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

天台四教儀講錄34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34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  寅二、聖位分二
聖位即十地至妙覺,初地以上稱聖位。分卯一、因位,二、果位兩段。
   卯一、因位分二
修因。分辰一、十地,辰二、等覺。十地、等覺都屬因位。
    辰一、十地
次明十地者。一歡喜,(從此用中道觀,破一分無明,顯一分三德,乃至等覺,倶名聖種性。此是見道位,又無功用位。百界作佛,八相成道,利益衆生,行五百由旬,初入實報無障閡土,初入寶所。二離垢地,三發光地,四燄慧地,五難勝地,六現前地,七遠行地,八不動地,九善慧地,十法雲地。(已上九地,地地各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中道。
「次明十地者」,三賢位至十迴向位滿,已成就行不退。其次說明十地位,「地」有三義:一、能生義─地能生長萬物,以大地喻初地以上菩薩,能令眾生增長善根,成就度化眾生的殊勝事業。二、不動義─大地深廣,不會有所遷變。初地以上菩薩,念念破無明證法身,不被任何境界所動。三、荷負義─大地荷載高樓大廈等萬物,喻登地以上菩薩,能續佛慧命,擔負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重責,弘法利生,承佛家業。菩薩以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護持眾生,故喻爲地。已開始破無明證法身,入聖果階位,稱聖位。十地:
一、歡喜地。夾註云「從此用中道觀,破一分無明,顯一分三德,乃至等覺,倶名聖種性」,從歡喜地起,運用中道妙觀修行,別教修次第三觀,先空、次假、後中,假觀修成,得道種智。現修中觀,破最微細一分無明,顯露一分三德功能。三德即涅槃經說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種功德。法身約理言,以法爲身,故成佛有法身佛。般若約智慧言,指般若智,中道妙智,顯現一分,即成就般若德。具法身、般若兩種功德,才是眞正解脫,名解脫德;解脫約破無明功用說。不過,尙屬分證,剛開始而已,三德只證一分。「乃至」超略詞,自初地,經二地到十地、等覺略之,以乃至包括。十地至等覺,稱「聖種性」,聖種性出自瓔珞經,約所證聖德言。瓔珞經十地曰聖種性,等覺名等覺性,在此,統稱聖種性。
「此是見道位」,初地見道位和藏教聲聞位的初果見道不同,聲聞初果只斷見惑八十八使,思惑八十一品猶存。初地見道,「見」親證,親證第一義諦之理。前之外凡、內凡、十信、三賢都沒證得,此時斷一分無明,證中諦一分妙理,顯一分三德才見道,故名見道位;不是初果三乘同證的通見道,而是別見道。「又無功用位」,從此,任運斷惑證眞,自然而然流入薩婆若海,因此,又名無功用位。
初地菩薩能「百界作佛,八相成道,利益眾生」,示現在一百個世界,現一百身,像釋迦佛一樣八相成道,「八相成道」講藏教佛果時已說;八相中最重要是成佛,「道」指無上菩提大道,能在一百個世界示現成佛,說法度眾,利益一切眾生。初地百界,二地千界,三地萬界,如是地地增上,直到成佛。平常念供養,謂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實則千百億是假定名詞,凡成佛皆無剎不現身,化身無窮無盡。
「行五百由旬」,經五百由旬,進入寶所,「初入實報無障閡土」,閡,礙之古字。證入實報莊嚴土境界,何謂「實報」?實報乃眞實果報,菩薩分破無明,分證法身,這才是菩薩實實在在的希望,今已達成,上求下化自在無礙。四土中,方便有餘土以上三種,屬出三界者所居,非我等所能體會,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,證實報莊嚴土,同時也分證常寂光土,現因說菩薩境界,只約實報莊嚴土言。初證實報莊嚴土,剛踏進五百由旬,「初入」究竟佛果「寶所」之門。歡喜地何以歡喜呢?因從初發菩提心,就期望破無明證法身,今登初地剛剛得之,歡喜不已,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,亦非心能想像,更非凡夫所能思議。
我舉個例子,年輕人眼睛好,沒經驗,說了恐不很了解。老人家眼有毛病,例如白內障開刀,換人造水晶,一、二天後,睜開眼睛,見大地如洗,萬物如新,高興得想跳起來,這是我的親身經驗,當然,我不是登初地,不要弄錯!那時醫生說可以張開看看,第一眼看到主治大夫特別年輕,醫師袍雪白,這情況約兩個月,頂多三個月,又恢復正常,登初地或許似此情形吧!
