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天台四教儀講錄43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43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  己四、調五事
第四、調五事。謂調心,不沉不浮。調身,不緩不急。調息,不澀不滑。調眠,不節不恣。調食,不饑不飽。
正文所說五事,次第排得不很理想,按止觀原文,先說調食、調睡眠,再說調身、調息、調心。雖言五事,應分兩種,飮食、睡眠是平常就要調和的;正打坐修止觀前才調和身、息、心。現在文中一開始就說調心,次說調身、調息,次第不太調順,因此,我們依止觀原文解釋。
「調」調和,如陶師製陶,須調揉陶土,令不軟不硬,才能拉坯成品。又如琴師調琴,令不急不緩,急則絃易斷,緩則彈不出音聲。修止觀前先調好五事,才能眞正入坐修觀。先說「調飮食」,修觀打坐飮食要調到「不饑不飽」,即「少不至虛,多不過量」,不要少到饑餓身虛,缺乏營養,提不起精神打坐。吃多太飽,老昏沉想睡,也坐不好。古之叢林,尤其禪堂,飮食約七、八分飽,莫再多。飮食須自調,別人無法幫忙,假設年輕人吃三碗飯才飽足,打坐時頂多吃兩碗半,否則,靜不下心,老想睡覺。
第二要注意飮食品質,不可太隨便,尤其葉菜類,常有殘餘農藥問題,負責飮食者須洗乾淨或泡鹽水,以免吃出毛病。吃素者不吃葱、蒜等五辛。記得二十幾歲住在獅頭山,正興建大殿,一天,到工人家討論建築,留我吃飯,我說:「我吃素不方便。」「沒問題,家裡有花生油。」於是,費心煮了許多蔬菜,結果,沒一樣能吃,因每盤都有葱蒜,主人覺得奇怪,每樣皆素,怎不能吃?許多人有類似疑問,楞嚴經云:「熟食發婬,生啖增恚」,熟食荷爾蒙太多,增長欲念;生吃增長瞋恚,易發脾氣。
以前看大陸來台的阿兵哥,吃蒜頭像吃花生米,當零食吃慣了,不吃難受,但火氣特別大,說不到兩句話就吵架,吵不到兩句便大打出手,「生啖增恚」佛經說的絲毫沒錯。修道者吃這類東西,負面影響很大。縱使非長期吃素,欲靜坐用功,五辛還是少吃,楞嚴經云:「如是世界食辛之人,縱能宣說十二部經,十方天仙嫌其臭穢,咸皆遠離;諸餓鬼等,因彼食次,舐其脣吻,常與鬼住,福德日銷,長無利益。」所以,眞要修行,絕不能吃五辛,否則,常和鬼在一起,道業必受障礙。今人不重修行,跟隨潮流,不但「鴨蛋菜」吃蛋,吃素佛教徒也吃,眞是糊塗蛋!不管有無生命,蛋不能吃,蛋的味道比五辛更嚴重;吃五辛,鬼喜歡舔他,吃蛋則鬼更喜歡。有人說這可以吃,那也可以吃,那麼乾脆吃肉算了,省麻煩嘛,還要選擇,碰到就吃,不就好了嗎?不修行沒話講,要修行以聖言量爲準,楞嚴經說得很清楚,因吃大地生長之物,故足不離地,離不開這個範圍;食眾生身分,將來還是要還給眾生,不管蛋有沒有生命,總是眾生身分,何況其味道會影響修行,不能吃的東西,切莫因時代環境而改變。
