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

天台四教儀講錄39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39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  巳三、八至十信
次從八信至十信,斷界內外塵沙惑盡,假觀現前,見俗諦理,開法眼,成道種智,行四百由旬。與別教八、九、十住,及行、向位齊,行不退也。
七信講完,其次講圓教第八信到第十信。圓教八至十信,已斷界內上品塵沙及界外中、下品塵沙,意思是到十信位止,塵沙惑全部斷盡。修假觀是破塵沙惑的方法,塵沙惑既盡,則「假觀現前」,圓教假觀一假一切假,空中皆假,以假觀立場看一切法,不但幻有是假,前之眞諦(空觀),後之中諦(中觀)也是假,故曰「一假一切假,無空、無中,無不假」,假觀修成,「見俗諦理」見,證也。親證三諦中的俗諦理,且是圓證,所謂「一俗一切俗,眞中皆俗」。
五眼中「開法眼」,具備菩薩道條件,所謂「法眼能觀俗,慧眼了眞空」,法眼並不是眼睛,而是能觀察俗諦理的智慧。「成道種智」,道種智是菩薩智慧,新譯「道相智」,聲聞阿羅漢的智慧是一切智,一切是總義,觀一切法當體即空,知空義即是總,因此,聲聞人只體證眞諦觀空,「我說即是空」,開慧眼。菩薩是「亦名爲假名」,修假觀,觀俗諦理,成就道種智。「種」指千差萬別的假相,即一切俗諦之假法,菩薩道上徹底明白。菩薩若無道種智,便無法做度化眾生工作。「行四百由旬」,以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,寶所五百由旬,菩薩圓教十信位已到四百由旬,論斷證「與別教八、九、十住,及」十「行」、十迴「向」二十三個階「位」相「齊」。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中,屬「行不退也」,眞正成就菩薩道,自行化他事業絕不退轉。
這段文對照四教頌「八之十信二惑空,假成俗備理方通;齊前別住後三位,并連行向位相同。」此即說明圓教八、九、十信,與別教八、九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斷證相同,悟理不同。「八之十信」的之,至也,八信至十信「二惑空」,見思二惑七信時已斷盡,故二惑已空。「假成俗備理方通」,假觀成就,徹證俗諦理,完全通達。「齊前別住後三位」,論斷證階位,與別教十住後三位八、九、十住相齊。「并連行向位相同」,並連別教後之十行、十迴向位相同。圓教八、九、十信三位,與別教二十三個階位斷證完全相齊。
剛發給各位的「天台四教六即斷證位次一覽表」(附後),是我在佛光山爲同學們講「教觀綱宗」時編的,教觀綱宗裡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各論六即,因此,四教、六即相互對照,較適合教觀綱宗,但四教儀也可用,四教斷證按此對照便可明白。「六即」待後方說。
例如圓教十信位,現講第八、九、十信,是護法、戒、願三心,正對別教內凡位十住之八、九、十住,即童眞住、法王子住、灌頂住,及十行、十迴向位齊。表中所列斷惑,別教八、九、十住斷界內塵沙,伏界外塵沙。別教十行斷界外塵沙;十迴向伏無明,不但斷塵沙惑,同時伏根本無明,不起現行。從此,圓教初住進一步斷一品無明,別教初地方斷。下面論相齊,一一比對可知。別、圓二教對照,表中以虛線表其斷證與下位相齊,下之位次,藏、通無,故用虛線,以虛線論斷證,畫線論六即,別、圓二教才能比對六即,藏、通二教只能配合到圓教相似即,分證即以下,根本不知其名。
這表是用看的,不是用講的,現在若沒時間,帶回家慢慢對照溫習,便可明白。看不懂暫置一旁,勉強用心更分不清,必須先明教理,教理不通,是看不懂的,因這個理論組織非常嚴密,四教每一教斷證都很詳細,須懂教理,才有辦法了解,否則,再講也不懂。
關於階位,到圓教只能比對階位,無法再解釋了。圓教「凡位」分外凡、內凡,至十信說竟。
   寅二、聖位分二
聖位分兩段:卯一、因位,二、果位。
    卯一、因位分三
因位至等覺止,分三段:辰一、別釋十住,二、釋行向地,三、明等覺位。階位名目與別教同,不須再釋,僅對照其斷證相齊情況。
     辰一、別釋十住分二
分別解釋十住位,分巳一、詳明初住,二、略釋九住兩段。