歡喜地另有許多名稱,其他經論,又名「淨心地」,破無明證法身,才眞正達到心地清淨,以前淨心須作意用功,現在親證清淨本源。若論斷障,是斷「異生性障」,異,不同。性,凡夫之性,六道凡夫千差萬別。三賢位仍屬內凡,尙在凡夫境界,現剛入聖位,斷除異生性障礙,名「同生性」,同證聖道,成就「徧行眞如」,已開一分佛眼,眞如周徧一切,無處不徧。
十地,依華嚴十地品,屬十波羅密增上,論其修行,初地是施波羅密增上,二地持戒度增上,實則十度等修,但每一地皆有其殊勝境界,初地最能做的是布施,見眾生受種種苦,發心行施,內財、外財、法施、無畏施,皆如心願,一一爲之。
二、離垢地,遠「離垢」染。離什麼垢染呢?犯戒垢。因此,第二地是持戒度增上,注重持戒。前之外凡、內凡,須作意持戒,方不致故犯,誤犯是免不了的,如走路不小心踩死小蟲、螞蟻,是無心之過。內外凡菩薩只能保持心不故犯,誤犯難免。二地菩薩,眞正持戒清淨,連誤犯也無,前說初果耕地,蟲離四寸,離垢地菩薩工夫更細,一舉一動,都能如法清淨。
離垢地又名「具戒地」,眞正具足持戒莊嚴。所以,菩薩戒微細難持,舉心動念便犯,如動一念偷心,非眞偷,即犯。凡夫是身口動,付諸行動,才算犯戒。二地菩薩護持心地,不起惡念,遠離垢染。華嚴經二地中,詳明十善業道,謂上上品十善即是成佛的功能,「離邪行障」,遠離犯戒之障,證「最勝眞如」,超越初地故最勝,較後三、四地則不如,以二地立場往下看,所證是最勝眞如。已破兩分無明,證兩分法身三德,分身千界,示現八相成道。
三、發光地。舊譯明地,修禪定,證最微細三昧境界,所謂二十五王三昧,發出光明,故稱明地。華嚴經云,發光地除「闇鈍之障」,若有闇鈍障礙,鈍根智慧不開,不易啓發聞思修三慧,凡夫都有此障,所以,很難修學佛之正法。例如學唱讚敲法器,今天學,明天忘,爐香讚好幾個月還爐不起來;唱歌跳舞,一看就會,這就是闇鈍障的證明。到第三地,去除闇鈍障,證「勝流眞如」,由眞如自性中,流露無限佛法光明,最爲殊勝,故名發光地。
華嚴經第三地有句話,初見即記入腦海不忘,謂:「如說修行乃得佛法,非但口言而可清淨」,依佛所說道理眞實修行,才能得到佛法,不是單用嘴巴說說就能夠清淨。如是精進,消除闇鈍障,破三分無明,顯三分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德,分身一萬個世界,示現八相成道。每一地增加十倍,百、千、萬,地地增上,不能細說。
四、燄慧地。舊譯燄地。燄,火燄,以智慧火燒煩惱薪。此地菩薩努力進修三十七道品,斷「微細煩惱現行障」,破無明即是破除微細煩惱障,證「無攝受眞如」,自由自在,不被任何境界限定繫縛,謂無攝受。可示現十萬世界,八相成道度化眾生。
五、難勝地。已得決定智慧,能度剛強難化的有緣眾生,前四地不能勝之。已破除「下乘涅槃障」,聲聞緣覺以證偏眞涅槃爲足,未至第五地,有時還會生起現行,難勝地菩薩已除此障,不住涅槃,也不住生死,在涅槃、生死間,往來度生,證「無差別眞如」,對什麼無差別?對生死、涅槃沒有差別,五地菩薩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,親自體悟成就生死、涅槃自如的境界,菩提與煩惱平等平等,沒有差別,我們平常說得好聽,眞正達成這境界,是第五地。
六、現前地。般若度增上,因此,般若智慧現前,前說一切境界,益增殊勝。現前地菩薩,見三界六道眾生生死輪迴,發大悲心,修平等利益眾生之法,斷「粗相現行障」,粗乃細中之粗,微細習氣中比較粗的,非一般粗相,而是習氣煩惱會生起現行的那類障礙,證「無染淨眞如」,所顯現的一分眞如功用,體證到沒有染污,也無所謂清淨,如心經說的「不垢不淨」,因已去除微細習氣中較粗相的習氣煩惱,故染淨一如,染不可得,淨也不可得。
七、遠行地。不僅超三界,也超二乘偏眞涅槃,前之難勝地雖已超出,但功能未完全顯現,到第七地,已斷「細相現行障」,除微細習氣現行障礙,證「法無分別眞如」,於千差萬別的事相理性諸法中,體悟無差別境界,能「如鏡鑑物」,了了分別一切法,而又不生起分別。