「調眠」即調睡眠,該睡便睡,所以,睡眠要調到「不節不恣」,節,盡量減少,但也不可太少,否則,白天沒精神;眼以睡爲食,阿樓馱尊者因七天不睡,把眼睛餓死,瞎了,因此,該睡時得令眼睛休息,「不節」不要勉強節制,睡得太少。「不恣」不恣意放縱,想睡便睡,一天二十四小時,睡掉十八小時,身體也會睡出毛病。佛遺教經云:「晝則勤心,修習善法,無令失時;初夜後夜,亦勿有廢;中夜誦經,以自消息。無以睡眠因緣,令一生空過,無所得也。」在家居士白天上班,沒時間修行,只能利用初夜、後夜,晚上臨睡前,早上提早起床,做點修行功課,拜佛、讀經等。就是出家人專修,也得在初夜、後夜彌補白天不足之處,只中夜可稍作休息。中夜,以現代時間論,約晚上十點至凌晨兩點,四個小時。要養成早睡早起,九點後就得休息,十點定要睡好,凌晨不能兩點,也得三點起床。一般叢林,最遲四點,從前大叢林大多三點半敲三板。如果寺廟待天亮才敲板,作功課時間不夠。早睡早起身體好,且清晨安靜,對用功有很大幫助。有人體質虛弱或屬特殊情況,須睡六、七小時,也得隨順,慢慢調,逐漸減少。
我平常養成想睡就睡不強熬,晚課作好,想休息便上床,睡醒不看鐘,不管幾點,起床作功課,功課作好,還不到三點或三點多,就再睡一會兒,這樣身體似乎比較調和。有時也睡到四點半還不知起床,我沒啥了不起,不可好的提出來,不好的就不講。我沒隨眾上早殿,因我有老可賣,可以賣老,比較方便,一般常住大眾當然不行,大家上殿你睡覺,大家睡覺你作功課,必定天下大亂。大眾共修,要養成作息一致。從前,在中壢圓光寺讀書,時間很短,幾個月而已,學院規定十點熄燈,晚上用黑布遮窗戶,偷點燈開夜車,被監學老師發現,必受處罰。當時是日式大殿,坐著作功課,面向佛,最方便睡覺,誰也看不到,經常發現早課念來念去,只維那一人還在念,有時連敲木魚的都睡著,實在好笑!因爲功課多,晚上開夜車,沒睡好,敲板,不起來作早課不行,坐在那裡正好呼嚕呼嚕唸「大悲咒」了。這情況並不好,後來規定更嚴,半夜點燈看書罰得更重。現在眞正的叢林大眾共修機會並不多,須靠自己想辦法調好,才能修行。接著說:「調身,不緩不急」,靜坐前先調身體,衣服要寬鬆,莫穿緊身衣。衣帶不可繫得太緊,以免血脈不通出毛病。坐處要安穩,坐墊照一般講法,後邊稍墊高一吋或吋半。我最近看一篇長老文章,認爲還是以平坐爲宜,例如坐榻榻米,平坐就好,不必另外墊高。這看法我覺得有道理,但視各人習慣,幾十年來我都採取平坐,若已墊成習慣不必改。坐墊莫太密、太暖,坐久易患痔瘡等病;尤其夏天,莫用海綿、尼龍或似沙發等質材;有人建議用棉花墊,以我個人言,棉花墊也太暖和,冬天則無妨。
夏天打坐要避風,因坐時毛孔張開,冷風一吹,容易感冒,所以,禪堂不論冬夏,門都關著。縱使天氣炎熱,寧可令其出汗,起來再換衣服。自然風莫當面吹,坐處須通風,不可吹電風扇。冬天用大毛巾包住膝蓋,因膝蓋最怕風,萬一受涼,會患風溼,怕冷,吹到冷氣膝蓋受不了,痠且無力,從前自己住石洞沒注意的結果,這是我的經驗之談。有些肩膀怕冷,加條披肩禦寒即可。身雖假,我們要借假修眞,沒假體無法修行,故須愛護,盡量減少生病。
坐時能雙盤跏趺坐,像佛坐在菩提樹下的樣子最好,最安定穩固,縱使睡著,也不會倒下,所以,跏趺而坐心容易靜,較易入定。
有記載說:一位老修行在郊外樹下打坐,雙盤時,鬼道眾生見之如金寶佛塔,恭敬禮拜。雙盤久了腳麻,放下一腿成單盤,變成銀塔,還是拜。單盤久改平坐,雙腿放下,變成土塔,不拜了!是否屬實,不得而知,我從老修行處聽來的。
