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

天台四教儀講錄3 會性法師講述
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3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現在開始講「天台四教儀」正文,我們採用的課本是根據木刻古書影印的,用意在保存原本,因木版古書,已不易見到,希望藉此流傳。所以,若非讀線裝書者,看起來有些困難,尤其畫線科表,倘非專門研究者,會更覺吃力。因而我另編科判,各位費點時間作筆記,有空時,不妨對照書中科表;重編的與原本科判略有不同,重在提綱。科判如一般文章的章、段、節、目;一章有多少段,一段有幾節,一節有多少小目,我們沒分那麼微細;講經,尤其大部經,往往用十天干、十二地支,依序列出母科、子科。天台四教儀也按此順序,分列其脈絡。全文分三:甲一、釋題目,甲二、明錄者,甲三、釋儀文。到第三段才眞正進入四教儀的正文。請看科判:
甲一、釋題目
解釋「天台四教儀」五字之意。
天台四教儀。
「天台四教」是別題,「儀」是通題。因爲不只這部書稱儀,其他也有名爲儀的,如賢首五教儀等,所以,可視作通題,和講經釋經題之通題、別題意思差不多。「釋題目」先說天台,次言四教,再明儀字。
「天台」二字如果分開講,「天者,顛也」顛,最高之處。古人云:「氣之輕清,上浮者爲天,氣之重濁,下凝者爲地」,這兩句出自幼學瓊林,認爲世間未形成前,是個氣體,也就是太極;氣輕、清的,往上升則爲天,氣重濁,向下凝結爲地,由此,太極生兩儀,而有天地,這是中國古代的說法。佛法另有看法,欲詳可研究「法界安立圖」,便可明白。
現在先說「天」,住在天上的天人,具光潔、自在、神用三義,故名爲天。所謂「光潔」,天人身相光明,很清潔、很乾淨,不必沐浴,毋須陽光。第二「自在」,天人有五種神通,來去自由。我們不自在,出門須借助交通工具或走路,天人心想即至,往返無礙。三、「神用」,天人神奇莫測,可以自由變化。我們不能讓身高增長,更無法縮小,天人隱顯自在,約其妙用言稱神用。這是天的三種殊勝意義,所以名天。總之,天人身體很殊勝、快樂很殊勝,身勝、樂勝,故名爲天。簡單說指自然界。若要說明天的形成,如說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等道理,後文講苦諦,介紹三界六道時再說明。
「台」指天上星宿。按天文學說,有二十八星宿(宿唸秀),即二十八種星星,謂二十八宿,其中有顆三台星,稱作台。
上將「天台」二字分開解釋,現則合釋。「天台」山名,即天台山,在浙江南邊天台縣,近北邊寧海縣處。天台山很大,據說繞一圏有八百里,八百里可能是八百華里。山有九峰,中間華頂,最爲高大,周圍八峰圍繞,地理上說,此山四面如一,東、西、南、北觀之相同,從空中鳥瞰,像朵蓮花。
何以名爲天台山呢?照中國天文地理學說研究,謂此山正對斗牛之分,斗,北斗星;牛,牽牛星。北斗、牽牛兩星交界處是三台星,這座山正與三台星相應,故名天台山。自古以來,山中有許多奇異事蹟,不僅是佛教勝地,道家修仙者也不少,寺廟很多。前面講緣起時,提到佛隴、華頂、螺谿,皆在這範圍內。國清寺是智者大師當時建立的十二寺之一,爲彼講經說法的地方。平常大家只知南海普陀山、安徽九華山、四川峨嵋山、山西五台山的四大名山,是四大菩薩道場。但天台山是八小名山之一,名氣稍小,聖迹不少,待有因緣再說。
天台本屬山名,這裡作宗派名稱─天台宗。何以稱天台宗呢?因智者大師居天台山弘法,也在此山入滅,國人尊重長輩,不敢直稱名諱,藉山名或地名、寺名稱之,於是,尊稱智者大師爲天台大師,所建立的宗派爲天台宗。與道宣律師居終南山,人稱律宗爲南山宗的情況相同。
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,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,因彼在大蘇山親近慧思禪師,修法華三昧,讀誦法華經開悟,故以法華爲本經;而以「大智度論」爲指南,以「大般涅槃經」爲扶疏;扶,扶持;疏,疏解。依涅槃教義扶持天台教法,令學者體解,所以,欲研究台宗,涅槃經很重要。寫筆記得注意,這些多屬名相,我會盡量用心講慢些,方便諸位筆記。
