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天台四教儀講錄42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42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三、閒居靜處。不作衆事名閒,無憒鬧處名靜。處有三,例衣食可知。
具五緣第三「閒居靜處」,找清淨地方安住。初學止觀,沒安靜住處,很難成就。因人之六根,前五根很怕外五塵擾亂,故初學者須閒居靜處。「閒」文中釋作「不作眾事名閒」,謂專修時,須排除萬難,卸下雜務,令身心安靜。「無憒鬧處名靜」憒,煩亂。如都會、市場,人多聲雜,眼根、耳根受塵境影響,想修止觀,是不可能的。
衣食約根性分三種,住也是,故「處有三」,居住處所也有三種,「例衣食可知」,以前之衣食爲例便知,不必再說。若對佛法未深入者,還是「例」不出來,無法了解,我們依前例,作簡單說明:一、上根者入深山幽谷,路途險峻,外人難至。中國名山道場,如五臺山就很深了;古代普陀山,人煙罕至,上根修學,有此環境,最爲殊勝。禪宗道場,百丈襌師居百丈山,另如雲居山等,入山須數天,飮食如上說,上根者方能做到。二、中等根性者,住深山還可忍受,飮食較難克服,古印度托鉢乞食,離城市約三里路,住家少、環境靜,日中一食,托鉢或施主供養皆可,有遮風蔽雨處便可靜修。現代人生活電器化,麥克風、擴音器很吵,廣告宣傳車到處跑,要找完全安靜地方很難,不只三里路了。三、下根者,上二種皆不適應,可住離都市不遠的寺廟,有單獨房間,能安靜用功自修。
現在安靜地方難覓,都市縱有寺廟,只宜做弘法道場,都市人多、雜亂,尤其有些人,沒事喜往寺裡找人聊天,一聊半天,浪費很多時間,不是修行之處。何況在家環境!倘要專修,須訂時間,最少七天,或一個月、兩個月,找較偏僻地方用功,才能略得受用。平日修止觀、修行不必如此,否則會有困難;隨個人環境,自己鬧中取靜,譬如家人晚起,自己提早半小時或一小時,照小止觀方式,學習打坐,天天做不貪多,靜坐念佛也可,發恆常心,久之必有成就。我聽過幾位在家居士修止觀,因家庭、事業關係,忙裡偷閒,自己安排,得到很大受用。出家人住寺較在家方便多,自己分內工作做好,即可靜修。
四、息諸緣務。息生活、息人事、息工巧技術等。
具五緣第四「息諸緣務」息,止息,停止雜務。諸,多也,日常雜事很多,不放下,無法修止觀。息哪些緣務呢?「息生活、息人事、息工巧技術等」,看這些文字請勿誤會,「息生活」生活二字太簡略了,其實是指維持生活的工作,小止觀謂「息治生緣務」,即暫停工作,如公務員可請假,學校老師有寒暑假,比較方便;農夫逢雨天,連下幾天雨,或農作務收成後的農閒日子,可以用功;生意人或許較困難。若不妨礙生活,可抽出幾天專修。