我十二歲練好雙盤,至今五十幾年,當年在獅山勸化堂和香燈師共住一室,香燈師喜歡打坐,每天臨睡前坐兩小時,以石板爲墊,石頭本不宜,但他坐慣了。每晚看他坐,雙盤似很容易,我想學習,在旁模仿,他問:「你要坐嗎?來,我教你!」小孩子腳較軟,一下子把我雙腿盤起,盤得很緊,自己沒法放下,因屬日政時代,他穿和服有腰帶,用腰帶綁好腳,再教我手怎麼擺,擺好,連手也綁,以防自己受不了解開。好啦,綁得緊緊,動也不能動,他繼續打坐,一坐兩小時;我半小時就腿麻,吃不消,喊著求他放我,他閉著眼睛,不理不睬,跟他同坐兩小時,我不只覺得腿麻,連心都麻,像要失去知覺,難受極了!解開後,「碰」一聲,倒下便睡,天亮起床,晚上就可盤腿了。香燈師還用其打坐的石頭壓住我的腿,不壓恐會倒下,一次便成功。小孩可以,年紀大不行,折斷腿就糟了!盤腿,左先右後,右腳放左腿上,稱吉祥坐。右先左後名降魔坐。視個人習慣而定,並沒強制規定。我覺得疲勞時,雙盤靜坐一下,能消除疲勞,對身體有很大幫助。久不盤坐,總覺少了什麼,雖不能坐久,每天坐一次,一次最少半小時。
坐時身端正,令不歪不斜,頭似頂水,不仰不低,眼觀鼻,鼻觀心,頸靠衣領,與肚臍成一直線。眼開三分,避免睡著,手自然放在腿上,大拇指輕輕對著,自由自在,不要用力強挺,心才能靜。衣服隨氣候調適,莫過多或太少,冷得發抖,熱得冒汗,皆會影響身心。調息前,先深呼吸,吐出濁氣,慢慢吸入新鮮空氣,一出一吸三次之後,或未深呼吸前,搖動一下身體,令全身血管、骨節、筋脈調順。眞要學打坐,須看小止觀,好好下番工夫,我說的只是重要提示而已。
身調好則「調息,不澀不滑」,調呼吸,使不澀不滑。澀,艱澀,氣息不通,好像感冒。滑,快且急促,像快走或跑步,突然停下,氣喘不已。按小止觀,呼吸有風相、喘相、氣相、息相四種,第四種息相才正確。
何謂「風相」?呼吸時聽到自己呼吸聲音,像風吹很粗氣,須調之令靜。「喘相」呼吸雖沒聲音,但結滯不通,須令通順自然。「氣相」雖無風相、喘相,但呼吸較粗,我們平常大多停留在此,你說有風相嘛,好像沒有,也沒有結滯不通的情形,但呼吸不細,也會出毛病。小止觀云:風相「守之則散」,守住風相呼吸不調,心散亂不靜。喘相「守之則結」,呼吸結滯,如水流不通。氣相「守之則勞」,知呼吸進出,清清楚楚,久之容易勞累,須調至前三種皆無。
第四「息相」,沒聲音、不結滯、不粗,這是什麼情況呢?「綿綿密密,若存若亡」,似有似無,綿綿密密。學修止觀打坐者,調息時,須觀想呼吸不一定得靠鼻子,而是全身毛細孔都在呼吸,這種工夫練成,可超三禪入四禪。三禪還有很微細很微細的呼吸,四禪就沒了,若能修到第四禪,以毛孔呼吸,可任意保持身體,來去自由。玄奘三藏赴印度,途經蔥嶺,所見雪堆中入定者,乃迦葉佛像法時人,爲親見釋迦牟尼佛而入定,結果,釋迦世尊成佛、說法、入滅,彼猶在定中,經玄奘大師開靜才出定,這就是第四禪工夫。我們不可能馬上打坐就入四禪,說說而已,沒那麼簡單;也許你們根性利,我一說,今晚便入定了。
息要調好,另有個辦法,心力往下,莫往上提,上提心散亂。因此,打坐者平常把心安在臍下一寸,所謂丹田地方,能幫助靜心,呼吸正常,工夫做好。不過,以前講時,有位優婆夷說:這種方法,女眾不宜,尤其生理期,更不適當,會產生婦女病。這是我初次聽到,提出給各位作參考,女眾行者,不妨測驗看看。
