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

天台四教儀講錄35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35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  己四、圓教分三
化法四教,藏、通、別三教,是約其根性說教道,圓教才是究竟佛法,故圓教說理最高,證理最深,但開始學習,從基礎打起,仍和藏教方法相同,不過,全約圓教所證境界而說。科分三段:庚一、標,二、釋,三、結。
   庚一、標
標出圓教名目。
次明圓教者。
其次說明圓教。何謂圓教?下文有解釋,現先略說。「圓」以不偏爲義,處處圓到,說理最究竟,斷惑最徹底,其理論非吾等所能思議。古德云:圓教諦、緣、六度等諸法,不可心思,不可口議,所說四諦是「無作四諦」,不假造作,本來如是,當體即眞。因此,圓教四諦,苦諦謂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一切諸法,當體即眞如,苦不可得,無苦可捨。直接看到金體,不談外相,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見本質,不論依正差別相,所謂「鬱鬱黃花無非般若,青青翠竹盡是眞如」,當體即眞如,當體即菩提。集諦則無明煩惱當體即菩提,既然無明即菩提,煩惱不可得,無集可斷。道諦「邊邪皆中正,無道可修」,無論邊見、邪見,當體即中諦之法,道也不可得,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,中、邊、正、邪等名相皆假。滅諦則「生死即涅槃,無滅可證」,生死當體就是涅槃,離開生死,沒有涅槃;因有眾生才說有佛,眾生不可得,佛也不可得,故無滅可證。十二因緣流轉門不可得,還滅門也不可得,流轉、還滅當體即諸法實相,不生不滅,不可思議。
這種理論都是超出三界外的聖人境界,非六道凡夫所能想像,我們只能仰信,深信佛說之法,必有其殊勝境界。圓教說三諦,三諦圓融,三諦一心中得,無論事相、理相,當下具足,事即理、理即事,理事不二,不歷漸次,只能教化最上根者,也就是金剛經說的「爲最上乘者說」,普通大乘根性還不能接受,所謂一佛乘,才能受此教法。
圓教菩薩在四諦中,以滅諦爲入道初門。別教以界外道諦爲入道初門,因此有漸次。圓教以超出三界外的滅諦爲修道初門,所以,當體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,屬至高境界,非我等所能體悟,我們只能知道有這一回事,有這類道理,可是,不是我們的境界,凡夫煩惱就是煩惱,菩提就是菩提,不能相即;生死是生死,涅槃歸涅槃,無法相通。
   庚二、釋分二
解釋分兩段:辛一、釋名義,二、明位次。
辛一、釋名義分二先解釋圓教名相所含意義,分壬一、示圓義,二、明功用兩段。
    壬一、示圓義
先顯示圓教名相的意義,故先列名相。
圓名圓妙、圓滿、圓足、圓頓,故名圓教也。
四教儀正文圓名作圓「明」,明是錯的,木板古書很少錯字,偶有一、二個,明、名同音,刻錯了。這行文字約圓妙、圓滿、圓足、圓頓四種,解釋圓字內涵。
「圓妙」,圓教所說之理,最爲微妙。何以圓妙?三諦圓融,眞諦中具備俗諦、中諦;俗諦中具備眞諦、中諦;中諦也同時具眞、俗二諦。智者大師釋妙法蓮華經的妙字說:「妙,名不可思議也」,什麼是妙?妙就是不可心思口議的境界,唯佛乃知。「圓滿」,何謂圓滿?「三一相即,無有缺減」,說理最圓滿,這個圓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無處不徧,隨舉一法,即具三法,彼此相互圓融,說三觀,空中具假、中,因此,一空一切空,假、中皆空。說假觀,一假一切假,空、中皆假。說中觀,一中一切中,空、假皆中,所以,華嚴經說:「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」,一切法當下具足,無絲毫缺少。