天台宗有教有觀,其修觀方式是三止三觀,有次第三觀、一心三觀。觀門源自哪兒呢?以大品爲觀法。「大品」即大品般若經,又稱摩訶般若波羅密經。諸部般若,除六百卷大般若外,在這之前,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就已翻譯大品般若與小品般若了,大智度論就是解釋大品般若的。龍樹菩薩根據大品般若著中觀論。天台慧文禪師閱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、中觀論開悟,而建立三止三觀、一心三觀,所以,天台宗以依大品般若闡述的大智度論及中論觀法,開展止觀意義。
除上述經論外,還有一部姚秦時代,竺佛念三藏譯的「菩薩瓔珞本業經」,簡稱瓔珞經,也很重要,智者大師據此判定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並佛果妙覺的五十二賢聖修證階位。因此,天台宗是依據許多教典建立的,若單稱法華宗,便忽略其他經論,不如稱天台宗較爲理想。現今「天台」二字,是指中國佛教十宗中,大乘八宗裡的一個宗派─天台宗。借山名爲宗派名。
接著說「四教」。下文正明五時八教,何以這裡只說四教?因八教是兩重四教—化儀四教、化法四教。雖有化儀四教,但只是虛位,沒有實法。化法四教有實法,屬根本,所以稱四教,即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講化法四教就含具化儀四教了。然有時也稱天台八教,五祖章安尊者灌頂大師將化儀、化法合併,著有「天台八教大意」,四教儀是以其爲藍本,兼取三大部等教典組織而成。關於化儀四教的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與化法四教的藏、通、別、圓,下文有解釋,在此,先列四教名目即可。
現將天台四教合說,何謂「天台四教」?古時除台宗判教外,還有許多高僧大德判教,「法華玄義」中云:智者大師之前,有十八位大德判教,或判一音教,或判二教、三教、四教、五教等名目很多。現之台宗四教,表與古代四教不同,古之判四教者,從典籍中可查到四人,謂四種四教。
龍樹菩薩著作裡也有四教,不過,四教指的是四門:有門、空門、亦有亦空門、非有非空門,這四門也稱四教,其實是四門,乃台宗所依據之教典。另有三位高僧,將佛法判爲四教:
一、「光宅四教」,光宅,寺名,梁武帝時,有名的法雲法師,住光宅寺,弘揚法華經,感天人散花供養,後人形容善言詞者,謂天花亂墜,眞有其事。光宅法師依法華經羊車、鹿車、牛車及牛車中另分大白牛車,而判四教。羊車指聲聞教,鹿車是緣覺教,牛車爲大乘菩薩教,大白牛車表一佛乘,是一乘教。這是根據法華經譬喻品發明的,法華文句譬喻品中有說明,法華玄義判教裡也有解釋,這是中國祖師首位判四教的,因尊敬故,以寺代名,稱光宅四教。
二、「曉公四教」,曉公是高麗國一位了不起的高僧—元曉法師。深研教理,也判四教,將三乘、一乘分通別,所謂三乘別教、三乘通教、一乘分教、一乘滿教,謂之曉公四教。
三、「苑公四教」,唐朝賢首國師弟子慧苑法師,釋華嚴經,也判四教,批評賢首國師的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五教,抄自台宗,因此推翻,建立四教:迷眞異執教指凡夫外道等。眞一分半教—指二乘人。眞一分滿教謂大乘初心菩薩教法。眞具分滿教─乃大乘究竟之法,含括所有大乘法。苑公四教在智者大師之後。這道理不能再解釋,欲深究可閱法華玄義。
中國佛教的判教,除天台四教外,尙有光宅四教、曉公四教、苑公四教,揀別不是這三種四教,故稱「天台四教」,才不會和其他三種混淆。