「息人事」即「息人間緣務」,暫停親朋交往,若相知者,可先告知專修日期,請莫打擾,爲專修故不攀緣人事。「息工巧技術」,工巧技術如彫刻、書畫、學醫、著述、卜卦、算命等。出家人不作醫務、命理等事,但一般把出家人看成萬能,覺得出家人總有一手,會看相、算命,不知對出家而言,屬於邪命。以前到各地講課,若搭計程車,有些司機說:「師父啊!替我看看相,看我能不能發財?」「我不懂看相。」「我碰過好多師父都會,你怎麼不會啊?」他覺得很奇怪。古代出家人也懂這一套,不相信可看禪宗語錄,禪宗祖師不少懂相學的。看相作什麼?說句白話,收徒弟很管用,若其貌不揚不收。但我覺得這類可能憑直覺,不是刻意去學。倘按相術研究,那是一大學問,我因常遇此情況,便暗自翻翻,是不是懂這一套有什麼好處?!修止觀這一套不放下,修到看相去了,變成看相觀,豈不糟糕!故要「息工巧」。
小止觀中,不僅息工巧,讀書、研究學問、作詩對「等」文字方面,也要放下,否則修行修不好。從前有個老人是文學家,出家後很發心念佛,要求生西方,仍愛作詩,有機會就作,一次,遇到一位老修行,詩興大發,作首詩捧他,老修行不但不領情,訶斥:「你爲作詩出家,還是爲了生死?」他老實回答:「爲念佛求生西方而出家。」「既如此,你看到我就作詩,看到阿彌陀佛作不作詩?無常現前,作不作詩?有把握嗎?若此習氣不改,將來往生必有問題。」顯示專修須萬緣放下,同時禁語,才能專一。
五、近善知識。有三:一、外護善知識,二、同行善知識,三、教授善知識。
第五親近善知識,善知識能指引鞭策我們修行,好則勉勵,錯則改過。善知識有三種:
一、「外護善知識」,平常謂之「護法」,如打七有護七者,專修時,不論住何地方,起碼飮食得有人幫忙,所謂「法輪未轉食輪先」,法輪未轉前,食輪要先轉,意思是有飯吃才能轉法輪,假如沒吃飯,餓肚子,我怎能講經呢?修行也一樣,肚子唱空城計起煩惱,無法修行。除飮食外,另有些瑣碎事務,也需外護。外護善知識就是經營供養、保護、幫助行者,令不起煩惱,道業才會有所成就。
二、「同行善知識」,即所謂「同參道友」,蕅益大師淨社銘云:「持戒爲本,淨土爲歸,觀心爲要,善友爲依」,善友即善知識,修行須有同行善知識依靠勉勵。人難免惰性,若沒人管,「我疲勞、愛睏了」,躺下來一睡大半天,或做雜事,東摸西摸,對道業影響很大;倘有同參道友,見彼拜佛、打坐如此用功,便不好意思懈怠,否則,怎對得起自己啊!同行善知識須志同道合,修相同法門,生活步調差不多,飮食等大致都能調和,共住才能安心辦道。假使個性不合,飮食習慣不同,如二、三個同參,一個喜辣,一個好甜,你嗜鹹,餐餐起煩惱,也會發生爭執。我二十五歲,近四十年前,有個地方,兩位老和尙共住一間房,一胖一痩,胖怕熱,經常開窗戶,痩怕冷,一吹風便感冒,一開一關,兩人常爲開關窗戶而吵,靜不下心。出家人較孤僻,若一人一間,就不會有這類問題,以前因環境關係沒辦法,現在應該比較容易了。
三、「教授善知識」,指師長,有經驗的過來人,修止觀,要有修止觀的過來人指導,修禪亦然。明末四大師之一的紫柏大師,根性很利,參禪開悟,找不到明師印證,很難過,曾說:「我若在巖頭、德山之前,或許會成爲一個善知識。」慨嘆當時沒有善知識,設有像唐末宋初如德山、洞山、雪峰這類善知識證明,境界提昇,成就更大。
