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四教儀講錄 1
會性法師講述 性文法師謹記
卍一九九〇年八月十二日 啓講於屛東萬巒普門講堂
※錯別字修正版
※word下載測試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ile/d/0B2HW2pvq6JhWNmFRZlBYSnFLTHc/edit?usp=sharing
http://sync.hamicloud.net/_oops/ch1028.ted0325/lyt
※word下載測試
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ile/d/0B2HW2pvq6JhWNmFRZlBYSnFLTHc/edit?usp=sharing
http://sync.hamicloud.net/_oops/ch1028.ted0325/lyt
各位善知識:
今天開始,我們來研究天台四教儀。四教儀是研究中國佛教教義的入門書,欲知中國佛教,若不懂天台四教儀、賢首五教儀,便無法入中國佛教之門。
未講四教儀之前,我們先談談宗派的起源及大義。世尊示現於印度,當時佛法只有大、小乘之別,且大乘佛教只顯教與密教;密教不談,顯教方面僅中觀、瑜伽兩門,也就是空、有二門。中觀像龍樹菩薩、提婆,直到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等,皆屬空宗。有宗如無著、世親、護法,乃至玄奘大師所親近的戒賢論師均屬之。
佛法傳來中國,眞正形成宗派,是在隋、唐時期。東漢(又稱後漢),漢桓帝、靈帝時,安世高、支婁迦讖法師最早到中國翻譯佛經,佛法才眞正傳來。但從漢末到隋、唐,許多構成宗派的教典已經譯出,如安世高法師所譯屬於阿毘曇方面的經典—阿毘曇五法行經。當時弘揚阿毘曇者很多,實際上,弘揚者並不在乎宗派不宗派,稱毘曇宗是隋、唐才形成的,這比較少人知道。
東晉時代,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譯中論、百論、十二門論,是爲三論。弘揚三論者,後人稱作三論宗,然當時弘揚者並無宗派觀念。眞正三論宗的形成,是隋朝嘉祥大師,可謂集三論之大成,但嘉祥大師之後,就鮮少有人弘傳了。
鳩摩羅什三藏不但翻譯三論,也譯大智度論,因此,也有人稱四論宗,其實,開始弘揚者並未建立宗派。
鳩師又譯有成實論,當時也很盛行,後人稱作成實宗。
除此之外,例如淨土宗,始於東晉慧遠大師,在廬山結蓮社念佛,到唐朝成爲淨土宗,就以遠公爲初祖。
禪宗,一般認爲是南北朝,南朝梁武帝時,菩提達磨祖師來中國,爲東土初祖,所傳之心印謂祖師禪。在六祖惠能之前,也未形成宗派,不過,到四祖、五祖時,已有些許宗派樣子了。六祖惠能大師之後,才眞正成爲禪宗。那時有南能北秀(神秀大師),而能大師最爲發揚光大,有所謂「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」之語。
除以上宗派外,實則南北朝時代,陳朝眞諦三藏,曾翻譯攝大乘論,弘揚者,人稱攝論宗。梁末陳朝,北魏菩提流支,譯十地經論,弘揚十地經論者,後人稱爲地論宗。
在南北朝初期,即東晉末五胡十六國最後的北涼,曇無讖法師譯大般涅槃經,也是優婆塞戒經的譯者。大般涅槃經簡稱涅槃經,弘揚者不少,人稱涅槃宗。
這三個宗派,後來合併於他宗中,未永續流傳。如唐朝玄奘大師,翻譯許多唯識法相教典,形成法相宗,又名唯識宗。攝大乘論即唯識六經十一部論之一,因此,法相宗興起,就合併在法相唯識宗裡,沒另立宗派。
至陳末、隋朝,天台智者大師弘揚天台宗,認爲涅槃經教義和法華經義相等,並列爲一時,後文五時八教時再說。因此,涅槃宗合於台宗中。