其次釋「儀」字,儀式、方式、儀軌。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定分其深淺、大小、偏圓等,儀,在此指智者大師判定釋迦佛一代時教的儀式,故稱天台四教儀。下文全說此義理,總不出台宗教典。題目爲全書總綱,明白後,算已了解大半內容了。
甲二、明錄者
說明本書作者,編寫這部書者的簡史。若講經則「明譯史」,介紹翻譯者的歷史。
高麗沙門 諦觀 錄
這部書是誰編錄的呢?「高麗」國「沙門諦觀錄」,是諦觀法師根據智者大師的三大部所節錄,故最後一頁云:「謹案台教廣本,抄錄五時八教,略知如此」,謂依天台廣本(即三大部),抄錄出五時八教的大意、儀軌。「諦觀」法師,前面介紹緣起時已講過了。「沙門」表諦觀法師是個出家人。沙門,最早譯爲「桑門」,桑,易被誤解作喪,因此,才改成沙門。不懂佛法者,以爲佛教眞是神通廣大,竟以沙作門,沙怎麼作門啊?更離譜的是有人見出家男眾稱比丘,認爲丘是孔夫子之名,你們出家人怎能和孔子相「比」呢?其實,沙門是梵語,此云勤息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之意,古印度凡出家人皆稱之,不僅佛弟子,爲區別故,佛教出家者加「釋子」二字,謂沙門釋子。關於沙門詳細意義,待下文再說。
甲三、釋儀文分三
解釋整部四教儀的文字,分乙一、正明時教,二、略示觀法,三、結略指廣三科。「正明時教」文很長,直至第三十六頁,倒數第二行「略明圓教位竟」。乙二「略示觀法」,簡略開示修行方法,前說二十五方便,後言十乘觀法,文至最後第四十一頁離法愛之「直至道場」止。乙三「結略指廣」,自「謹案台教廣本」,至全文完畢。現先明:
 乙一、正明時教分二
「時」五時。「教」化儀四教、化法四教。正說明五時八教之理,分丙一、略敘名義,二、分門別釋兩段。
  丙一、略敘名義分三
簡略敘說五時八教的名稱、意義,又分三段:丁一、總示,二、別列,三、結前起後。
   丁一、總示
總而標示全部儀文的要義。
天台智者大師,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,罄無不盡。
天台智者大師,用五時八教判定解釋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,東流一代聖教,判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不盡之處。現按文字,加以說明。
「天台智者大師」天台,山名,指天台山,智者大師居此,故云天台智者大師。師法名智顗(顗有乙、凱兩種讀音,以讀凱爲多,我學時讀凱音),顗有莊嚴、謹愼、安靜三義,與師個性相當吻合。師修止觀、如來禪,人稱智顗禪師。智者是隋煬帝未登位前,作晉王時,請智者大師授菩薩戒,晉王楊廣受戒後,大師說:「大王善能修學佛法,就取名總持吧!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,故名爲總持。」而晉王尊重大師,謂:「大師具大智慧,爲一代大德,應稱智者。」從此,便尊稱智顗爲智者大師。師字號德安,圓寂後,仍有殊勝示現,詳見大師傳記。
大師生於南北朝,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(西紀五三八年),俗姓陳,荊州華容人,十八歲出家,二十歲受比丘戒後,隨慧曠律師學律,再研究三藏教典。二十三歲往大蘇山親近慧思禪師,慧思禪師初見即說:「昔日靈山,同聽法華,宿緣所追,今復來矣」,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講法華經時,我們曾參與法會,因往昔同參因緣,今天又相逢了。由是成爲師徒。慧思禪師教智者大師修學法華三昧,讀誦法華經,修止觀。讀到第二個七日,有一天,讀第六卷最後一品,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云:藥王菩薩過去爲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時,燃身供佛,十方諸佛現身讚歎:「是眞精進,是名眞法供養如來」,突然入定,見靈山一會,儼然未散,釋迦世尊仍在開演法華經。