若心散亂,將心安在臍下或臍間。若一直昏沉想睡,則將精神貫注鼻尖,鼻尖不行,可再往上提,依止觀言,可安於眉間,怎麼修呢?如果在佛堂,眼睛看佛,或面對牆壁,心想:自己眉間有顆白點,如佛之白毫相,我們也有,尙未長出就是了,可不能挖開看哦!眼睁大看,清清楚楚觀其放光,能驅睡魔。再不行,把心力往上,提到額頭、頭頂,但不能長久,因會引虛火上升,頭疼,甚至額頭、頭蓋骨都會痛,故不能常用。這是內行話,外行人不大容易了解,雖然這麼說,不能隨便用,若工夫未到這程度,觀不好、修不好,恐出毛病,乃至魔境現前,所以要小心。眞正有修持,遇嚴重昏沉,偶提一下,對治後,馬上擺下,不能久用,如良醫用毒藥,病癒即可,莫當家常便飯。智者大師在止觀裡說:心安丹田是較正常做法,往上提不可常用,不得已,偶然對治一下,不可持續。起碼,須依童蒙止觀下番工夫,才能體會其道理,單聽,沒辦法了解。
「調心,不沉不浮」,沉,昏沉,像石頭丟下水,直往下沉。浮,散亂,妄想紛飛。無論誰打坐,都會有昏沉、散亂的毛病。有些人自己打妄想,卻不知是妄想。從前,有位老禪師,度個小沙彌,十三、四歲,師父打坐,他學著坐,沒一會兒,小沙彌笑出聲,師喝斥:「你打坐不打坐,打什麼妄想!」「師父,我沒打妄想啊!」「那你笑什麼?」「我想到在家時沒吃素,廚房有個豬油罐,口小;家裡養隻貓,想偷吃豬油,頭剛伸進,人就來,貓害怕,頂著油罐跑,想到這一幕,就覺好笑!」「這不是妄想是什麼?」有人學佛,學了一輩子,不知什麼是妄想,覺得「我沒有妄想」,沒妄想,有雜想,想東想西,無所不想,便是妄想。
止觀中詳細說明修止觀對治昏沉,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法對治,一直昏沉想睡,就得起來,不能再坐,這是針對個人自修言,大眾共修須守規矩,不可亂動。冬天,用冷水洗把臉,使令清醒。從前,日本人很殘忍,警察打人不怕死,沒呼吸,冷水一潑,又活過來,可見冷水很好用。冷水不行,起來多多拜佛,既消業障又對治昏沉,或經行念佛皆可。散亂心重,除以上所說對治方法外,也可轉移心力,觀諸法因緣生,當體即空。觀身體四大五蘊假合,我在哪裡?地水火風,色受想行識,哪個是我?或觀父母未生前,我在哪兒?長什麼樣子?若念佛人,散亂心重,或記數,或觀阿彌陀佛像,或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,一字一字慢慢作觀,總之,對治方法很多,只要能令道念增長,妄想消除,不沉不浮便可。
  己五、行五法
「行五法」可說是種警策,警策、勉勵自己提升修行工夫,減少欲求。
第五、行五法。一、欲: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,欲得一切諸禪定智慧門故。
「欲」希望。希望什麼呢?「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,欲得一切諸禪定智慧門故。」學佛人,無論修任何法門,都要有此期望。凡夫都有顛倒妄想,認爲世間很好,很快樂,貪生怕死,沒有厭離心,故無量劫來,輪迴不息。今既懂佛法,念念希望捨離世間,不必「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」。「顛」頂也,頭頂本向天,現倒著向地謂顛。依佛法言,世間是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眾生卻執著常、樂、我、淨,現則希望除去一切顛倒妄想,得世出世間「一切諸禪定智慧門」。
