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四教儀講錄 25
會性法師講述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癸二、支佛分三
藏教有三乘根性,已講完聲聞根性的修行階位,現說第二辟支佛,這名相大家都知道,故簡稱支佛。辟支佛文字分三段:子一、雙標,二、別釋,三、同異。先明:
子一、雙標
謂辟支佛,有緣覺、獨覺兩種,稱「雙標」。
次明緣覺,亦名獨覺。
聲聞之後,其次說明辟支佛。梵語辟支迦羅,譯中文有緣覺、獨覺二義。辟支佛的佛,即是覺義。緣覺出於佛世,聞佛說十二因緣教法,修還滅門,斷三界見思惑正使,同時去除界內見思的部分習氣,這是辟支佛斷惑情形,略勝聲聞。出無佛之世,自己修行「秋觀黃葉落,春覩百花開」,觀世間無常變化,悟無常之理,證辟支佛果,名爲獨覺。
子二、別釋分二
將緣覺、獨覺分開說明,先講緣覺,再說獨覺,故名「別釋」。分丑一、緣覺,二、獨覺兩科。
丑一、緣覺分三
緣覺名相,依文分:寅一、標所稟教,二、解釋教義,三、結名三段。
寅一、標所稟教
先標出緣覺人所稟承的教法,即標其所修。
値佛出世,稟十二因緣教。
「値佛出世」,明緣覺出生在有佛之世,聞佛說十二因緣法,「稟」承佛所說的「十二因緣教」法,修行而證辟支佛果。
寅二、解釋教義分二
加以解釋緣覺乘人所稟承之十二因緣教的名稱和意義。十二因緣每一名相下,都標出其最簡單的解釋,分得很清楚,且文字不多,但後面有和四諦對辨之文,按其意義分卯一、通列所滅之境,二、對四諦辨開合兩科。先說:
卯一、通列所滅之境
即順十二因緣流轉門解釋,再說明所滅修法。請看正文:
所謂一無明(煩惱障、煩惱道),二行(業障、業道,此二支屬過去),三識(託胎一分氣息),四名色(名是心,色是質),五六入(六根成此胎中),六觸(出胎),七受(領納前境好惡等事。從識至受,名現在五果),八愛(愛色男女金銀錢物等事),九取(凡見一切境,皆生取著心。此二未來因,皆屬煩惱,如過去無明),十有(業已成就,是未來因,屬業道,如過去行),十一生(未來受生事),十二老死。此是所滅之境。
「所謂」指下文解釋上文,稟十二因緣教,是哪十二因緣呢?十二因緣名相,前面說五停心觀時,曾簡單說明,不過,那時主在說明一念十二因緣。因十二因緣有三種說法,大集經約現在世、未來世論十二因緣,稱二世十二因緣。一念十二因緣指眾生動念造業,至業造成曰一念,非剎那之一念。五停心觀之愚癡眾生因緣觀指此。當時我曾說十二因緣在後文,就是這段,現順文略釋:
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、十二緣生、十二緣起,乃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。
一、「無明」,無明是眾生的根本煩惱,小註云:「煩惱障、煩惱道」,約三道論是煩惱道,約三障論是煩惱障。障與道有何不同呢?障指無明能鼓動貪瞋癡根本煩惱,時時生起現行。煩惱道指識田中的種子,尙未生起現行,即本能。如種菜,種子存在倉庫,尙未播種,縱有障之功能,還未表現出來,不會障礙修道曰道。已播種,影響道業,障礙修道曰障。往昔一切煩惱種子,皆稱無明,自有阿賴耶識以來便存在著,佛法謂無始,找不到開始,像個圓圏圈。
唐朝有一宦官名魚朝恩,問一禪師:「無明在哪裡?」無明從何而來?禪師呵斥說:「你沒資格問這個話。」魚朝恩冒火了,禪師說:「無明從這裡來,這就是無明。」大家不必費工夫找無明,無明如鑛中金,金與沙等雜質並存,不能分別先有金,還是先有沙,否則,浪費時間,等同戲論。
二、「行」,十二因緣經云:「無明因緣,能生諸行」,無明是親因,加上環境等助緣,便生行。行,造作義,造作種種行爲。小註標「業障、業道。此二支屬過去」,業,事業、造作、功用。能生起造作功用的種子存在識田中,稱「業道」。業道也含前之無明,因其能鼓動身、口、意,造貪瞋癡等罪業,雖未造,但有此能力,故名業道。已經生起現行造作名「業障」。例如我們是人,每個人一生中的表現、受用、苦樂,皆由過去所造諸業所致,故名業障。「此二支屬過去」,約三世論,無明、行二支屬過去世因緣。下之五支,從識到受,屬現在世的結果。
