釋義之網目。若消諸教。但用藏等。其文稍通。若釋法華。無頓等八。舉止失錯。
釋籤依如來藏。同體權實。大悲願力。隨順物機。不獲已而用。既機宜不同。致法有差降。從一實理。施出權理。權實二理。能詮教殊。故有四種。差別教起。
五時八教權實總圖



所謂「五時」,即圖中華嚴時、鹿苑時(又名阿含時)、方等時、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。「八教」即化儀四教: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及化法四教:藏、通、別、圓。八教所說義理,不出「眞、俗、中」三諦。而三諦之理不離我們當下一念心,故圖上方有「如來藏心」四字,眾生皆具如來之分,平常說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但被煩惱妄想遮蔽,無法顯現,故稱如來藏心。這圖畫得非常好。
圖下文字,說明圖表依「文句妙樂」及「妙玄釋籤」而來。「妙樂」指天台九祖湛然大師,註解智者大師講的法華文句,謂「法華文句記」,當時九祖駐錫妙樂寺,所以,有人稱爲「文句妙樂」,或簡稱「妙樂」,以免與他「記」混淆。「釋籤」是解釋法華玄義的,也是荊溪湛然大師所作。這段文須待講至後文方能了解。
「五時八教權實總圖」是我根據蕅益大師「教觀綱宗」所影印,因原圖(前時教圖)有些線畫錯了,尤其「法華涅槃時」,涅槃下之小註「追說追泯」,應該是追說四教、追泯四教,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皆具,但線只標圓教,缺漏藏、通、別,這是不對的,恐見者誤解,故將蕅祖圖表影印附後,教觀綱宗「五時八教權實總圖」標的才正確。且五時中都有一字,顯示每一時對四教之別,如華嚴時,在化儀是「頓」,化法是「圓兼別」,表華嚴時正說圓教,兼說別教。阿含、方等、般若屬漸教,因此,漸教又分「漸初、漸中、漸後」,漸後又稱漸末。阿含時即鹿苑時,「鹿苑」指佛初轉法輪的鹿野苑;其實,阿含經不僅說於鹿野苑,鹿野苑只是初轉法輪的地方,所以,蕅益大師稱「阿含時」,比較正確。「阿含但」但,單單。在化儀四教中是「漸初」,在化法四教裡,單單只有藏教意義,沒有通別圓。「方等對」對,對教。在化儀四教裡,方等是「漸中」;在化法四教中,對藏教根性者說通別圓教;或對「藏通」根性,說「別圓」;或對「藏通別」說「圓」教。「般若帶」帶,兼之意。般若在化儀四教中屬「漸後」,漸教的最後一段,又稱漸末。在化法四教是「帶通別二教,正說圓教」,主要說圓教之理,兼帶明通別二教,沒有藏教。
化儀四教除頓、漸外,還有秘密、不定。秘密、不定通前四時,華嚴、阿含、方等、般若都有秘密與不定。什麼是秘密教、不定教?待後再說。
化法四教藏、通、別、圓,華嚴是「圓兼別」,阿含「但藏教」,方等則「對藏教說通別圓」,般若是「帶通別,正說圓教」,這是提綱,記住提綱,後文就比較容易明了。
法華涅槃時,在化儀四教是「非頓」,不像華嚴時,成佛頓說,但教義屬圓頓,故「非漸」,不是漸教。沒有秘密,舉手低頭,皆成佛道,是「顯露」不秘。既然眾生皆能成佛,便是「決定」,而非不定。「不定」成不成佛不一定,得大得小的利益不一定。到法華涅槃時,決定統統成佛,故謂決定教。在化儀四教裡是「非頓、非漸、顯露、決定」,即非化儀四教所能收的最高境界。若就化法四教言,法華是「純圓」,法華所說之理,純屬圓教,沒有藏、通、別。涅槃與法華,雖同屬第五時,但涅槃之理與法華不同,涅槃是「追說四教」、「追泯四教」,泯,會也,會通、會歸。隨說隨會歸法華之圓教。涅槃時雖具四教,然與方等時的同有四教不同,方等時之藏、通二教,始終不知中道妙理;別教則開始不知,至破無明證法身便知;圓教始終皆知。涅槃時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任何一教根性,都能體悟中道之理,故謂「扶律談常」教,扶持戒律,談常住之理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甚至闡提也可成佛。這些道理,後文皆有,在此先提示,待聽正文時,將更明白。
天台宗所說義理,不出眞、俗、中三諦,修觀則空、假、中三觀;修空觀證眞諦理,修假觀證俗諦理,修中觀證中諦理。原圖將三諦都標出,蕅益大師只標中諦及眞諦,俗諦屬幻化之法故不標,因此,與原圖不同。藏、通二教證眞諦理,謂之「偏眞涅槃」。別、圓二教證中諦理,然別教開始是「但中」,後才成爲「圓中」,圓融無礙的中道第一義諦。
佛法雖浩瀚,不出「權實」,藏、通、別三教是權巧方便法,大多隨他意語。圓教才是「實」諦之法,眞眞實實,法華經之「會三歸一」、「會權顯實」,統統會歸諸法實相。
上即「五時八教權實總圖」,把大綱弄清楚,要研究四教儀就較易明白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