「諸禪定」含世間禪、出世間禪、出世間上上禪。修行希望具厭離世間之心,求證諸禪定及滅苦智慧,由此斷煩惱了生死。
二、精進:堅持禁戒,棄於五蓋,初中後夜,勤行精進故。
二、精進,如何精進呢?堅定如法受持佛制戒法,莫有所違犯。用功時,若起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、疑五蓋,須加對治。初中後夜,努力進修,初夜、後夜以補不足,中夜不得已稍微休息;初中後夜,尙且要勤行精進,何況白天,更要念念於道業,勿令光陰空過。
三、念:念世間欺誑,可輕可賤,禪定智慧,可重可貴。
「欺誑」即欺騙。三界六道眾生無量劫來受世間種種無常之境欺誑,所以生死輪迴,現在終於拆穿其騙局,「可輕可賤」,應視如敝屣,不値得珍惜,可輕可賤,當早日丟棄,才能捨離。我們生生世世上當,人家上一次當,學一次乖,我們猶沉迷其中,不知覺醒。佛說的襌定智慧,「可重可貴」,最値得尊重寶貴,求出世間的禪定、智慧,才是斷惑了生死的根本辦法。
四、巧慧:籌量世間樂,禪定智慧樂,得失輕重等。
「巧慧」有巧妙智慧,善能分別世間、出世間,好壞、貴賤等。「籌量世間樂」,籌量即比較。世間雖有少少快樂,但與襌定般若之樂相比,「得失輕重等」,等,多方面觀察較量,哪一種快樂寶貴呢?出世間的禪定智慧是「得」,世間樂是「失」是「輕」,出世間是「重」,可貴、尊重。時時具此觀念,善能分辨,對世間才有厭離心,不會貪著,世間的高樓豪宅、山珍海味、綾羅綢緞、雙B轎車,氣派得不得了,待無常現前,「來時空空,去也空空」,哪樣能帶去?!今人很愚癡,人死,糊棟樓房、有冷氣、有賓士,樣樣齊全,你想想:紙糊的空架子,沒機器能用嗎?冥府有高速公路嗎?因此,要常以般若觀照,捨諸執著。
五、一心:念慧分明,明見世間可患可惡,善識禪定智慧功德,可尊可貴。
五、要專一其心,「念慧分明」,念念不忘以般若正念,清清楚楚觀察世間諸法,「明見世間」萬有「可患可惡」,「患」患難、災難。「惡」或讀ㄨˋ,厭惡。簡單說:厭惡世間諸有,善能明白禪定智慧功德,可尊可貴。平素常存此念。
   戌三、結示
此二十五法,爲四教前方便,故應須具足。若無此方便者,世間禪定,尙不可得,豈況出世妙理乎!然前明教,既漸頓不同,方便亦異。依何教修行,臨時審量耳。
這二十五個方便法,是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修行的前方便,因此,必須具備。如果沒有二十五方便,世間四禪八定尙且不可得,何況出世間微妙道理,如何能夠證得!前面所說四教,既頓漸不同,所用前方便,多少也有不一樣的地方,自己屬於四教哪類根性,怎麼修行?應臨時審定量度,細心研究。詳見小止觀。
二十五方便說竟。下明正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