至於地論宗,十地經論實際上是華嚴經的十地品。十地品單行流通,就名十地經,世親菩薩造有十地經論,菩提流支翻譯,弘傳普遍,人稱地論宗。到唐朝賢首國師成立賢首宗,又名華嚴宗,地論既屬華嚴,也就併入賢首宗了。
中國佛教宗派,原有十三宗,至唐朝,因攝論、涅槃、地論,併歸於法相、天台、賢首,故成十宗。
其他還有密宗,密宗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,所謂開元三大士─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三藏,三位修密大德,來中國弘揚密法,而有密宗。但密宗在中國並不興盛,後由惠果阿闍梨傳至日本,日本才有密宗。日本稱東密,西藏稱藏密,而中國只剩些雜密。
早期流傳下來的這些宗派,如成實宗,仍有保存,不過,眞正弘揚者少。倶舍宗,陳朝眞諦三藏也譯有倶舍釋論,也有人弘揚,但沒成立宗派,至唐朝,玄奘大師翻譯倶舍論,由弟子普光、法寶二位法師大力弘揚,成立倶舍宗。
一般認爲倶舍宗、成實宗是小乘法,倶舍是小乘的有門,成實爲小乘空宗。不過,南北朝至東晉,弘成實者並不把成實論視作小乘,到唐朝,一般認爲成實論雖講空,然非般若究竟空,因此,歸於小乘空宗。
另外,還有戒律宗。其實,在佛教裡,戒是不能分宗的,因爲無論任何宗派,凡佛教徒,沒有不持戒的。但戒律有其專門學問,專研戒律,主持戒法,好像國家的司法機關,所以,另立戒律宗。
佛法傳來,實際在三國時,已有戒法流傳,最早翻譯的百一羯磨,即譯於三國時。至東晉,廣律、十誦律、四分律、五分律等,漸漸譯出,但未成立宗派,研究學習者不少。直到唐朝,與玄奘三藏同時但稍早,也曾參加玄奘大師譯場的道宣律師,才建立律宗。當時,弘揚四分律的有三家,只道宣律師,以大乘法相唯識教義,融會貫通戒律的小乘義理,才得以流傳。因一般說中國人屬大乘根性,單說小乘法行不通,於是,道宣律師以大乘融通四分律,他認爲四分律當部是小乘,但分通大乘,由此建立戒律宗。師居終南山,後人又稱南山宗。弘一大師「悠然見南山」的對聯,南山表戒律,非指長安附近的終南山。但我覺得稱戒律宗或律宗較合適,這是專弘戒律的。後來變成單傳戒,戒律是否有研究,是另一回事,主持傳戒的那些大德,被歸屬於律宗,現在也不這麼說了。
這屬中國佛教的十宗,純屬大乘的有七個宗派,戒律通大小乘,倶舍、成實則屬小乘。
從今天起,講的都屬教理方面,不比以前說的一些事相法門,聽起來比較好懂,所以,要好好注意聽才行。
上面先將中國佛教宗派,略作介紹。既然有這麼多宗派,爲何要講天台四教儀呢?因爲中國佛教,在教義方面,弘揚最盛、最普徧的,自隋唐至今,以天台、賢首兩宗最出名。修行方面,則以禪宗、淨土最盛行。中國寺廟叢林,差不多都是禪宗天下,所謂「臨半天,曹一角」,禪宗分五個宗派,臨濟宗佔了一半,中國佛教的出家人,有一半是臨濟宗子孫,謂之「臨半天」。曹洞宗佔四分之一,謂之「曹一角」,剩下的四分之一,就屬其他各方面了,這是一個大概。「臨半天」並不是說臨濟宗修禪的人特別多、特別傑出,而是在禪之五家中,從臨濟義玄禪師至今,起碼代代相傳,非常明顯,沒有間斷,開悟與否是另一回事。曹洞宗能流傳至今,也算不錯,可是其中有段時間模糊不清,問題出在後人對六位祖師是否傳承曹洞而引起爭論,因此影響而沉寂,後仍續弘;如大陸福建鼓山,純屬曹洞宗派,台灣佛教許多傳自鼓山湧泉寺,我也是屬於曹洞宗派下之一。
淨土沒宗派觀念,能念佛即可。宋初永明延壽禪師提倡禪淨雙修後,禪、淨便融爲一家,參禪者也參念佛是誰。淨土因三根普被、利鈍全收,故最普徧。
研究教義,既然非從天台、賢首入門不可,就必須明了四教儀。太虛大師說天台與賢首,是中國佛教的特色,怎麼說呢?空宗、有宗、三論、法相等,源自印度,僅天台、賢首,完全由中國高僧、祖師,根據佛說大乘經典所建立,欲識中國佛教,不可忽略二宗,否則,不得其門而入。另一方面,天台可說是我的本宗,最早修學的是這一門,較爲熟悉,這也是因素之一。