      巳一、詳明初住分三
因剛開始破無明證法身,故須詳細說明初住,分三段:午一、正明,二、引證,三、結成。
       午一、正明
正說明初住。
次入初住,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,謂解脫、般若、法身。此之三德,不縱不橫,如世伊三點,若天主三目。
先明初住破無明、證法身情形。「次入初住」,內凡之後入聖位,證初住。圓教初住,能「斷一品無明」,圓教把無明分爲四十二品,四十二品實際約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分。注意聽哦!所謂「三相遷流生異滅」,再加「住」字,便是四相。四相每一相都有十品無明,十品中又約上、中、下三品分,上品無明有上上、上中、上下;中品是中上、中中、中下;下品是下上、下中、下下。三三九成九品,加根本一品爲十品。四相中滅相無明較粗,必須先破,從初住開始,破滅相無明,由下下到上上共九品,再破滅相根本無明,共十品,到十住就破滅相根本無明,此品破則滅相無明破盡。十行破異相無明十品,十迴向破住相無明十品,十地破生相無明,十地生相無明後九品相同,由下到上;第十法雲地的生相根本無明最難破,又分上、中、下三品;到第九地後心,就得開始破第十品根本無明的第一段,至第十地斷根本無明下品,等覺斷生相根本無明中品,成佛前最後剎那,生相無明全部斷盡。因此,等覺菩薩只餘一品生相無明未破,這品屬生相無明的根本品,破盡便成佛。圓教四十二品無明之斷證,在此說明後,下不再說了。
初住斷一品無明,即斷滅相無明下下品,是最粗相的根本習氣,斷後,「證一分三德,謂解脫、般若、法身」,三德名目出自涅槃經。法身爲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,破一分無明,見一分法性,即是證一分法身。本有根本智開顯一分,屬般若德。由此證得解脫功能即解脫德。「此之三德,不縱不橫」,這三德莫視作三個,不是豎也不是橫,「如世伊三點」,梵文伊字寫作「∴」,這字說它是橫,不是,因上面有一點,說縱也不是,因下有兩點,謂之「不縱不橫」,三德三即一,一即三,三、一不二,互不相離。這情況若不明白,再舉一喻,「若天主三目」,印度天神中有三隻眼睛的,如中國封神榜裡的楊戳,額頭較常人多一眼,很特別,三德類此,不縱不橫。表「三一不二」,三德並非完全分開,一體中具備三義,但也非一個,這道理不能用言語表達,須憑己智慧體會,否則,講一千遍也一樣,此乃初住破無明證法身的情形。
現身百界,八相成道,廣濟群生。
初住菩薩能於一百個世界,示現百身,降生、出家、修行、降魔、成佛、說法度生,緣盡入般涅槃,廣大利濟一切眾生。「八相成道」藏教中已說,不贅。
圓教初住,別教是初地,華嚴經說的是別教歡喜地,才分破無明,分證法身,所見境界與圓教初住同,斷證相齊,悟圓中之理,從此,轉入圓教階位,故以別教立場,利益眾生,須至初地。
       午二、引證分二
這道理不易了解,故引證經文,加以說明,分未一、引經,二、解釋兩段。
        未一、引經
引證華嚴經經文。
華嚴經云: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。所有慧身,不由他悟。清淨妙法身,湛然應一切。
這段引證經文,經文出自華嚴經。
        未二、解釋
解曰:初發心者,初住名也。便成正覺者,成八相佛也,是分證果,即此教眞因。謂成妙覺,謬之甚矣!若如是者,二住已去,諸位徒施。若言重說者,佛有煩重之咎。雖有位位各攝諸位之言,又云發心究竟二不別,須知攝之所由,細識不二之旨。
「初發心」指初住位,即發心住也,不是凡夫的露水道心,剛發心就沒了。初發心住,菩提心才算眞正成就。「便成正覺者」,正覺非圓教究竟佛果,而是示現八相成道,分身百界之佛,屬六即佛的分證即佛。「即此教眞因」,眞,指眞如本性,即法身。圓教親證法身,即親證眞因,菩提心完全顯發,所謂成佛只是指成就眞因而已。「謂成妙覺」,有人誤爲初發心時就成究竟佛果,是很嚴重的錯誤。
從前,有個母親替新生兒算命,算命者排完八字說:「不得了!你這小孩將來會當皇帝。」民主國家,那有皇帝?日政時代,縱有皇帝是日本人,且屬世襲,作夢都別想。但這小孩眞的當過皇帝,什麼皇帝呢?長大演古裝戲,專扮皇帝角色,一直到老,於是,大家都稱他皇帝,久而久之,不知其眞實姓名,原來「皇帝命」就是如此!
