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

天台四教儀講錄15 會性法師講述
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15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 壬二、明教所被機分二
說明三藏教所被的根機,分兩科:癸一、通標三乘,二、別示聲聞。
  癸一、通標三乘
標示通途三乘名稱,顯示藏教內有三乘法。
此有三乘根性。
只一句。此三藏教具備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乘根性。
  癸二、別示聲聞分二
特別顯示聲聞教義。三藏教雖具三乘根性,但下文所釋法義,全以聲聞立場言,聲聞四諦,以苦諦爲入門下手工夫。辟支佛以集諦爲入門,修十二因緣法。事六度菩薩,以道諦爲初門。滅諦是果,不能論因。法義上只說聲聞,待後明修行階位,三大阿僧祇劫時,再提緣覺十二因緣法及事六度菩薩法。「別示聲聞」分子一、標人及法,子二、詳說四諦兩科。
   子一、標人及法
初聲聞人,依生滅四諦教。
「初聲聞人」標出能修之人,即所被根機。「依生滅四諦教」,所依之法,法是四諦,依生滅四諦教。四諦何以加「生滅」二字?因涅槃經說四種四諦:一、生滅四諦,二、無生四諦,三、無量四諦,四、無作四諦,由淺入深,聲聞人完全在生滅法中修學四諦。何謂生滅四諦?一、苦諦「三相遷移」,哪三相呢?平常說生住異滅四相,略去「住」,即生、異、滅三相,住相含在異相中,萬物有生住異滅,世界有成住壞空,人有生老病死,剎那轉變不停,故住中有異,合入異相,此即生滅苦諦。
集諦「四心流動」,三界眾生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這三心約偏「多」說,第四「等分心」,貪瞋癡三心都差不多,謂等分。此四心流轉不停,有人說:「我沒煩惱,因沒有貪心。」其實是自欺,如肚子餓要吃飯就是貪心,坐在餐桌前,看著菜餚,動不動心?會不會分别?喜歡吃,筷子便像鳳點頭常下箸,不合胃口即意思意思,如果沒貪心、分别,怎會如此?實際上,我們從早到晚,貪瞋癡不停,若不起貪瞋則愚癡,不明事理,糊裡糊塗,非善非惡非無記,就是愚癡,四心流動不止,便是集諦─苦因。「對治易奪」爲道諦。欲斷惑出三界,須想辦法對治煩惱,以甜瓜換苦瓠,如以念佛正念易妄想雜念,即是「對治易奪」,易,交換之意。奪,如奪小孩手中毒果,給予好吃營養的水果。眾生習慣貪瞋癡,現奪其三毒,教以出世間法。滅諦「滅有還無」,滅除煩惱,證偏眞涅槃,眞空之理。四諦雖有世間、出世間兩重因果,然四種皆處變異,故稱生滅四諦。
「諦」審實爲義,實實在在,眞實不虛。諦即眞理,佛遺教經,阿樓馱白佛言:「世尊!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諦,不可令異。佛說苦諦實苦,不可令樂;集眞是因,更無異因。苦若滅者,即是因滅,因滅故果滅。滅苦之道,實是眞道,更無餘道。」太陽是熱的,月亮是清涼的,有神通者,可使月變熱,日變冷,但佛說四諦法不可能改變。苦實在是苦,不可能變樂;眾生集諦煩惱,三毒造業,必定生死輪迴;三十七道品、四諦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等修行方法,確實能斷煩惱,證得出世間涅槃,不生不滅,究竟快樂,這些道理一點不假。
「初」第一。三乘根性,第一是聲聞,何謂聲聞?聞佛說四諦法開悟,如佛世五比丘、舍利弗、目犍連、三迦葉等,乃至天上人間一切聽眾,聞佛法音悟道,斷煩惱了生死。聲聞人依生滅四諦教法而修便能證偏眞涅槃。
   子二、詳説四諦分三
詳細說明四諦法,分三段:丑一、正明四諦,二、通後三教,三、兩重因果。先說:
    丑一、正明四諦分二
正說明苦集滅道四諦之理,分寅一、標名,二、釋義兩科。
     寅一、標名
標出四諦名目。
言四諦者。
這四字是標名。上說「依生滅四諦教」,所說四諦是哪四種呢?