又,若要研究經律論註疏,不懂天台的五重玄義:一、釋名—解釋經題。二、顯體—顯示經之理體。三、明宗—說明修行宗旨。四、論用—明本經之功效。五、判教相—判定這部經屬那種教相,是頓或漸,是別還是圓。不懂五重玄義,便看不懂天台宗法師的註解。
賢首宗大成於法藏大師,以華嚴經爲主,採十門懸談:一、教起因緣,二、藏教所攝,三、義理分齊,四、教所被機,五、教體淺深,六、宗趣通局,七、部類品會,八、傳譯感通,九、總釋名題,十、別解文義。不懂十門懸談,看不懂賢首註疏,尤其是藏教所攝、義理分齊、教所被機、教體淺深,更是難懂,像投入大海,爬不上岸,又似走入迷宮,分不清方向,所以,必須研究。
假使有因緣,講完四教儀,不妨研討五教儀,不過賢首五教儀較四教儀難懂,因賢首家講的義理,差不多是圓的,既是圓的,無論站在哪一面看都是圓,很難找到門路,因此,講起來很辛苦,我曾在佛學院講過二、三次,自己都覺得頭大,有時也弄混了,究竟站在哪一面看圓,都看不清,因爲他的教義是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所以,較不易學。或許與先入爲主有關,我覺得天台教義組織嚴密、完備,尤其講教、理、智、斷、行、位、因、果。這八字分析得很清楚,對修行階位,大、小、偏、圓,一目了然,因此之故,先研究天台四教儀。
太虛大師雖主張八宗並弘,他不作任何一宗一派的傳人,但在教下,還是將天台、賢首作一比較,認爲天台略勝一疇。看太虛大師全集,關於經論著述,許多接近台宗教義。
上先略敘天台教義,在中國佛教中,佔有異常重要地位。或問:天台入門書難道只有這一本,沒其他的嗎?有!另有一部蕅益大師的教觀綱宗,也是入門書,說的天台教理最爲正確,但名相較簡略。若明白四教儀後,再看教觀綱宗,或二者同時研究,則更清楚。我在佛學院教書,有一次,曾二本對照講說,學生覺煩,因要將二書義理說法一一會通,碰到考試,頭就大了!後來我不敢再這麼講,只按四教儀說。末法時代,眾生根性確實差些。
有人問我:經文本來很淺,爲何祖師們要解釋得那麼深呢?像阿彌陀經,看起來文字不深,很容易懂,可是,明末,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,十門懸談每一段都有事有理,銷文釋義後都有顯理,二千幾百字的經文,解成幾十萬字,厚厚一大部。天台家解釋阿彌陀經,最有名的有兩部,一位是明末幽溪傳燈大師的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,圓中鈔很難懂。蕅祖阿彌陀經要解,應該比較簡單吧?!可是,當中有許多天台教義,如果沒研究天台,依舊不懂。
祖師們何以要深講呢?大家應知,那時非這麼講不可,如智者大師只講「妙法蓮華經」五字,就講了九十天,倘不詳加發揮,聽者覺得沒味道,因聽者本身程度高,對教理相當深入,直到明朝,不論僧俗,依然如是,不用五重玄義、十門懸談,會令人覺得是門外漢,不懂得說法,所以,定要深講。
可是,現在不同了,如果採取古德方式,我看聽眾都跑光了,誰來聽呀!據說民國三十五、六年,約光復前後吧,圓瑛法師在上海圓明講堂講金剛經,有位居士從學佛開始就受持金剛經,每天最少讀一遍,但是不懂教理,好多須菩提,好多「即非是名」,弄不清楚。聽到講金剛經消息,高興得不得了,必定要聽,於是,帶著讀誦的經本前往。第一天,只聽懂經題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」這句,接著「鴨子聽雷」,不知道;連續六、七天都如此,乾脆不帶經本,甩著兩隻手去聽,聽多久呢?三十六天,到第三十七天才講到「如是我聞」。大家想想,現在有幾個那麼有耐心?他很用心,沒打瞌睡,就是不懂,並非話不懂,是道理不懂,簡直像幼稚園上大學課程。現代人別說三十六天,恐怕三天都耐不住,因此,近幾十年來,我雖然講了許多經,很少用玄談,恐把聽眾講跑了。