無論修何法門都要有過來人,修持境界比我們高,能指導我們,才會有成就,最起碼須懂教理。幾十年來,有不少喜歡用功修行者來問,但差不多不明教理,因而盲修瞎練,很容易出現種種境界,把那些境界當眞,一執著,問題就來了,所以,眞要用功者,楞嚴經不可不讀,尤其最後的五十陰魔,若不了解,很容易入魔,被魔拖著走,還以爲見佛。當年獅頭山有位老人,不懂教理,很用功,一天到晚持大悲咒,持大悲咒很好嘛,但遇境著相,平素就魔裡魔氣,有善知識提醒,根本不加理會,個人住茅蓬;有一天,告訴人家說:「觀世音菩薩昨晚指示我,到獅頭山後山最高的山峰往下跳,便成佛。」聞者勸說:「沒這回事啦,成佛不是自殺,否則世間自殺的人都成佛。」但彼不聽,魔入心太嚴重了,那天晚上摸到山頂便跳,大家好幾天找不到人,結果,上山採草藥者聞到臭味才尋味找著。盲修瞎練,最終是自殺,非常可憐!這事發生在五十年前,屬日政時代。
從前,大陸終南山有數百間茅蓬,每一間距離不會很遠,約幾里路而已,可互相照應,也有善知識可親近,不會沒人過問,且都經叢林大冶洪爐鍛錬出來的老修行,並非一出家受過戒,自己就弄個小地方住。
二十五方便第一「具五緣」說竟,專修須具備這些條件,尤其「教授善知識」,故打七要有主七和尙領導,不管禪七、念佛七都一樣。相較之下,持名念佛容易些,只要懂教理就有辦法修行,若有修持很好的善知識指引,更加殊勝。
  己二、訶五欲
具五緣後,要注意內心對外境五欲的貪著,須靠自己修行道力對治,否則,迷五塵境而不知返,非常危險。
第二、訶五欲。
「訶」排斥之意,對五欲有排斥之念,厭惡不接近,保持距離。平常「五欲」指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此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境言。實際上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也不出五塵境。
一、訶色。謂男女形貌端嚴,修目高眉,丹唇皓齒,及世間寶物,玄黃朱紫,種種妙色等。
訶五欲第一是「訶色」欲,眼所見、所對的色塵境界,「謂男女形貌端嚴」以下,即指眼睛所見色境。我們生在欲界,有男女相,異性之身形相貌,端正莊嚴,「修目高眉」修,長也,實際上眼睛長不一定好看,但在此眼睛美曰修目。「高眉」眼與眉毛距離恰好。「丹唇皓齒」丹,紅也。與唇紅齒白意思相同。「及世間」金銀等「寶物」,「玄」黑色,「黃」色,「朱」赤色,「紫」色,有關世間金銀財寶,玄黃朱紫等微妙顏色,令人生貪著,妨礙道業的,皆當遠離。
二、訶聲。謂絲竹環珮之聲,及男女歌詠聲等。