菩薩破無明證法身,眞正能示現成佛,然如戲中佛的情形。佛經中提及,魔王也能示現佛相,佛滅後約百年,印度有位優婆毱多尊者,度眾與佛差不多,人稱「無相好佛」,沒有相好的佛。尊者很遺憾沒見過佛的眞身。有一天,魔王找他說:「你度眾太多,快把我的子孫度光了!」勸他莫再度眾。優婆毱多不理,說:「我唯一遺憾是沒出生佛世,親見釋迦世尊。」魔王問:「你很想看嗎?」「很想。」魔王搖身一變,和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。魔王尙且能現佛身,何況破無明證法身的大菩薩。
「若如是者」,如果初發心就能成就究竟佛果,「二住已去,諸位徒施」,則二住以下,四十一個階位,變成多餘,屬徒然施設,沒有功用。「若言重說者,佛有煩重之咎」,或許有人認爲那只不過是佛重說,若如此,佛說法煩且重複,也有過咎。「雖有位位各攝諸位之言」,雖然圓教中有一位即一切位,每一位次相互含攝的說法,「又云發心究竟二不別」,涅槃經云:「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初心難」,初發心與究竟成佛之心無異,都是證得眞如自性,只是分證與究竟證不同而已;雖言不別,但初發心成就初住最難,若證入初住,念念流入薩婆若海,將來必成究竟佛果。「須知攝之所由,細識不二之旨」,必須知其位位相攝的原由,「識」分別,要細細分別其不二之旨。何謂「不二」?初住與究竟佛果皆能示現成佛,然斷證不同,雖位位相收相攝,但此一相攝只是彼此相應,例如一千個鏡子中現一種相,內有根本和枝末,要善加分別。
龍女便成正覺,諸聲聞人受當來成佛記莂,皆是此位,成佛之相。
這段說明兩種情況,一是法華經中,龍女獻寶珠後,至南方無垢世界成佛。二是法華經裡,授記聲聞人如舍利弗、目犍連及其他五百阿羅漢成佛。二者皆屬初住應化身佛,非成究竟佛果,然一旦證入初住,必成無上菩提無疑。
上說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,現釋「所有慧身,不由他悟」,慧身即般若德,故正文云:
慧身即般若德,了因性開發;妙法身即法身德,正因性開發;應一切即解脫德,即緣因性開發。如此三身,發得本有,故言不由他悟。
此約三因佛性,對照三身、三德而說。天台家根據涅槃經之三因,說明眾生本具正因佛性、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。法身屬正因,本具智慧是了因,「緣」助緣,幫助了因啓發,求證正因,便是緣因,故眾生具正因、了因,當然也就具備緣因。以三因佛性說明三德之理,所以,「慧」指般若智慧,慧身,以智慧爲身,「身」積聚義,並不一定指身體,積聚智慧謂慧身。由了因佛性啓發宿世修行,體證般若德。
「清淨妙法身,湛然應一切」是法身德,由正因理性開發,證一分法身,成一分功德。湛然應一切的「應一切」,顯示解脫德。解脫德由於緣因佛性開發本有的了因智慧,努力進修證法身而得解脫,倘無助緣,不會修行,則解脫無望。三因佛性開顯一分,便成就一分三德,至三因功德圓滿,究竟成佛,則三德具備。「如此三身,發得本有」,三身即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三身、三因、三德皆本具非外來,只是藉外緣啓發顯現,「故言不由他悟」,所謂「從外入者,不是家珍」,世出世間一切萬法,皆本性具足,並非新得。
     午三、結成
總結上文,成就初住功德。
中觀現前,開佛眼,成一切種智,行五百由旬,到寶所,初居實報無障閡土,念不退位。
修中觀,觀中諦理,「中觀現前」,才能證一分中諦理。「開佛眼」,證一分法身,開一分佛眼,「成」就佛的「一切種智」。「一切」是總,「種」是別,世出世間,萬事萬物,佛了了分明。「行五百由旬」,以五百由旬喻寶所,即佛果,若斷見思,證偏眞涅槃,像阿羅漢、辟支佛,止於化城三百由旬休息。十信位後,破塵沙、伏無明,已走四百由旬。現在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三德,剛踏進寶所大門,尙未登堂入室,還有四十一階位,如四十一步,一步步慢慢來,到寶所正位,即究竟成佛。「初居實報無障閡土」,台宗把佛土的土視作境界,分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四土,實報無障礙土又名實報莊嚴土,破無明證法身,能分證實報無障礙境界,也分證常寂光,至「念不退位」,已圓證三不退了。此下不必細講,一一比對便可。