出定後,稟報定境,慧思禪師說:「非汝弗證,非我莫識,所入定者,法華三昧前方便也,所發持者,初旋陀羅尼也,縱令文字之師,千群萬眾,尋汝之辯不可窮矣!當於說法人中,最爲第一。」意即這種境界,若非你這麼殊勝的善根,別人不容易證得;縱使證得,如果不是我慧思,也無法辨識(因慧思是過來人),你所入定境,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(即五品位),證得初旋陀羅尼,辯才無礙,縱有一千個文字之師同時提問,皆能對答如流,似瓶瀉水,不爲所難。從此,智者大師說法無礙,講法華經時,釋「妙法蓮華經」五字,就講了九十天,有名的「九旬談妙」,有人誤爲九十天只說一個「妙」字,是錯的。智者大師以何方法講九十天呢?用五重玄義解釋:一、釋名,二、顯體,三、明宗,四、論用,五、判教相。五重玄義有通、別之分,通則七番共解,別則五重各釋,詳明法華五重玄義之理,顯示法華深妙意義,講了九十天,由弟子章安尊者筆記,成「妙法蓮華經玄義」,古本每一卷皆分上下,共二十卷,藏經中都有。四教儀內容,大多錄自法華玄義。
智者大師親自寫的著作不多,大多由弟子章安尊者筆記,有天台三大部,即法華玄義、法華文句、摩訶止觀。「法華文句」解釋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經文,每段都約天台家有名的四意消文,所謂約因緣、約本迹、約教、約觀心解釋。約因緣的說法比較淺顯易懂。約本迹較深,講開迹顯本之理。約教,約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,每句文義都有深淺,深講是圓教,淺說爲藏教。最後皆會歸自心,便是約觀心,所以,天台家講經,處處會歸自心,無論那段經文,都會歸自己本心上用功。「摩訶止觀」講止觀修法,三止三觀、一心三觀,空假中三觀顯眞俗中三諦之理,屬圓頓止觀,這道理在後文「略示觀法」中,有簡單說明。
師弘法時間,由南朝的陳朝,直到隋朝,隨文帝開皇十七年(西元五九七年)入滅,剛好滿六十歲,歷史上寫六十一歲,實際住世時間不算長,但弘法因緣已盡,便離開人間。
當時,上自帝王,下至一般百姓,對智者大師崇敬非常,有「東土小釋迦」的尊稱,視其弟子章安尊者如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結集佛經藏,而章安灌頂大師結集智者大師一生所說的大法,筆記流通,很不容易,非常了不起,故爲天台第五祖。
智者大師上承慧思禪師,慧思禪師的師長是慧文禪師。慧文禪師因讀龍樹菩薩大智度論,而得一心三智,讀中論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;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」四句,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,而悟空、假、中三觀之理。既然佛法講一切皆因緣生法,則「我說即是空」,緣生當體即空,成立了藏教析空觀,通教的體空觀。「亦名爲假名」,從空入假,建立假觀。「亦名中道義」是中觀。空觀證眞諦理,假觀證俗諦理,中觀證中諦理,故修三觀證三諦,荊溪湛然大師「始終心要」講得簡潔扼要。
慧文禪師悟後,將觀法傳給慧思禪師。簡單說,台宗修觀方法,源於慧文禪師讀龍樹菩薩大智度論、中論而悟,師承龍樹,遙接印度十三祖(或稱十四祖,乃禪宗排法,不必細究)龍樹法脈,故以龍樹菩薩爲初祖,慧文是二祖,慧思第三祖。慧文禪師是北朝北齊時人,人稱北齊慧文。慧思禪師後居南嶽山,稱南嶽慧思。智者大師住天台山,稱天台智者,是第四祖。智者大師是成立天台宗,大成天台宗的祖師,但不以其爲初祖。師之弟子很多,最了不起的是章安灌頂,灌頂是法名,章安是地名,臨海章安人,故稱章安尊者,爲第五祖。章安有弟子名智威,住法華寺,稱法華智威,爲第六祖。第七祖慧威大師駐錫天宮寺,稱天宮慧威。