現在懂教理者太少了,這些除在佛學院,一般講經派不上用場。爲什麼?因爲佛學院學生是來讀書研究教理的,而且進了教室,不能隨便出去,不管懂不懂,強迫非聽不可;離開佛學院,講的機會很少很少,我們現在再不講,將來我進了荼毘場,恐怕沒有能講的人了,並非我瞧不起人,而是今之佛教,往教理下工夫者,眞是鳳毛麟角。我要求來聽的僧俗大德,得像聽金剛經的那位 居士,耐心聽下去,但我不會天天只是天台四教儀,必有部分令你聽懂,假使不聽,沒機會學了。說句老實話,這類教理,縱有人會講,但沒時間;縱有時間,沒聽眾,沒聽眾怎麼講?因此,希望各位要耐心,好好學。這是基礎佛法,屬佛法常識,不懂,便無法開啓佛法之門。
最近,一位居士來信說:當今學佛者很奇怪,擱置本分事,盡往外跑,捨本逐末。他的意思是:中國佛教可學、該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,盡此一生學不完,可是,他們不學,卻學藏文、梵文、巴利文,或學英文等外文,中國佛教尙且不懂,學這些有何作用?可見,現代人好奇者居多,覺得中國佛教方塊字經典,擺在藏經櫥中,沒啥稀奇,很平常,他要與眾不同,看看那些橫寫的文字。
講到這裡,奉勸各位,中文定要豎寫莫橫寫,由右至左,中間若沒夾雜洋文,不必橫寫。現在筆記本很少直行的,可見人心之橫,連字都不肯豎寫。世上動物,只螃蟹是橫行的,古人云:「但將冷眼看螃蟹,看你橫行到幾時」,螃蟹橫行,抓便下鍋;中文不是螃蟹,切莫橫寫。我看到信或筆記橫寫,就不想看。而且中文直寫易看,橫寫,有時一個字看成兩個字,不信,大家可細看,不要把這一點中國文化丟失了,要好好保存。
四教儀緣起
言歸正傳,眞正要講天台四教儀了。講四教儀,應當從序文開始,平常講經,我是不講序文的,但這篇序文與四教儀有關,說明四教儀之緣起、流傳經過。這篇序文,作者沒留名,不知是誰?不過,看文字總在宋朝中葉之後,不會超過元朝、明朝。爲此,我這幾天徧查所有藏經,我自己有六、七部藏經:頻伽藏、大正藏、佛教大藏經、中華大藏經(一、二、三輯)、卍續藏、卍正藏、高麗藏。我一一查證,後來發現大正藏與卍正藏中,有這篇序文,與四教儀緣起文完全相同,且有名字,寫「明萬曆九年冬沙門智覺於淨業堂校梓」,可見是明朝萬曆年間一位高僧所作。
「智覺」的智,恐怕是「眞」之誤。智覺二字,給自己找了許多麻煩,到處查書,但明朝萬曆年間,沒這位法師。大正藏與卍正藏除這篇序外,後面還有馮夢禎 居士的序文。馮夢禎 居士是萬曆年間的狀元,去世後,帝賜封太子太保官位。雖在朝爲大官,但學佛,著有楞嚴經註解,對佛法很有研究,也修淨土念佛法門,很了不起。
馮夢禎在「刻天台四教儀引」中提到,自己建立「淨業堂」,聚集三、四位淨侶,等於掩關,自修念佛;當時有位眞覺法師,從武林來,送一部天台教部,介紹馮 居士看天台四教儀,希望翻印流通,因此,寫「刻天台四教儀引」,等於序文,所以,「智覺」可能是「眞覺」,恐是勘版時弄錯了。
那麼,眞覺是誰呢?他是「千松」弟子。明朝嘉靖年間,天台宗有位千松法師,師父是千松,他用百松,爲紀念師父,故號百松,「百松眞覺」法師。不知其弟子是否號十松,倘如此松下去,就沒得取了,滿有趣的。
眞覺法師,崑山人,姓王,中年出家,親近千松,學習天台,嘉靖四十三年(西紀一五六四),於天台山弘揚天台教觀,萬曆十七年(西紀一五八九)入滅,年五十三。而馮夢禎是萬曆二十三年(西紀一五九五年)往生,時年四十八歲,百松眞覺法師較馮 居士早走六年,在時間上,完全可以配合,可見「四教儀緣起」是百松眞覺法師所寫,「智」是「眞」之誤,必不會錯,因他所引證的繼忠、道因等高僧,都是宋朝年間的人。我們採用的本子,不知何以將作者略掉了?