「圓足」是「圓見事理,一念具足」,天台家講一念三千,就是我們當下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,每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,成一百個法界;每一法界有十如是,即法華經之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;每一法界有十如是,一百個法界有千如是,再配合五蘊、眾生、國土,便是所謂三千性相,一念具足理具、事造兩重三千,無論事相、理性同時具足三千意義,這道理須徹底明白,才能了解圓足之義。「圓頓」,所修斷證,都是頓超,「體非漸成」,其理體、教義本來如是圓融、周徧,非漸次而成。其階位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;斷煩惱是一斷一切斷,一伏一切伏,不依漸次,楞伽經云:「初地即爲八,無所有何次」,初地當下即八地,八地當下也具備初地,沒次第之分,是圓教頓義。這些道理,只能依文而解,沒相當工夫不易體會,其頓超不落漸次,因即果,果即因,因果不二,便是圓頓境界。
    壬二、明功用
說明圓教功用。
所謂圓伏、圓信、圓斷、圓行、圓位,圓自在莊嚴,圓建立衆生。
圓教的道理功用,具備這些。「所謂」指下文解釋上文。何謂「圓伏」?圓教修證,能同時頓伏見惑住地,思惑之欲、色、無色界住地,再加根本無明即五住,將煩惱種子頓伏,不像別教,次第漸伏。「圓信」圓滿證信常住之理,當下深信一法具一切法,隨舉一法,法法具足,所有教理,無論多廣、多深,皆能頓時徹底信入。「圓斷」頓斷一切煩惱,一斷一切斷。「圓行」修行時,一行一切行,隨修一行,諸行具足;例如修一法,一切法趣向這一法,是趣不過,不能超過這個範圍,一行之中,同時具備種種修行法門。「圓位」一位一切位,證一位次,所有位次,無不具足。
論上求佛道,圓教能「圓自在莊嚴」,不假功用,能所一如,一心三諦,爲所莊嚴,一心三觀是能莊嚴,以三觀智慧求證三諦,三諦三觀一念心中,當下具足;一心三諦是理,一心三觀爲智,理爲所莊嚴,智是能莊嚴,莊嚴本具一切功德,即佛果上的萬德莊嚴。憑此一心三諦、一心三觀,便能同時具足能所莊嚴,即是「圓自在莊嚴」。論下化眾生,以四悉檀,「圓建立眾生」,頓時普徧利益一切眾生。大智度論謂四悉檀,「悉」統統,「檀」布施,簡單說統統布施名悉檀。有四種:一、世界悉檀歡喜益—按世間法,說法令眾生生歡喜心,雖未能深入,先說淺的,就在世間法上,令了解佛法,求證菩提,得歡喜之利益。二、爲人悉檀生善益—爲令眾生生善滅惡,眾善奉行,得生善法利益。三、對治悉檀滅惡益—如修不淨觀,對治貪欲;修慈悲觀,對治瞋恚等,目的爲滅眾生惡法,約諸惡莫作方面說。因此,佛法不論說得多麼高深,還是由淺開始,先做到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再逐漸深入,使之入理。四、第一義悉檀入理益—第一義是理,以第一義諦之理,開導眾生,令趣向證入一心三諦之理。以四悉檀普徧利益一切眾生,謂「圓建立」教化「眾生」。
這段文顯示圓教教理功用,論伏惑,頓伏五住煩惱;論信,徹底深信圓滿常住之理;論斷惑,頓時一斷一切斷;論修行,一行一切行;論證位,一位一切位;論上求佛道,以一心三諦爲所莊嚴,一心三觀爲能莊嚴,是圓自在莊嚴;論下化眾生,以四悉檀圓建立一切眾生。這道理無論站在哪一角度、立場看,都是最高、最圓滿,無法不具,無法不徧的。
這段文對照別教八種意義,就知圓教不是但中,而是圓融中道之理的圓中。我們僅順文字,作簡單解釋,不能細說,深入細講,不易了解。有意研究者,須自己下工夫,看天台三大部,法華玄義、法華文句、摩訶止觀下番工夫後,才能體會上說道理,每一種圓要徹底說明很困難,有些義理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,能表達的皆屬方便語。
  辛二、明位次分二
說明圓教位次,有兩段:壬一、總明,二、別釋。
   壬一、總明
諸大乘經論,說佛境界,不共三乘位次,總屬此教也。
凡大乘經論,說到佛境界,都屬圓教範圍,不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(指藏、通、別三教菩薩)三乘共。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一代時教中,除阿含沒顯露圓教道理外,方等、般若、華嚴都有,凡提及一佛乘教理,統統屬於圓教。