八、不動地。或稱「色自在地」,在依報色法中,一切自在。因菩薩度眾,也須莊嚴淨土,將來成佛,有度化眾生的國土,到不動地,依報成就,不被有爲、無爲諸法所動,心心流入佛之果海,如金剛經說的「如如不動」,名不動地。斷「無相中作加行障」,凡夫修行皆有形有相,登地以上菩薩修行是無相修、無相行;八地則無功用行,如船行江中,順風順水,不加用行,直至成佛。前面雖無相修,但仍須加功用行。所證一分眞如,謂「不增減眞如」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此佛性理體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本來不增不減。眞如自性不增不減,前面各地也能體會,不動地方眞正圓滿了知。
九、善慧地。或云「心自在地」,正報自在,示現成佛、說法、度生自由自在。華嚴經謂善慧地菩薩得四無礙智,即四無礙辯才。四無礙:㈠法無礙—徹知佛所說一切法,無一法不通達。㈡義無礙辯—「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」,每一法具備一切義理,每一法具能顯現無量佛法。㈢辭無礙—辭指說話的言辭。遇河洛人說河洛話、客家人說客家話、日本人講日本話,即維摩經之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不必刻意,用一言辭說法,任何眾生都能聽懂。佛果這類究竟境界,善慧地已具備十分之八,只剩十地及等覺。㈣樂說無礙—菩薩歡喜說法,講久,不會喉矓沙啞,身體疲倦,能盡未來際說法。因具四無礙辯才,故能善說一切法,度化一切眾生。
若約其斷障證眞言,斷「利他門中不欲行障」,他,指眾生。八地之前,有時會生起「度眾生很難很辛苦,太累了,休息一下」的念頭,但一閃即過,不像凡夫,逢境即縮。九地菩薩沒有「不欲行」的想法,證「智自在眞如」,般若智慧,究竟自在,十度中,屬力波羅密,故能具四無礙辯,無不欲行。
十、法雲地。「雲」喻菩薩慈悲之心,如白晝烈日當空,雲遮陽光,眾生得清涼。菩薩博通佛法,以妙法慈雲覆涅槃大海,將圓證涅槃,普護一切眾生,下化眾生功德將近完成,故名法雲地。斷「諸法中不得自在障」,無論依報、正報,有漏、無漏,有爲、無爲,世出世間萬法,皆自由自在。證「業自在眞如」,自在做自利利他事業,因其煩惱已經斷盡,習氣近乎斷除,快成佛了。有些地方不建立等覺,十地後便成佛;但十地到成佛間,猶有一些距離,因此,一般教理,十地後大致都有等覺,與佛相等,但尙有些生相無明未破。
法雲地下夾註云:「已上九地,地地各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中道」,第一歡喜地,已說破一分無明,顯一分三德,第二至第十,只列名相,沒有解釋,因此總合說,從離垢地到法雲地,每一地各斷一品(即一分)無明,證一分中道,即證一分三德,「三」指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此皆成就常、樂、我、淨四德,故曰「三德」。眞如自性,本來如是,亙古不變,是常德。證此境界,快樂無比,無法形容是樂德。得八自在我,能做主、能主宰是我德。煩惱、無明習氣斷盡,功德究竟清淨是淨德。
到第十地,已斷十品無明,證十分三德,從初地算起,十倍十倍增加勝德,如初地百界,二地千、三地萬、四地十萬、五地百萬、六地千萬、七地萬萬……至十地已不勝其數,沒數目可增了,顯其功能最爲殊勝,欲詳可閱華嚴經十地品,共六卷,文字通順易懂。
    辰二、等覺
更斷一品,入等覺位。亦名金剛心,亦名一生補處,亦名有上士。
十地之後,再斷一品無明,就證入等覺階位。「覺」指佛,覺悟與佛相等,只相差一點點,故名等覺。又名「金剛心」,道心、智慧如金剛之明、利、堅,能破除最後一品無明。又名「一生補處」,如彌勒菩薩,現住兜率內院,爲一生補處菩薩,候補佛位,將來示現降生成佛,度化眾生。又名「有上士」,指菩薩,所謂大士、開士,因上面還有佛果,故名有上士。至此,聖位之因位說竟。
   卯二、果位(妙覺)
果位即妙覺,成佛了。
更破一品無明,入妙覺位。坐蓮華藏世界,七寶菩提樹下,大寶華王座,現圓滿報身。爲鈍根菩薩衆,轉無量四諦法輪,即此佛也。