其弟子左溪玄朗(與永嘉大師師兄弟,永嘉大師法名玄覺),居左溪,人稱左溪尊者,是第八祖。左溪尊者有位了不起的弟子,即湛然大師,荊溪人,人稱荊溪尊者或稱湛然大師。章安尊者之後,六、七、八祖三位只是守成,令台宗不致斷絕,並沒特別發揮。湛然大師是唐朝人,很了不起,闡揚天台三大部,不遺餘力,如「法華玄義」,他有「法華玄義釋籤」解釋;「法華文句」有「法華文句記」,因住妙樂寺,又名文句妙樂,或簡稱妙樂;「摩訶止觀」,則有「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」,後人研究天台三大部,若無荊溪大師著作,恐無法了解。除此之外,還有「十不二門」,節錄自法華經玄義的十種不二門,再加發揮。四明知禮尊者有「十不二門指要鈔」,詳釋十不二門。另尙有金剛錍、止觀義例、始終心要等,爲中興天台祖師,成台宗九祖。緣起之「追諡九祖」,即是追諡龍樹至湛然大師,以表敬重。
湛然大師弟子興道道邃禪師是第十祖,其弟子至行廣修第十一祖,正定物外禪師第十二祖。「正定」有些書作上定或止定是錯的,原因是木刻書久了易腐損,正字上面少一橫成止,旁邊再少一豎則成上,應該是法名物外,字號正定。彼之弟子妙說元琇禪師,是第十三祖,元琇是名,妙說是字號。高論清竦禪師第十四祖,高論是字,清竦是名。淨光義寂禪師第十五祖,淨光是錢忠懿王賜封的德號,人稱淨光大師或寂大師、寂禪師。第十至第十四祖,也是守成,天台教部實已失傳,吳越王請回,義寂禪師才廣爲弘傳。寂禪師座下弟子甚多,除諦觀法師外,還有一位高麗國人義通,居中國寶雲寺,稱寶雲義通,爲第十六祖。
義通禪師有位弟子,即四明知禮。四明尊者,又稱法智大師,在宋朝中興天台宗,有很多著作,在天台宗佔有重要地位。天台宗除智者大師外,像章安、荊溪、義寂、義通、四明知禮,致力弘揚天台,功德很大。
四明知禮大師弟子眾多,其中的廣智尙賢(尙賢是名,廣智可能是字號),有兩位弟子,神智及緣起裡提到的扶宗繼忠,扶宗繼忠是四明尊者的徒孫。緣起之草菴道因,是神智座下,明智禪師的弟子。天台師承略說至此,詳敘費時。
中國古代,不論僧俗,都有名有字,名與字不相同,台灣這方面似乎失傳了。各位若看過三國演義,劉備自我介紹說:「在下姓劉,名備,字玄德」,一般人不敢稱名,只稱字號。又如關公,姓關名羽,字雲長。張飛,姓張名飛,字翼德。孔明姓諸葛名亮,字孔明。出家人有法名有字號,如智者大師,法名智顗,字號德安;法名是師長或長輩所稱,在戒壇,戒師稱戒子法名,回來後則稱字號,就是平輩也不敢稱法名,何況下輩。如今這文化已逐漸消失,有些根本弄不清楚,不知法名、字號的用意及重要性,因此,往往只有法名,忘記字號。
有人以爲我的法名是會性,其實是字號;受戒時,慈老給我取的法名是宗律,法名反而沒人知曉。會性是皈依師取的,「會」本屬法名字輩,我字號應該是「定」,因先父名定,倘用定字,則與父親同輩,不得已才以「會」代定。受戒是依慈航法師法脈,法名宗律。一般人不懂,以爲我是依觀音山派或開元寺派,其法名次第是「證悟會融」,字號排行是「圓淨妙定慧」,定在下才是字號。
現在講自由、平等,法名、字號也平等,分不清了,實際上,要分清楚,縱使不用,也須明白;古人也有用法名,不稱字號的,但這種例子很少,必屬特殊情況,像我便是,或因其法名已很普徧,沒人知其字號,方稱法名。
「大師」本是對佛之尊稱,佛經裡有尊稱佛爲大師的;佛入滅已,後人對高僧大德、一代祖師,也稱大師,但這個尊稱是在圓寂以後。現在隨便稱人大師,如有人稱我會性大師,我心裡很難受,因爲我還沒死呀!且大師是很尊敬的稱呼,一般不敢接受。從前,被稱法師就很了不起了,記得光復初年,台灣只有斌宗法師被稱法師,那是公認的,普通稱寺廟住持某某和尙,也不稱法師,一般出家人稱某某師;現在不是啦,頭髮剃掉,出家衣服一穿,就是法師,情況大不相同。智者大師是晉王稱彼爲大師,後人才尊稱的。
這類文字沒耐心聽不下去,如果眞正要在佛學教理下工夫,必定要耐心,否則,有關佛法名相、教理,乃至佛學常識,你無從了解,希望大家要用心、要耐心,下有文字可依循,比較容易懂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