     巳二、略釋九住
別釋十住中,略釋第二住到第十住。文僅一行多,很簡單。
次從二住至十住,各斷一品無明,進一分中道。與別教十地齊。
次從第二住到第十住,每一住位,各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,「進」即證,往前趣證一分中道,到圓教十住滿,「與別教十地」相「齊」,同斷十品無明,證十分三德。
   辰二、釋行向地
將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三十個階位,作簡單說明。下面不再分細科。
次入初行,斷一品無明,與別教等覺齊。次入二行,與別教妙覺齊。
十住之後,「次入初行」,入十行位的第一行,同樣斷一品無明,和別教等覺相齊。次證入第二行位,再進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,與別教妙覺相齊。
和別教斷證論相齊,到此爲止,三行已去,皆屬圓教位次,無別教可論,故正文云:
從三行已去,別教之人,尙不知名字,何況伏斷。以別教但破十二品無明故。
明別教斷證至圓教第二行止,換言之,別教佛果,只是圓教二行,也可說圓教第二行位菩薩,能示現別教究竟佛果。因此,「從三行已去,別教之人,尙不知名字,何況伏斷」,別教根性者,尙且不知其名,非不知三行以下之名,而是不知圓教三行以下的斷證,連三行已去斷證名字都不知,還論怎麼伏無明、斷無明呢?下之三十品無明要伏要斷,不是別教所能知,「以別教但破十二品無明故」,因別教根性者只能破十二品無明的緣故。
別教初地菩薩便轉入圓教初住,屬於圓教,沒有別教。但別教爲度從凡夫到別教三賢位眾生,須有初地到妙覺這一段的修證,所以,論修證,別教菩薩到初地破無明證法身,當轉入圓教,然爲接引別教根性眾生,照樣要論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下文即說明須論十地乃至妙覺十二個階位的用意。
故以我家之眞因,爲汝家之極果。
什麼是我家、汝家?「我家」指圓教,「汝家」指別教,以圓教眞因,作別教的極果。平常聽到家,就想到自己的家,家的枷鎖太緊了,放不下,沒辦法出三界。現在我家、汝家,指圓教、別教。以圓教言,初住才分證法身,別教則到初地,直至別教等覺、妙覺成佛,也只不過是圓教十二分眞因而已,以圓教十二分眞因,作別教究竟佛果;如學校,校長職位最高,中學、大學的校長,論名位相同,但職級有別。下加以說明何以「我家之眞因,爲汝家之極果」。
只緣教彌權,位彌高;教彌實,位彌下。
這道理不太好講,也很難懂,因約教道論,「權」權巧方便,教是權,教愈權巧,其位必高,地位雖高,但實證仍在下位,不是高位。下舉比喻:
譬如邊方未靜,借職則高,定爵論勳,其位實下。
這話古代帝制時易懂,現在較難懂。古代官位歸官位,爵位歸爵位,「爵」祿位也。帝制時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個爵位,「譬如邊方未靜」,譬如國家邊境,外族侵擾,動亂不靜,「借職則高」,須遣軍平亂,領軍者爵位低,賜封大將軍之名,借予高位,令安撫作亂者,但「定爵論勳,其位實下」,論爵位功勳,依舊不高。意思是若非別教佛果,別教根性者不易受化,認爲圓教菩薩也是學生,程度和我差不多,必須以佛的身分(位高),實則斷證低,只圓教二行,故云「其位實下」。別教初地以上,應轉入圓教,所以還說別教等覺、妙覺,用意在應別教根機。
故權教雖稱妙覺,但是實教中第二行也。
「權教」指別教。因此之故,別教權巧方便雖稱妙覺,實際上只是圓教第二行位。
次從三行已去,至十地,各斷一品無明,增一分中道,即斷四十品惑也。