三、「識」指第八阿賴耶識,八識規矩頌云:「去後來先作主翁」,投胎做人是第八識先來,小註謂:「託胎一分氣息」,眾生因過去行之業力所感,中陰身見父母交合時,起顛倒之念,男則愛母憎父,女則愛父憎母,因此愛念投胎。按唯識言,阿賴耶識屬無記性,沒善惡觀念,這是指阿賴耶識本體說,可是,既然有中陰身,中陰身應當有前六識、第七識作用,否則,第八識怎麼投胎?投胎那一剎那,也是中陰身的第六意識起現行,方能見情境起憎愛而受生,所以,照經論言,剛投胎時是識。
四、「名色」,小註云:「名是心,色是質」,名指第八阿賴耶識,有名而已,還不會起作用。質,一點點的父精母血混合,就執著是身體了。菩薩處胎經言:從入胎到第五個七日,三十五天內,皆屬名色。
五、「六入」,處母胎中,第六或第七個七日,漸形成六根皰皰,即慢慢長成手、足、眼、鼻、嘴巴、耳朵的樣子,故云:「六根成此胎中」。直至大約十九個七日,六根就完備了。經三十八個七日,二六六天,實則九個月還少四天,因有四個月月小,只二十九天。一般說十月懷胎,是前後總合,眞正一天一天算,只三十八個七日。佛眞是一切智人,二、三千年前,醫學不發達,沒有超音波,根本無法用肉眼看出胎兒的發展,但釋迦世尊在處胎經中,從入胎第一個七日,到三十八個七日,每一週胎兒生長變化過程,講得非常清楚。去年,以客語講三昧水懺,說到胎兒情況,曾將現代醫學、人體生理學,對照處胎經三十八個七日,差不多可完全配合,不合點僅一、二天,百分之九十以上完全吻合,我看過後,眞要五體投地頂禮,實在了不起!若非一切智人,怎說得出啊!憑想像說,是不可能的。
六、「觸」,觸即「出胎」,滿十月,剛從母胎出來曰觸。
七、「受」心境相對,「領納前境,好惡等事」,嬰兒漸長,古註謂:出生至三、四歲前屬觸之領域,四、五歲至十二、三歲是受,愛欲心未生,並非不懂愛是什麼,例如餓了想吃飯,看到玩具或好玩的想玩,也是愛,但現約根本生死論愛取,因此,小孩從五、六歲到十二、三歲,只在受階段,還不到愛。「從識至受,名現在五果」,從第三識,到第七受,這五支因緣,屬現在世五支的結果。由過去世所造做人的業因,今生做人,從入胎、出胎,到十二、三歲,固然是受,其實,盡此一生都在受,如今生身體的健康、貧富貴賤等苦樂境界,無不是受。
八、「愛」指對異性產生欲念,小註云:「愛色、男女、金銀錢物等事」,十四、五歲以上,開始愛慕異性,乃至貪愛金錢物質等受用。古註將十四、五歲至十八、九歲,判屬「愛」,雖然會愛,還不太積極去取。
九、「取」,「凡見一切境,皆生取著心」,凡見異性、金錢物質等一切境界,都會生貪愛、取著之心,希望擁有。「此二未來因,皆屬煩惱,如過去無明」,愛、取兩支是未來世的因,現在愛、取就是造因,屬煩惱障、煩惱道,和過去世的無明相同;約過去世言是無明,約現在世名愛、取。
十、「有」,小註謂:「業已成就,是未來因,屬業道,如過去行」。取,大概二十歲成人後,貪心執著,樣樣貪取,於是業因成就,即是「有」,乃未來世之因,屬業道,與過去世「行」相同;約過去論是「行」,約現在言名「有」。
十一、「生」,註云:「未來受生事」,今生果報受滿,死後再受生,受生的原因在前已造愛、取、有之業。
十二、「老死」,既有生,未來世也必定有老死,故生、老死是未來世的二支果。
孤山智圓大師頌云:「無明、愛、取三煩惱,行、有二支屬業道,從識至受並生、死,七支同名一苦道」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五支,和生、老死二支,這七支皆名苦道。記住此首偈頌,便能將「惑、業、苦」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分得很清楚。這是十二因緣流轉門,眾生由是輪迴生死,流轉不息。