宋修僧史,僧統贊寧通惠錄云。
「宋」宋朝。「修僧史」專門負責編寫出家人史傳的。「僧統」帝制時代的僧官,當時有僧錄司、僧統等,統理僧團者稱僧統。「贊寧」法師名。師浙江人,中國歷史上,唐朝末有五代十國,然後是趙宋。從唐末至趙宋初年,南方即今之浙江省,時稱吳越國,分浙東與浙西,錢鏐封於吳越,謂吳越王。自吳越王起(西紀九〇七年),傳了五代,最後一代是錢忠懿王錢俶,帝封爲忠懿王。五代十國,中原大亂時,忠懿王偏安吳越一帶。
僧統贊寧,學問很好,除編高僧傳第三輯外,著作很多,佛學、歷史、儒家都有,學識淵博。「通惠錄」這裡是惠,原傳記是慧。通惠是德號,乃皇帝所賜。本屬吳越國僧統,後來吳越併入趙宋,錢俶、宋太宗皆尊稱彼爲「通惠大師」。「通惠錄」並非書名,而是指其著作中有這樣的記載,但其著作很多,最著名是大宋高僧傳,有三十卷,其他關於內典,也就是佛法方面的著作有一五〇卷;儒家世學部分四十九卷,這些文字很多都失傳了,「四教儀緣起」究竟出自哪部書,已無法考證了。「云」說也。紀錄裡有一段四教儀緣起的說明。
唐末,吳越錢忠懿王,治國之暇,究心內典。
「唐末」唐朝之末。唐朝李淵天下,共二九〇年,實際是二八九年。唐末,接著是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五代。五代從西紀九〇七至九五九,共五十三年,時間很短,像後梁是九〇七至九二二;後唐九二三至九三五;後晉九三六至九四六;後漢最短,九四七至九五〇,只四年而已;後周九五一至九五九,前後九年。西紀九六〇,趙宋開始,即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。
五代時期,南方(今之浙江一帶),有吳越國,唐末昭宗時,錢鏐在此爲官;唐滅後,他就佔據浙東、浙西,成一小國,也傳了五代,到錢俶,即宋太祖時,至宋太宗便併入趙宋,中國又恢復統一。
「吳越錢忠懿王」,就是錢俶,在位三十一年,雖然北方處於五代十國,一直很亂,但吳越國偏安了五、六十年,直到五代結束。錢忠懿王「治國之暇」,治理國政之餘,「究心內典」內典指佛法,喜歡看經研究佛法,閱讀古著。
因閱永嘉集,有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,若伏無明,三藏則劣」之句。不曉。問於雲居韶國師。
有一天,看永嘉集,「永嘉」是地名,今浙江溫州,晉朝稱永嘉。永嘉玄覺大師,與天台八祖玄朗是師兄弟;初學天台,後參禪開悟,到南方請六祖惠能大師印證,祖留住一宿,人稱「一宿覺」。又回永嘉,寫了一部永嘉集,又名禪宗永嘉集或永嘉禪宗集。雖名禪宗集,實際是根據天台止觀所寫,分十章。目前永嘉集有兩種,一種是原本,大正藏及其他藏經屬原本。一般流通的「永嘉襌宗集註」,明末天台幽溪大師,覺得古本編排次序有些錯亂,因此重編加註。在古本第七章,新版第六三乘漸次章,有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,若伏無明,三藏則劣」四句。這四句什麼道理?「不曉」就是不懂,客家話至今仍保存「不曉」之音,可見,唐宋時的語言是客家話。既然不懂,就要請教師父(各位如果要懂,待正文第三十三頁,講圓教就會說到,大家不必急,不過,何年何月才眞懂就不得而知了!)「問於雲居韶國師」於是請教雲居德韶禪師。「雲居」不是指江南雲居山,中國雲居山有三處,這裡是指天台山的雲居道場,乃修行精舍之名,當時德韶國師駐錫於此,是錢忠懿王的師父,故謂雲居韶國師。
德韶禪師是法眼宗開祖─法眼文益的得法弟子,爲法眼宗第二代祖師。但師未開悟前,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參訪五十四位當代有名的大善知識,最後親近文益禪師,才大開大悟。
乃云:天台國清寺有寂法師,善弘教法,必解此語。