聲比色難除,聲是定刺,修定者受聲音影響,心靜不了。例如正用功修行,有人講話,且明其所說語言,修行必大打折扣,因已分心了。有人本事滿大,邊拜佛邊看電視,這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,眼睛看電視怎能拜佛呢?拜的是電視。因此,我覺得說法度人很難,電視度人很快,連修行人都會被度走,看電視色、聲並倶,如何靜心?單聲音就夠了,別說其他雜音,同屬修行音,但你讀金剛經,有人在大殿敲法器,經也讀不好。色可不看,聲音沒辦法,把耳塞住,更不好受,耳朵嗡嗡叫,不是辦法。現代很方便,有念佛機或錄音帶,如果眞正想念佛,跟著念,當共修音聲。但有些人不管什麼時候都開著,讓念佛錄音帶念個不停,自己有沒有佛?難言哉!曾有幾次,外邊請我講經,派車來接,車上錄音帶念阿彌陀佛,他們卻聊家裡事,哇啦哇啦說個不停,養成一種壞習慣,不好!這種作風我不以爲然,因爲你聞佛音聲,沒有恭敬心,不僅不恭敬,心裡根本沒有佛,他念他的,你講你的,縱不念也要靜心聽,除非不把他當佛聲,既不當佛聲,那也不用修行了。外在佛聲不停,心中沒佛,聽慣起不了作用,不當一回事,由此,影響自己正修,並不理想。不過,這問題各有看法,或許我頭腦和人不同,想法有異,我不敢說我的看法絕對沒錯。
「絲竹」指音樂,所謂絃音,如今之管弦樂、國樂。「環珮」戴耳環等叮叮噹噹的首飾。「及男女」講話「歌詠聲等」,歌詠即唱歌、吟詩之類,這些音聲,障礙道業,故須訶聲。
三、訶香。謂男女身香,及世間飮食香等。
鼻對香塵,聞到香味生歡喜、貪著心。「男女身香」,體香大多屬外來,我想人體不會有什麼香氣吧!三天不洗澡,還有臭氣哩!歷史上除香妃外,聞到男女身香,多屬外來,如噴香水等,都是假的,莫當眞,若屬眞香,排泄物應該也香,事實不然,倘不抹香,一樣是臭的。
「及世間飮食香等」,並及世間飮食香味,美食當前,垂涎三尺,心動想吃。沙彌戒裡提到一位老修行經過蓮花池,蓮香輕飄,忍不住站在池邊欣賞:「好香哦!」池神現身訶斥:「你怎麼可以偷我的香呢!」老修行說:「我只聞聞,你就怪我偷香,那些偷摘蓮花者,不是更嚴重嗎?你怎麼不訶斥呢?」池神答:「你是修行人,快了生死了,恐因偷香受影響,希望你眞正能了生死故訶斥。偷蓮花者,我管不了,將來由閻王處分吧!」所以,聞香也是偷盜,以此標準,我們時時刻刻一不小心就犯偷。
說到這裡,我們拜佛供佛總要點香,有沒有聞到香啊?如果佛未聞你先聞,也是偷香。因而有人建議,點香時提高些,不要對著鼻子,閉氣幾秒鐘沒關係,我常這樣做,點好提高,供佛後再呼吸。能這樣做最好,但不容易,沒養成習慣,往往疏忽。爲表對三寶、佛菩薩恭敬,這是當做當學的。供花也一樣,花摘下,自己先聞,「好香哦!」佛尙未聞,你先聞光了;供菜亦然,有時講話,口水噴到碗中,一點也不恭敬,那不好。
從前在俗家,家人信的是附佛法外道龍華教。龍華教信徒對佛恭敬得不得了,廚房裡準備供菜者皆戴口罩,不准講話;煮好盛入供碗,放在高處。端者齊眉,至佛前略再舉高表恭敬,然後跪下,兩旁有人負責接放供桌上,每接一碗,齊眉上舉,再問訊,直到供菜接完,跪者方起。今人那有這麼恭敬啊!馬馬虎虎把供菜端進大殿,「扣、扣」每一碗都發出聲響,好像亂丟般,意似「佛菩薩,我供菜備好了,你看看吧!」沒絲毫恭敬。起碼存恭敬心,擺好後問訊,收時也一樣,不可隨便。小時候因祖父信龍華教,凡供品,包括供菜、淨水,皆另煮,恭敬至極。學佛爲什麼要這樣?不嫌麻煩嗎?但學佛哪有那麼隨便,如果連這些小節都沒做好,又怎麼談學佛!