「此是所滅之境」緣覺人根性較利,從後往前推,找生死源頭,知無明是生死根本,因此,從無明下手,先斷無明。斷無明之修法,與聲聞相同,五停心、別相念、總相念、四加行,下手工夫不離這些。不過,緣覺根性利,知根本目標在那裡,如拔草,連根去除,所以,十二因緣是其所滅之境。
卯二、對四諦辨開合
對照聲聞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,辨明其開合之理。以流轉門對照聲聞之苦諦、集諦的世間因果,還滅門對照聲聞滅諦、道諦的出世間因果。
與前四諦,開合之異耳。
先總明十二因緣與聲聞所修知苦斷集、慕滅修道四諦法同不同呢?相同。既然相同,何以重說?下即辨明此理,先說相同情況,四諦法的苦、集二諦,是將十二因緣合之,將過去煩惱與業,收歸集諦,現在苦果收歸苦諦,和四諦法只開合不同而已,十二因緣是開,分別說明,比較詳細,其實,內容相同,聲聞人也如是修。
云何開合?謂無明、行、愛、取、有,此之五支合爲集諦;餘七支爲苦諦也。
「云何開合?」既然開合不同,如何合呢?以流轉門的十二因緣,對照聲聞四諦的世間一重因果,即苦諦和集諦。無明、行是過去二支因,愛、取、有現在世又再造因,所以,愛取有和過去無明、行相同,「有」屬行。故無明、行、愛、取、有五支屬集諦,由集諦分出,「集」招感義,由此招感生死輪迴之因,餘七支皆苦諦,頌曰「從識至受並生死,七支同名一苦道」,苦道即苦諦。對照之下,只此些些不同而已。
既名異義同,何故重說?爲機宜不同故。
既然名詞不同,內容意義相同,何以必須重說?「爲機宜不同故」機,根機。宜,適合。因眾生根機有利鈍,了解接受情況有別,爲適應眾生根機,令得利益,故開合不同。
緣覺之人,先觀集諦,所謂無明緣行,行緣識,乃至生緣老死。此則生起。
緣覺乘眾生,先觀集諦。聲聞人根性較鈍,先觀苦諦,知苦才能斷集,覺人生是一大苦海,進而觀苦從集生,知苦斷集。緣覺根利,知生死輪迴因無明,故先觀集諦,由此了解無明緣行,行緣識,「乃至」超略詞,略中間之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直至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知十二因緣是眾生輪迴的原因,「此則生起」,生死從此生起,即流轉門。
若滅觀者,無明滅則行滅,乃至生滅則老死滅。
緣覺欲斷煩惱,從根本無明下手,「若滅觀者」滅觀是還滅門,修觀知根本問題在無明,因此,先滅無明,「無明滅則行滅」,行滅則識滅,「乃至生滅則老死滅」,總之,根本無明斷,其他皆斷,如樹連根拔起,不再輪迴,此是還滅門。
寅三、結名
總結上文,何謂緣覺?
因觀十二因緣,覺眞諦理。故言緣覺。
因觀察十二因緣而斷無明,修空觀證眞諦理,所謂偏眞涅槃,所以名爲緣覺。
丑二、獨覺
言獨覺者,出無佛世,獨宿孤峰,觀物變易,自覺無生,故名獨覺。
何謂獨覺?因出無佛之世,「獨宿孤峰」,單獨住山修行,「觀物變易」,觀察世間萬物生生滅滅,平常說「秋觀黃葉落,春覩百花開」,由此體悟無常之理,「自覺無生」,自己覺悟證得無生之理,「無生」即眞諦理。由觀無常,自己覺悟,故名獨覺。
看「獨宿孤峰」句,似乎獨覺乘人一定住山,這倒不一定,也有住在人多的地方,只要能觀無常變化,一樣能悟。經載:有位國王,雖爲王,卻是獨覺根性,宮女眾多,一天,正與宮女作樂時,因緣成熟,便覺宮中煩雜,尤其宮女佩戴環釧之類飾品,叮叮噹噹,聽了很不舒服,要宮女卸下部分佩飾,但仍覺刺耳,於是,趕走宮女,自己靜坐,觀察無常,證辟支佛果。由此可見,不盡然獨宿高峰,當然,住山修行,較易開悟。不僅國王,外道打坐參禪,若有助緣,令知見正確,學修正法,也可成就辟支佛果,經論中載:有位證辟支佛果比丘,在樹下打坐,坐姿端正,見者生敬。有隻獼猴看了很歡喜,一一修學,學好,到後山,見外道坐姿不同,就照己所學,替彼盤腿、放掌、調身,呼吸太大聲,便壓其鼻子,外道很聰明,知有眞正修行人指導,猴才懂得,請獼猴引見,猴知其意,帶往辟支佛處,外道跟隨辟支佛修學,也證辟支佛果。猴子可作善知識,何以人反不如猴乎!