   壬二、別釋分二
分別解釋圓教位次,分癸一、依經明位,二、六即判位兩段。
    癸一、依經明位分二
根據大乘經,如法華、華嚴、維摩、般若諸經,每部摘要部分,說明圓教修證位次。分兩段:子一、依諸經通示,二、據二經別明。
     子一、依諸經通示
「依諸經通示」,不再一一分別,因正文都標有經的名目。
法華中開、示、悟、入四字,對圓教住、行、向、地,此四十位。
這段引證法華經,法華經裡並沒說明修證位次,乃智者大師依據方便品:「佛爲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」,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?就是要使眾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證入佛知見,這是佛出世本懷,所以,智者大師依開、示、悟、入四字,配合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四十個階位。
「開」即十住位開始破無明,初住便破無明,開如來藏,見實相理,破無明證法身。「示」顯示十行位,煩惱障斷除,佛之知見已經顯現,就在行位中,十法界一切功德,分明顯示。「悟」十迴向位,去除所有障礙,眞如自性顯現,十法界依正之理當下分明,事理圓融。「入」證入,到十地,四十二品無明已將破盡,將證究竟佛果,故名入,配合十地,至圓教十地,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任運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此乃憑經文內涵,認爲有四十階位,詳見法華玄義、法華文句。
華嚴云: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,所有慧身,不由他悟;清淨妙法身,湛然應一切。此明圓四十二位。
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,下有「知一切法,眞實之性」八字,不需,故未錄。「所有慧身」原文是「具足慧身」,具足改成「所有」,意思是到初發心時所成就之慧身,「具足」含在慧身中,「不由他悟」,不須依其他方式,自可開悟。八十華嚴譯作「初發心時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,和即成正覺意思相同。「清淨妙法身,湛然應一切」,非依原文,且這二句出自後面初發心功德品的重頌;在清淨妙法身下,是「應現種種形,猶如大幻師,所樂無不見」,約一頁半以上文字,才「清淨法身一,普應一切世,湛然常不動,十方無不現」,將湛然二字移上,應一切三字置下,成「湛然應一切」五字一句,法華文句原文便如此,故古德引證經文,不一定完全照抄,偶爾會作變通。引這段經文,主要是證明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而已。這個初發心,非一般初發心,而是十住第一發心住,到此,眞發菩提心,能分身百界作佛,但成的不是究竟佛果,四教儀三十四頁也有這段文,編者「解曰:初發心者,初住名也。便成正覺者,成八相佛也,是分證果,即此教眞因。謂成妙覺,謬之甚矣!」謬,錯誤。如果認爲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,是成圓教究竟佛果就大錯了!此之正覺,只是分身示現八相成道,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三德,頓發正因、緣因、了因三因,分身一百個小世界,度化眾生。所以,此之初發心是圓教初住位,四教儀集註云:「初發心者,三因性開發,即初住位」。「此明圓四十二位」,集註云:「二住已去,莫不皆然」,初住就能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分身百界,二住已上,每一住都增加破無明的功能,無明分分破,法身分分顯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各破十品,等覺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四十二品無明破盡,才究竟圓成佛果。