四、訶味。謂種種飮食,肴饍美味等。
「味」飮食味道,口貪各種美味。「肴」食品。貪著美味,追逐味塵,必損道念。叢林吃飯處謂「五觀堂」,內之對聯云:「五觀若明,金湯易化;三心未了,滴水難消。」五觀,沙彌律儀裡說得很清楚。五觀若明,縱食黃金,也容易消化。「三心未了」,好吃的生貪心,不好吃生瞋恨心,不好不壞生愚癡心,三心未了,一滴水也難消。沙彌律儀在飮食修觀方面,說得很清楚,受過戒的,應該懂得這些道理才對,吃飯用餐,都要修觀。
五、訶觸。謂男女身分,柔軟細滑,寒時體溫,熱時體涼,及諸好觸等。
「觸」身之接觸。如異性相觸,生柔軟細滑感覺。天寒時喜歡暖和,熱時愛好涼爽,身體常常保有舒服感受,皆屬觸之欲望,必須排除。因此,古德修行,恐貪享受,環境受用都很簡陋,蓆是草蓆,蒲團、鞋子也是草做草編的。現在出家人穿的羅漢鞋,本是草鞋,改成布做,已夠好了,竟還有皮製的,實在笑話,豈有羅漢穿皮鞋呀!大家看看五百阿羅漢像,哪個穿皮鞋?統統光著腳。布製羅漢鞋已很高尙,絕不能用皮革,否則,違背學佛的慈悲心。
國人習慣穿鞋子時穿襪子,但穿羅漢鞋是不能穿襪子的,你看過穿草鞋還穿襪子的嗎?穿僧鞋才穿襪子,僧鞋和羅漢鞋不同,僧鞋整個包住,可穿襪子。今人不分,尤其臺灣地處亞熱帶,穿僧鞋更是熱不通風,但若養成習慣,再熱也穿襪子。世俗有句話說:「人腳狗嘴」,睡覺時,人怕腳冷,狗怕嘴冷,是否屬實,不得而知。民國五十四年,壽山寺辦佛學院,規定須穿襪子,我向來「羅漢腳」,氣溫十度以下,不得已或許會穿,十度以上,絕對不穿。學生穿我不穿,這老師怎麼當啊?於是我說:「如果要我穿襪子,我不當老師,不要教。」當時的院長說:「好!好!好!你特例。」實際上,穿羅漢鞋可以不穿襪子,本不該如此,釋迦世尊都打赤腳,我們有鞋穿夠幸福了,還要穿襪子。不過,穿襪子者莫誤會,我意不在此,只是依理而說。中國佛教本來如此,逐漸有所改變,現已步入太空時代,對太空時代人說古代事,人家不大願意接受了。偶跟年輕人提及我年輕時如何辛苦,修行是比鋤頭柄有多亮,往往得到的回答是:「那是福報問題,誰叫你生在那個時候,晚三十年才來,不就跟我們一樣嗎?」我只好閉嘴,自找麻煩嘛,何苦來哉!世間諸事,本非如此,慢慢被流行風氣給污染了。
訶五欲旨在要行者「少欲知足」,衣食住減少到最低限度,能成就道業便可,莫過於貪求,以免影響修行。
  己三、棄五蓋
第三、棄五蓋。謂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。
「棄」丟棄。「蓋」遮蔽。正用功時,若生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任何一種,須馬上對治,否則,會蓋住道念,令道業退失,不能增長。五蓋只列出名相,簡略介紹即可,不細作解釋。
一、貪欲—正修行時,心生妄想,憶過去事,例如從前曾吃過什麼好吃的東西,念念不忘。大約十幾二十年前,有位剛出家的來這裡,說:「我應該慢點出家比較好。」我說:「你講這話我不懂。」他答:「我不知萬巒豬腳啦,今天路過才看到,如果不是已經出家,我就大吃一頓再圓頂,不就好了嗎?」這一念即貪欲,竟想吃萬巒豬腳,糟不糟?這類人不論吃過或沒吃過的都想吃,貪欲心重,不對治問題很嚴重。
二、瞋恚正修行時,想到以前讀書時被打,很不甘願,現在老師年紀大了,報復一下。若生瞋念,即時對治,否則,愈想愈多,心靜不下來,延燒不斷,殺人放火,五逆十惡都有可能發生。
三、睡眠貪睡眠即昏沉,如果睡足,白天仍提不起精神,須用種種方法對治,如多拜佛、多經行或洗冷水,令其清醒,不致貪睡。
四、掉悔主要問題在「悔」,即後悔。「掉」掉舉、散亂。如喜說閒話,說出問題,影響自己進修,「悔箭入心」,後悔之心比箭厲害,射入心中,痛苦不堪,道心提不起來。掉舉影響不大,悔心才嚴重,事過境遷,莫老活在後悔中,金剛經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既然不可得,不去想,問題便解決。
五、疑—疑,懷疑,正修行時生起懷疑,又分三種:疑師修行由師指導,卻懷疑師長和自己差不多,我日吃三餐,每餐兩碗,他也一樣;我睡他也睡;有時還發脾氣罵我;美食當前,多吃幾口,也有貪心啊!既然差不多,他能教我什麼?我又能學到什麼?疑法懷疑所修之法。例如修止觀,我這樣就能斷煩惱、了生死嗎?修念佛,那麼簡單嗎,一句阿彌陀佛就行?各地方都有念佛人,若同一時間往生,阿彌陀佛先接引誰?萬一我錯失良機怎麼辦?疑自懷疑自己。唉!我業障深重,幾十年仍是老樣子,根本沒進步,像我這麼愚癡,修行能成佛嗎?