以下皆圓教階位,別教破十二品無明盡,便究竟了,三行已去,別教尙不知其名,遑論伏斷。四教頌最後一頌云:「別地全齊圓住平,無明分斷證眞因;等妙二覺初二行,進聞三行不知名。」別教十地完全和圓教十住相齊,圓初住即別初地,別十地是圓十住。「無明分斷證眞因」,同樣無明分分斷,法身分分證,所證法身就是眞因。直到別教等覺、妙覺,「等妙二覺」也不過是圓教「初」行、「二行」而已,「進聞三行不知名」,進一步問圓教三行以下,連名字都不知,如何論伏斷?因此,四教頌對照四教斷證相齊,只到此爲止,三行之後,屬圓教非別教。明此理,天台藏、通、別、圓化法四教,皆由淺入深,從凡夫到聖位,一步步慢慢往上進,到圓教究竟佛果,才究竟圓滿。三行已去,直至十地,各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中道,到十地,則四十品無明斷盡。
   辰三、明等覺位
更破一品無明,入等覺位,此是一生補處。
再破一品無明,證入等覺,候補佛位,爲一生補處菩薩,如今之彌勒大士。
前面說過,所謂四十二品無明,到四十品,生相無明的根本無明最難破,又分上、中、下,九地後心開始斷,十地斷下品,等覺斷中品,在菩提樹下,將成佛前,四十二品無明斷盡,究竟成佛。
   卯二、果位分二
    辰一、智斷並顯
進破一品微細無明,入妙覺位。永別無明父母,究竟登涅槃山頂。諸法不生,般若不生,不生不生,名大涅槃。
進而到妙覺位前,破生相無明第十根本品,最微細的那一點點上品無明,所謂金剛後心,證入妙覺位。從此,「永別無明父母,究竟登涅槃山頂」,比方、法義合併說明。無明是我們三界六道輪迴的根本,乃生死之父母。究竟證得無住處大般涅槃,如登山頂,跟無明拜別再見,不必再輪迴生死,也無所謂無明煩惱,究竟清淨了。
「諸法不生,般若不生,不生不生,名大涅槃」,說明究竟涅槃之理。諸法本無生滅,眾生因有無明煩惱,故認爲有生生滅滅;究竟成佛,親證無上涅槃,才能體證諸法本來不生之理,所以,華嚴經云:「如來成正覺時,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」,一切眾生本有佛性,既然本有佛性,本來就是佛,但被無明煩惱迷惑,因此,輪迴生死,證得無上菩提,才徹知諸法不生。般若也是不生不滅,各位念心經,云: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,諸法約理說,一切法本有之理,不生不滅,能證諸法之理的般若智慧,也是不生不滅,以不生不滅智慧,體證不生不滅之理,謂「諸法不生,般若不生」。「不生不生,名大涅槃」,上之不生指諸法不生,第二個不生是般若不生,文字很簡單要會看。「不生不生,名大涅槃」,即理智不二,上「不生」是理,次「不生」是智,本來如是,理智不二,無生滅可言,若能體會諸法不生不滅,則證究竟大般涅槃。梵語「涅槃」,此云不生不滅或寂滅,也就是究竟成佛。下明圓教成佛之相:
    辰二、依正雙明
以虛空爲座,成清淨法身,居常寂光土,即圓教佛相也。
圓教之佛,徹證法身,法身周徧虛空,無處不在,楞嚴經云:「十方虛空生汝心內,猶如片雲點太清裡。」又說:「空生大覺中,如海一漚發,漚滅空本無,況復諸三有。」虛空在我們大覺理性中,如一片彩雲,又像大海裡的一顆小水泡,顯示眞心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因此,究竟佛果,以虛空爲座位,成就清淨法身及報身,三身圓滿具足。
佛有三身,各含二義:法身—一、自性清淨法身,即眾生本具眞心理體。二、離垢妙極法身,離去煩惱垢染,微妙至極。佛不但親證自性清淨法身,同時也成就離垢妙極法身。我們只有前者,沒有後者。報身—一、自受用報身,佛自己受用,如人飮水,冷暖自知,別人無法思議。二、他受用報身,「他」指分破無明、分證法身的菩薩。圓初住、別初地之前,所見頂多是勝應身,還見不到報身。梵網經之「我今盧舍那,方坐蓮華臺,周匝千華上,復現千釋迦,一華百億國,一國一釋迦」,便是報身所現的應身。圓初住、別初地以上菩薩,分破無明、分證法身,所見即報身佛,屬他受用報身。凡夫連做夢也夢不到,遑論見。圓教佛果法身、報身皆究竟證得,應身更不必說了。
「居常寂光土」,常寂光是佛境界,也就是三德,「常」是法身,「寂」解脫,「光」般若;常寂光淨土就是三身圓具,三德究竟的圓教佛果之相。
至此,圓教修行位次說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