「此明圓四十二位」,是說圓教四十二位,位位破無明證法身,到究竟佛果皆如此,並非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,就和究竟佛果相同。「清淨妙法身,湛然應一切」,只是說明初住破無明證法身境界,不是說四十二位。「湛然」指法身理體湛然不動,如月映千江,初住應身百界,二住千界,如是十倍十倍增上,究竟成佛則周徧十方法界,度化眾生。這段文可配合後之十住文,十住文中都有解釋。
末法時代,能眞發心研究這類深理,是很不容易的,四教儀若沒好好下番工夫,不易了解其中意義,較普徧的參考資料是天台四教儀集註、天台四教儀集註輔宏記,並參照各家不同看法,希望各位能因此博通四教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
維摩經云:薝蔔林中,不齅餘香。入此室者,唯聞諸佛功德之香。
維摩經說的是圓教意義,並不是判定位次。維摩經說,若有人入薝蔔林中,只能聞到小黃花的香味,喻入維摩丈室,只聽到究竟佛果道理,「唯聞諸佛功德之香」單單聞到佛果無量功德的種種香味。這道理前已說了,在圓教裡,每一法皆究竟圓義,法法皆圓,無一不圓。
又云:入不二法門。
維摩經第九品謂「入不二法門品」,此經譯來,從六朝,即東晉到唐宋,非常流通,因此「入不二法門」名相,不但學佛者,就是一般儒家、文學家也大多知道,凡提及自個兒的最高方法,便說「這是我的入不二法門」,可見當時盛行情況,縱使讀書人也喜歡讀維摩經,因鳩摩羅什三藏譯的文筆太好了,能否體會法味,入理不入理,是另一回事,最重要在文字上結很大的緣,所謂「世界悉檀歡喜益」。
入不二法門品裡有三十二位菩薩,各述其入不二法門方法,第三十二位文殊師利菩薩說:「如我意者,於一切法,無言、無說、無示、無識,離諸問答,是爲入不二法門」,文殊菩薩說:依我的看法,所謂入不二法門,在一切法中,「無言、無說」,不能用言辭表達,無法言說。「無示、無識」,示,開示,沒辦法顯示,讓你心領神會認識,總之,離諸問答,因前面三十一位都有問答,離去一切問答,不用語言文字,那種境界,名爲入不二法門。最後,文殊問維摩居士:關於入不二法門,我們都說了,請問大居士,你的入不二法門又如何呢?維摩居士念閉口眞言,默然。文殊讚歎說:「善哉!是眞入不二法門」,這才是眞正入不二法門!
因此古德,尤其智者大師在「淨名經疏」釋云:三十一位菩薩,是「有言言於無言」,以有言說說無言;文殊菩薩是「無言言於無言」,知道不二法門無言、無說、無示、無識,無法用言說,但還是說了,然境界較三十一位高得多;維摩詰居士「無言無言」,閉口不說,才是眞的入不二法門。
有人說我的這一套,就是我的入不二法門,你什麼套?很會吃麵,吃麵的有吃麵的不二法門;穿衣有穿衣的不二法門;走路有走路的不二法門,現代開賓士車就是入不二法門,走偏啦!古德所謂無言,不是偏於無言,若定執無言,也錯!成了斷滅見,所以,「無言」不是執著不說,因大家都用說,你「無說」,要怎麼表示啊?實際上是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維摩居士是「無說而說」,文殊菩薩是「說而無說」。般若經中,帝釋天王讚歎須菩提:「尊者善說般若啊!」須菩提言:「我乃無說。」帝釋謂:「尊者無說,我也無聞。」無,不要認爲沒有,無說並非完全沒說,既讚其善說,爲何無說?而是說的人要「說而無說」。聽者呢?要「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」,才是善聽。
聽法者也三不等,有人只聽到聲音,聞聲;有人聽懂意義,聞義。有人能聞理,體會言外之旨,這是聞法的最高境界,是眞正能聽法的人,但是這種人,別說百中無一,千萬中也難得一位,一般多是聽聲音;三十年前,在某寺廟以閩南語講經,第一晚剛講過「如是我聞」,隔天早上,我在外邊散步,有位居士拜完佛,看到我,很高興五體投地頂禮,讚歎說:「法師您很會講,說得很好哩!」「眞的嗎?你聽懂嗎?」「當然懂,您講河洛話,我是河洛人,怎會聽不懂?」「那麼,昨晚講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?「那我就不知道了!」這便是聞聲,聽聲音而已。不過,能聞聲就不錯了,莫只聽鼓掌部隊的掌聲,那不是只聞聲,而是聞雜音啦!能「無聞而聞,聞而無聞」,才是眞正入理之聞,眞正入不二法門,也就是入諸佛圓教之理,體悟究竟圓理。