這些都是過去多生修行,不可能今生才修,平常說「頓」,實際上並無所謂頓,頓只是當生論頓,往昔必定有修,如中國禪宗六祖,及各宗有大成就的祖師,絕非僅今生工夫,皆多生修來。
子三、同異
這同異跟誰論呢?跟聲聞,也和緣覺、獨覺對論,還有緣覺、聲聞對論,論相同與不相同處。
兩名不同,行位無別。
二者名目雖不同,但修行位次沒兩樣。
此人斷三界見思,與聲聞同,更侵習氣,故居聲聞上。
「此」緣覺、獨覺兩種「人」,修行「斷三界見思」惑,「與聲聞」根性相「同」,但緣覺、獨覺根性較利,「更侵習氣」侵,損也。能進而除去部分習氣。何謂習氣?如茶杯,茶喝完,仍有茶味,茶喻正使見思惑,茶味喻習氣,習氣較難斷,如欲去除茶味,須用種種方法,多洗幾次,所以,天台家菩薩道論根本無明有四十二品,便是唯識家、各部經論講的習氣。緣覺、獨覺比較利根,能除部分習氣,但無法像佛完全斷盡,謂「更侵習氣」。
若論修行,聲聞人斷見思惑,最利根要三生,連續受生三次繼續修行,第一生修五停心觀、別相念、總相念,第二生修四加行,第三生就可從初果到四果。若當生能證初果,根性利可當生證得四果,這在講聲聞位時曾提到,倘當生證三果阿那含,不須生不還天就證阿羅漢果入涅槃。當生成就並不容易,須過去有修才能辦到,稍微鈍根便不可能;最最鈍根要修六十劫,世界成、住、壞、空六十遍,生生世世照聲聞法修行,經六十劫那麼長的時間,才能證阿羅漢果,很不簡單。
辟支佛不論緣覺、獨覺,最利根要四生,當生證辟支佛果者是第四生,前三生必定依聲聞法修行,起碼已到四加行位,因利根,第四生可頓證,由初果同時頓斷見思惑,不像聲聞先斷見惑,後斷思惑,是見思頓斷,故不論分果,辟支佛沒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之分。最鈍根一百劫,百劫續修不斷,最後到一百劫能證辟支佛果。不管是三生六十劫,或四生百劫,只要肯修,總有斷煩惱了生死之期,倘不修行用功,則永久輪迴。
現在提示聲聞、緣覺的同與不同,幫助大家了解,聲聞、緣覺有六種相同,十種不同,六種相同是:
一、同出三界—無論阿羅漢、辟支佛同樣超出三界,此即阿羅漢四智中的「梵行已立」。二、同證無生—同樣證得眞諦理,即四智之「我生已盡」,受生死的分限到此爲止,屬最後生,不必再受輪迴了。三、同斷正使—聲聞斷見思惑,辟支佛亦然,即四智之「所做已辦」。四、同證有餘無餘解脫—子縛已斷,果縛猶存,是有餘涅槃,謂已斷煩惱種子,身體還在人間。入涅槃了,灰身泯智,是無餘涅槃。此即四智之「不受後有」。五、同得一切智—此約三智論,聲聞智慧名一切智,菩薩是道種智,佛一切種智,約三智言,聲聞、緣覺同樣證得一切智。六、同名小乘—聲聞、辟支佛合稱小乘。
接著明十種不同,即十種別義:
一、行因久遠不同—修因有近有遠,聲聞三生、六十劫。辟支佛四生、一百劫。二、根性利鈍不同—根性有利鈍,聲聞鈍根,辟支佛利根。三、從緣獨悟不同—聲聞人必須有助緣,出生有佛之世,經佛開示四諦法,才能斷煩惱了生死,因此,聲聞定要有師承,不可能無師自通。辟支佛有無皆可,出於佛世爲緣覺,出無佛世是獨覺,所以,是否需要助緣不同,聲聞一定要,緣覺沒助緣也能成就;佛世,如摩訶迦葉、舍利弗、目犍連等大弟子,皆辟支佛根性,摩訶迦葉說:我縱未遇佛,自己也能覺悟。四、有無悲心論同不同—法華經聲聞喻羊車,辟支佛是鹿車。遇危險,羊獨逃,連羊子也不顧。鹿雖逃,但邊跑邊回顧同伴,有些悲心,然沒菩薩廣大。聲聞沒悲心,不打算度眾生。五、有相好無相好不同—聲聞無相好,三十二相一相也無;緣覺有幾相,佛弟子中,舍利弗有七種相好,目犍連五種,阿難尊者二十,難陀三十,這些皆屬辟支佛根性,只是出在佛世,歸於聲聞,沒有另分。六、修觀廣略不同—聲聞觀四諦簡略,緣覺觀十二因緣詳細。七、能否爲四眾說法不同—聲聞不打算爲四眾說法,緣覺或許會部分說法。八、出有佛世無佛世不同—聲聞必定出於佛世,緣覺不一定,沒有也可覺悟,前已說過。九、頓漸不同—聲聞必定漸進,由初果至二果、二果到三果、三果到四果;緣覺則一生頓證辟支佛果。十、現通不現通不同—有些阿羅漢不現神通,即入涅槃。辟支佛大多稍稍現點神通。聲聞、緣覺的同與不同,略說如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