「乃云」德韶國師聽了說:天台山國清寺,有位義寂法師,很懂教理,必定了解這四句的意思。把責任推給義寂法師了。韶國師是否不懂呢?第一、也許不懂,因雖參禪開悟,沒看過這本書,道理雖懂,也不敢說懂。第二、縱然明白,自屬宗門,是參禪的,不願冒充教下法師,還是請問教理專家比較適合。吳越王求法精神滿可貴,很難得!有些人有疑問,問第一位不懂,懶得再問第二位,可見吳越王確有求法之心。
王召法師至,詰焉。法師曰:此天台智者大師,妙玄中文。時遭安史兵殘,近則會昌焚毀,中國教藏殘闕殆盡。今惟海東高麗,闡教方盛,全書在彼。王聞之慨然。
錢忠懿王請義寂法師進宮,「詰」請問。請教這四句的道理。義寂法師回答:「此天台智者大師,妙玄中文」妙玄,即法華玄義,詳云「妙法蓮華經玄義」。這四句出自天台宗智者大師,妙法蓮華經玄義的第五卷。但法華玄義在中國已經失傳,爲什麼呢?下說原因:
「時遭安史兵殘,近則會昌焚毀,中國教藏,殘闕殆盡」。可憐啊!中國人每一朝代,幾乎都有這類嚴重問題,尤其三武法難,更是可怕,因時局混亂,王不信佛,許多教典焚毀失傳。這裡有個疑問,法華玄義既然失傳,義寂法師怎知出自法華玄義?寂法師雖未見閱玄義,但看過天台教部其他著作的引證。如道宣律師的南山三大部,明朝已全部失傳,可是,明朝高僧大德的著作,也引證道宣律師三大部的文字,從何引證呢?抄自古書。我發現好幾個地方是這種情況,像「緇門警訓」一書,裡面就有好幾段節錄南山三大部的原文,當時既無此書,何以引證?就是抄錄其他教典的原文。寂法師可能也是看到其他台宗著作中有此四句,說明出在法華玄義,所以知道。法華玄義爲何失傳?下文舉出兩個原因:
第一「時遭安史兵殘」,安,安祿山。史,史思明。唐朝中葉,唐玄宗爲了楊貴妃,天下大亂,致安祿山造反。安祿山是漢族與北方外族的混血兒,官高勢強,統領北方軍隊,逼得唐玄宗失守帝都,逃難到四川,恐失天下,要兒子登位,即唐肅宗。安祿山死後,兒子安慶緒續反,前後近十多年,天下大亂,直到滅掉安慶緒,才告一段落。不久,安祿山同類人,史思明又叛變,情況也很嚴重。安史之亂約在西紀七五五至七六三,距今一千二百多年,焚寺毀經,故稱「安史兵殘」,兵,戰爭,發生於唐玄宗、肅宗時。
「近則會昌焚毀」是第二。近,比較接近宋朝初年,有會昌法難。「會昌」唐武宗年號,中國佛教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。三武:一、南北朝的北朝,北魏武帝滅佛。二、北周武帝。三、唐武宗。唐武宗崇信道教,會昌五年(西紀八四五),下詔滅除佛教,毀壞寺廟、佛像、經書,令僧尼還俗。三武滅佛,最嚴重是唐武宗,因南北朝時,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只在北方,南方佛教不受影響;唐武宗時,天下統一,整個佛教幾遭毀滅,所以受創最深。這裡有個很奇怪的巧合,滅佛的都是武,重興的都是宣,宣帝、宣宗。唐武宗會昌五年下詔滅佛,會昌六年就死了,只做了六年皇帝(西元八四一至八四六),站在佛教立場,或許會說遭報了。太子唐宣宗登位,父親滅佛,兒子卻信佛,不認同父親作爲,因此,做太子時就暗中保護佛教,登位即下詔恢復佛教,弘揚佛法。
很多台宗典籍,智者大師許多著作,在唐武宗時都被燒光了。那時候的書全賴手寫,分量不多,大叢林方保存一部分,被燒掉就沒了。由此,「中國教藏,殘闕殆盡」,中國佛教的教典經藏,殘缺不全,有些只剩一、二本。各位看看日本大正藏,第八十五冊,還保留古代殘存的經書,或一卷、二卷、三卷、五卷、十卷,有的只剩半卷,都是戰亂或三武滅佛,沒完全被焚毀的,一直流傳至今,相當珍貴,沒在教理下工夫,不知其重要;愈古老的著作,愈値得研究,這是我的經驗。
我講「地持菩薩戒本經」時,找參考資料,無意中發現地持經的註解,地持經疏殘餘剩本,正巧是「菩薩戒本經」的解釋,是隋朝慧遠大師的著作,因此,前年在台中講的地持菩薩戒本,參考資料較以前講的充實多了,許多沒發現的道理,都在這殘本中找到。可見,日本人很有保存古著的觀念,不會因不全而捨棄,依舊編入,加註說明少了第幾卷,後人懂得參考,便受益無窮。