般若明最上乘。
「般若」有四處十六會,此指其中一會的金剛般若經,內有「如來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」之語,最上乘法就是指圓乘,圓教之理。
涅槃明一心五行。
涅槃經講聖行、梵行、病行、天行、嬰兒行五種修行方法,講得很多很詳細,最後說「復有一行是如來行,所謂大乘大般涅槃」,唯有大乘大般涅槃之理,才是究竟佛法,此即圓教之理,一心當中具備五行。一心當下具足空觀是聖行;梵行、病行、嬰兒行是假觀,契證俗諦理;一心當下具足中諦,修中諦理證中諦是天行,天指第一義天。五行前曾說過。涅槃經沒約其他方法判斷位次,只約五行加以說明,當下一念具足五行,就是究竟一佛乘的圓教之行。
又經云:有人入大海浴,已用一切諸河之水。
「又經云」仍指涅槃經,經中比喻有人入大海沐浴,「四河入海,同一鹹味」,所有河水,皆流入大海,既入大海澡浴,則已用盡一切諸河之水。此喻諸法理體具諸功德如海水,修圓教觀行者,如浴於大海,一行圓攝一切行。有人說:既然圓教教理高,就不必修藏教五停心觀等。那就不對了!五停心觀像小溪水,還不是流入河、江,最終流入大海。不論渠圳河川,污穢、乾淨,悉皆入海。既用海浴,即是用一切法,藏教修法到圓教,也成圓教修法,這些法統統要用,「其大無外」,如果圓之外另有藏教,便非眞圓,「圓」應無法不包,豎窮三際,橫徧十方,藏、通、別一切教法,都在圓教中,悟圓教之理修這些法,當下即圓教,並非要離開這些法門。
又娑伽羅龍,澍車軸雨,唯大海能受,餘地不堪。
這段引證華嚴經,又字下沒說經云,未標經名,只引事相。梵語「娑伽羅」,此云鹹海、鹽水海,是龍的名字。古代認爲龍是水神,能降雨。「澍車軸雨」澍,落下之意。軸,馬車或牛車的車心。下的雨滴如車軸大,平常像粉圓大就不得了啦,像拳頭大,「惟大海能受」,只有大海才能容受,「餘地不堪」,其他地方不堪,早就鬧水災了。
以龍王喻佛,「澍車軸雨」喻圓教教理,「大海能受」,喻唯最上根性者,才能接受一佛乘法,「餘地不堪」,喻三草二木,前之藏、通、別三教心地,沒能力接受。此即顯示佛法上的究竟圓理。
又擣萬種香爲丸,若燒一塵,具足衆氣。
這出自「首楞嚴三昧經」,不是十卷的「大佛頂首楞嚴經」。首楞嚴三昧經中,比方設若有人以一萬種香爲原料,搗成粉末,混合爲香丸,一粒香丸具備萬種香,只要燃燒一粒像微塵般的香丸,便具足萬種香氣。此喻圓教之理,「香丸」喻諸法理體,修一心三觀如「燒香」,燒如以智慧修圓觀、圓行,頓時證到圓理,就是具足眾氣。亦即喻圓教修行,一行一切行,一修一切修,一法修成,一成一切成,顯圓教之理,無論解、行、證,都是一中具一切,舉一即三,三即一,三一不二,隨舉一法,具足三法,顯圓教之理至爲圓融無礙。
如是等類,並屬圓教。
「如是」指法之辭。指上文法華經之開示悟入,到最後首楞嚴三昧經的萬香爲丸,具足眾氣。「等」指其他大乘經論所說的這「類」圓理很多,隨手拈之皆是,「並屬圓教」,統統屬於圓教教理。
   子二、據二經別明分二
前面是通途說明圓理、圓位,包含圓行,現根據法華、瓔珞二經,個別說明圓教位次。分丑一、標列,二、解釋兩段。
    丑一、標列
標示列出經文中的圓位。
今且依法華、瓔珞,略明位次有八。
現在根據法華、瓔珞二經合併,簡略說明圓教修證位次,雖說一位一切位,一切位一位,但位次仍歷然分明,並非沒有前後,一位一切位只是顯其圓融之理而已。略明位次有八種。
一、五品弟子位(外凡,出法華經),二、十信位(內凡),三、十住位(聖果),四、十行,五、十迴向,六、十地,七、等覺(是因位末),八、妙覺(是果位)。
「一、五品弟子位」,出自法華經,屬外凡位。「二、十信位」屬內凡,別教稱十信,法華經是六根清淨位。「三、十住位」,圓教十信是賢位,十住以上是聖位。「四、十行,五、十迴向,六、十地,七、等覺」,等覺是因位末,「末」最後一位。從十信到等覺,尙在修因階位,等覺是修因的最後一位。「八、妙覺」是佛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