這就是成佛。「更」再也,再「破一品無明」,就證「入」佛果「妙覺」階「位」,功德圓成。
別教菩薩成佛,「坐蓮華藏世界」,華藏世界即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說的華藏世界海,表十方法界都在蓮華藏海中,於「七寶菩提樹」下,平常人看的仍是木菩提樹,別教看的是金、銀、琉璃等七寶所成的菩提樹,如河水,天人看是琉璃;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佛,我們看是樹木,別教看是七寶,乃境界不同所致。坐「大寶華王座」,藏教以草爲座,通教天衣爲座,別教看的是大寶華王座,「大寶華」即七寶蓮花,佛坐在七寶蓮花座上,「現圓滿報身」,此乃梵網經說的報身佛境界,也是二地菩薩所見,華有千葉,百億化身圍繞。
「爲鈍根菩薩眾,轉無量四諦法輪,即此佛也」,鈍根是對後之圓教利根菩薩說,別教乃界外鈍根,以藏、通二教言,是最利根的。別教迷中道之理重,須次第修證,方達寶所,故對圓教說鈍。「眾」這類菩薩眾很多,從初發心到十地,別教佛果都能爲彼說法。說什麼法呢?「轉無量四諦法輪」,一樣是四諦法,但說的是「無量四諦」,即苦、集、滅、道皆有無量相,這就是別教的佛果。
至此,別教菩薩從修因到成佛,斷十二品無明,目標已經達成。然以圓教言,無明分四十二品,別教只斷十二品,屬圓教二行菩薩所示現的別教佛果,並未圓滿無上菩提,也非究竟妙覺。由此可知,藏通二教佛果,都是別圓二教菩薩示現,如初地菩薩示現百界作佛之身相,並不究竟。
到此,「細釋」之凡位、聖位說竟,亦即癸二「別依瓔珞明位」說完,並辛二「正明行位」竟。
  辛三、別示隨機分二
隨眾生根機不同,而有種種不同階位說法。分壬一、正明,二、結勸兩段。
   壬一、正明分三
正明分三段:癸一、點示教道,二、借別名通,三、借別明圓。
    癸一、點示教道
有經論說:七地已前,名有功用道;八地已上,名無功用道。妙覺位,但破一品無明者,總是約教道說。
有些經論說:七地以前菩薩,皆「名有功用道」,還要用心下工夫;八地以上,才「名無功用道」,不必作意,任運修行。有些經論,如華嚴經,到「妙覺位」,才破一品無明,前面未說破無明,佛位方說。這些與上之各階位說法不同,之所以如此,「總是約教道說」,總是約佛教化眾生之道而說,意即應機說法,在當時必須如是說,此是特別法,非通途說法,前據瓔珞經言。
    癸二、借別名通
借別教之位,說通教斷證。
有處說:初地斷見,從二地至六地,斷思。與羅漢齊者,此乃借別教位名,明通教位耳。
有些地方,如般若經說,初地斷見惑,二地到六地斷思惑,與阿羅漢相齊。這是借別教位次,說明通教斷證階位。初地到十地的名目屬別教,斷見惑、思惑屬通教,謂「借別名通」。
    癸三、借別明圓
借別教名目說圓教階位。
有云:三賢十聖住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。此借別教名,明圓教位也。
「有云」有些經(如仁王護國經)說:三賢位、十聖位住的果報土,是實報莊嚴土,只有佛才居常寂光淨土。這是假借別教三賢十聖名目,說明圓教最高境界的常寂光淨土。
     壬二、結勸
總結,勸大家不要分別、懷疑。
如此流類甚衆,須細知當教斷證之位,至何位、斷何惑、證何理,往判諸教諸位,無不通達。
類似這種說法,經論中很多,研究教理者,須細心研究清楚,明白每部經當教所斷煩惱,所證階位,證到眞諦理或中諦理。明白這些道理已,往後判辨諸教的教道位次,沒有不通達的。
以上說明經論中所說菩薩階位,千差萬別,不能舉一種含括所有說法,因其不同處太多,沒法一一配合;有些是應機而說,不能作通途之用,有些是彼此相借相論,說明某一教階位不同,所以,要懂得「轉、接、同、會、借」,這兩段借別名通、借別明圓是「借」。
至此,別教庚二「釋」說竟。
   庚三、結
總結上文,別教到此說完。
略明別教竟。
化法四教,別教已簡略說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