學佛必定要有信心,「信爲道源功德母」,若對自己、師長、佛法沒信心,修行怎能成就?假如疑師,要想:蓮花生於污泥,污泥很髒,開的蓮花卻香美脫俗,乾乾淨淨,所謂「出污泥而不染」,你只要採蓮花,不要看污泥。俗云:「子不嫌母醜」,縱使母親長得很難看,五官擠在一起,但媽媽就是媽媽,不能因醜而不承認,不承認也改變不了事實。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」,師長具正知正見,教你佛法,依佛法修行就可,師長有沒有修,是師長的事。以前親近慈航老法師,慈老曾說:有個人遊徧天下,熟悉各地方的大街小巷,後來腳因病殘廢,行動不便,坐在十字路口,做指路人,迷路者請問,都能得到詳細答案,平安回家。莫因其殘障而否定其能力,對師長缺點,如是看待,便可釋懷。
若疑法,請問你學不學佛,信不信佛,所修法門是不是佛說?對照藏經,以聖言量爲準,佛是實語者、不妄語者,信佛、學佛,「佛言不信,何言可信?」只要信佛所說,而師長教的是正法,無論修止觀、參禪、念佛、持咒,八萬四千法門的任何一種就對了,只要是正法,就沒有懷疑的餘地。
疑自,莫自甘卑劣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者皆可作佛,涅槃經說一闡提尙且能成佛,何況我們並非一闡提,因此,當相信自己,努力進修,菩薩道盡未來際,非一天兩天事,學世間技藝要三年四個月,做學問須十年寒窗苦讀,學佛才幾年就想成就,沒那麼簡單。
我學佛四十幾年,仍是老樣子,除嘴巴利一點外,和從前差不多,但也沒氣餒,因菩薩道盡未來際,我剛起步而已。大家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,可增長道心,舉持地菩薩言,生生世世修橋舖路,做了幾千萬劫,從不後悔,沒覺自己不行,整天做苦事沒修行,懂得修路即修行,所以,國王設齋供佛,彼平地待佛,得毗舍如來摩頂授記云:「當平心地,則世界地一切皆平。」由此心開,而證圓通。故學道莫畏艱難,認爲修了幾十年,沒感應、沒神通、不會放光。其實,放光並非好事,腳踏實地,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做,規規矩矩修行就對了,學佛平淡無奇,不出問題,要有信心,勿負己靈,必得成就。我常常這樣想:佛說菩薩道,簡單說是教我們做人方法,將這句融會佛法中,行住坐臥,二六時中,舉心動念,皆是佛法。法華經云:「治世語言,資生事業,無非佛道。」曉得如此用心,哪一種不是佛法!資生事業,治世語言,尙且是佛法,何況在佛門中做一切佛事呢!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」,道理很明顯,明此理,則可除去疑自之心。
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、疑五蓋,不一定全部有,也不可能完全沒有,生起時,重者先治,如生病須馬上用藥,煩惱病須以戒、定、慧法藥治之,五蓋不除,修行不會進步。五蓋不止於修行前的事先準備,專修前或正用功時,且不管修何法門,都須注意,隨時現前,即刻對治,道業方能增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