台宗教典,就毀在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,天台三大部—法華玄義、法華文句、摩訶止觀都沒了,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典籍。義寂法師趁此機會向吳越王說:「今惟海東高麗,闡教方盛,全書在彼」,義寂法師不知怎麼曉得高麗國的天台宗很興盛,告訴吳越王:海的東邊有高麗國(韓國),正闡揚天台教部,教風盛行,天台三大部統統在高麗國。「王聞之慨然」,吳越王聽了很感慨,既然高麗國有,得快想辦法請回。
即爲遣國書,贄幣使高麗,求取一家章疏。高麗國 君,乃勅僧曰諦觀者報聘。以天台教部,還歸於越。
王馬上派遣使者拿著國書,「贄」贄儀,帶著禮物,還有金「幣」之類,出使高麗,呈遞國書,「求取」天台宗「一家章疏」,希望請回天台宗所有著作。「高麗國 君」也信佛,收下禮物,趕快把現有的每一種請出一部,「乃勅僧曰諦觀者報聘」,還指命諦觀法師隨書到中國,報答吳越王要求,受其聘請,「以天台教部,還歸於越」,把台宗典籍,護送歸還中國。
觀既至,就稟學寂公,於螺谿終焉。大教至是重昌矣。
諦觀法師到中國,將天台教部交給吳越王,王轉呈給寂法師,「就稟學寂公」,諦觀法師在本國雖學天台,但不夠圓滿,於是親近義寂法師,繼續修學。「寂公」是對義寂法師的尊稱,中國人好簡,對長輩都是稱下面一個字,義是字派,不敢稱,故稱寂公。義寂法師居於螺谿道場。據傳載:諦觀法師在此住了十年,止觀修得很好,是坐修止觀入滅的,史載「坐亡」。時間可能在宋太祖開寶年間,宋太祖開寶元年是西紀九六八年,從九六八至九七五,諦觀法師在這段期間入滅,眞正日期無法確知。就在十年中,不知何時寫四教儀?四教儀寫完,放在竹製書篋裡,往生已,大眾整理遺物,並未注意;夜晚見書篋放光,覺得奇怪,打開一看,沒別的,就是一部天台四教儀手稿,於是,請出流通。「大教至是重昌矣」,台宗教典又昌盛起來了。宋朝之後,研習天台者又有所本了。宋初,知禮法師,即四明尊者法智大師,重興台宗,有很多註作,人稱中興天台的祖師,很了不起!但若非吳越王請示永嘉集四句,倘無諦觀法師送回,天台宗就不可能在中國繼續發展,所以,這幾位功德不可思議。
觀能探索大本,錄出四教儀之文,成二卷。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義,下卷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。
諦觀法師能探索天台三大部的廣文,抄錄出四教儀文字。四教儀之文,十分之八出自法華玄義,十分之二、三出自摩訶止觀等其他教典。作上、下二卷。「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義」,上卷說明台宗一家建立判教的意義,即五時八教,乃至修行方便、正修止觀等,作大概提示,完全講天台宗本宗之理。「下卷明南北諸師宗途異計」,下卷則根據三大部所說,在智者大師之前,也就是東晉至南北朝的和教方式,按法華玄義言,有十八家之多,或判二教、三教、四教、五教等。「南北」,一、約朝代指南北朝,北方之北魏、北齊、北周;南方的宋、齊、梁、陳。這段時間,南北各方有許多高僧大德弘法。二、南北指南方、北方,不設限於南北朝。「異計」異,不同;計,執計。下卷說明南北諸師,各有宗旨,各有看法,故判教有異。凡夫未成佛前,境界未臻圓滿,難免有不同之處,下卷辨明指正古代判教不理想的地方。四教儀原本流通上下二卷,後只流通上卷,爲什麼?接著說其原因:
阿彌陀佛
回覆刪除請問您天台四教儀講錄
有全部的word檔嗎
修改過錯字的
謝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