     寅二、釋義分四
解釋四諦意義,按四諦分四科:卯一、苦諦,二、集諦,三、滅諦,四、道諦。這四諦法皆先說果後說因,凡夫畏果故,聲聞人較鈍根,知苦方能斷集,慕滅才能修道,故按此次第而說。
      卯一、苦諦分三
苦諦分三科:辰一、開總出別,二、攬別爲總,三、結歸苦諦。三科名目與正文稍有不同,爲表達意義故,須如是分別。
       辰一、開總出別分二
先開列總名,再列出苦諦別名與內容。分兩科:巳一、標名義,二、引頌釋。
        巳一、標名義
標出苦諦下所說有關苦諦的別義。
一苦諦。二十五有,依正二報是。
「苦諦」是總,科判「開總出別」的總。「二十五有,依正二報是」別義,標出苦諦下的名稱及內含意義。
先說苦諦,世間是苦的,人只要活稍微一段時間,有幾十年經驗,相信都有感受。民國三十七年冬天,我在中壢圓光寺讀佛學院,親近慈航老法師,慈老是院長,教學生有些很特別,記得開學大概不到一個月,有天晚上,圓光寺來了幾十位客人,老法師趁此機會讓學生學習演講,因來的都是竹東一帶的客家人,老法師找我去,並代定講題,待上臺,大家問訊坐下,老法師說:「來!我給你題目。」在黑板上寫:「人生究竟是苦是樂,既知是苦,從何出離?」要我發揮,如果毫無把握,眞是下不了臺。我根據題目,先講則故事:從前有兩戶人家,住山下的是家財萬貫的員外,住山上則是戶窮人家,衣食住三常不足。一般認爲富樂貧苦,其實不見得,或許有些相反。山上窮人,房屋破破爛爛,牆壁用草編圍,久了,內外無隔;每天爲生活挑擔做苦工,否則沒飯吃,可是很快樂,下工後,回家吃飯洗澡,夫妻一人拉胡琴,一個唱歌。山下那戶員外,天天苦惱皺眉頭,家人勸說:「我們生活富裕,不愁吃穿,你爲何苦惱?山上那對窮夫妻,沒錢卻快樂歡喜!」員外答:「有錢才苦呀!不相信,明天要奴僕挑擔銀送他們。」窮人看了嚇一跳,挑者說:「我家員外見你們生活清苦,這些銀子送你們蓋房子作生意。」放著就走。夫妻倆傻瞪那擔銀子,怎麼辦啊!銀子該藏何處?柴堆內、床舖下……銀皆露白,沒個適當處,早晨到天黑,連飯也沒吃,遑論拉琴唱歌。員外對家人說:「你聽聽,早上銀子才挑上去,晚上就沒琴沒歌了,我說有錢才苦,對吧!」山上夫婦守著銀子,沒吃沒睡,天未亮,就趕快把銀子挑還員外,過往常日子,弦歌又起。想想:窮人是否比較快樂?當然,並非各各如此,但可證明有錢不一定快樂,快樂不一定得有錢。實則世間一切皆苦,我當時曾講這條故事,搬給各位參考,回去看看你的銀子喔!
佛經關於苦的分類很多,有三苦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欲界三苦具足,,色界有壞苦、行苦,沒苦苦;無色界只有行陰遷流之苦,也就是行苦,但三界究竟皆苦,無一快樂。觀無量壽經說五苦,一般說八苦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苦。菩薩藏經說十苦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愁、怨、苦受(苦的感受)、憂受(憂惱煎逼)、痛、生死流轉苦。瑜伽師地論說一百一十苦,名目最多,不能細列。關於苦諦,不必細說,大家多有病苦經驗,據說張飛也怕病,三國時,張飛在長坂橋,一人嚇退百萬曹軍,可見其最勇;一天,在孔明面前吹噓:我什麼都不怕,曹操百萬大軍都不怕了,還怕誰呀!孔明在手掌寫了個「病」字,問:這個你怕不怕?張飛連退三步,伸長舌頭說:這個我怕,丈八長矛沒法對付。因此流傳「張飛也怕病」。年輕人縱未老病死,可是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,尤其求不得,你看現在小孩,一出娘胎,沒多久上托兒所、幼稚園,ㄅㄆㄇㄈ,國小六年、國中三年、高中三年,考大學擠窄門,結果名落孫山,苦極了!世間苦事太多,不學佛求解脫,無從改變,謂苦諦。
「二十五有,依正二報是」,我們凡夫,三界六道眾生所居之處,最簡單分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處中分九有(早課之四生九有),九有即九地,「有」有輪迴有生死,詳分二十五有。
 巳二、引頌釋
引倶舍論頌,解釋二十五有。
言二十五有者,四洲四惡趣,六欲并梵天,四禪四空處,無想五那含。四洲、四趣,成八;六欲天并梵王天,成十五;四禪四空處,成二十三;無想天及那含天,成二十五。)
這是二十五有的頌,讀熟,二十五有皆含在內,清楚易明。
「言二十五有者」,就是將三界分成二十五類。古印度思想,以須彌山爲中央,東西南北有「四」大部「洲」,即東勝神洲、西牛貨洲、南贍部洲、北倶盧洲,人道眾生居之;我們住在南贍部洲。「四惡趣」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。小註云:「四洲、四趣,成八」。
「六欲并梵天」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依之往上算是六欲天。色界大梵天,另分一類。六欲天、大梵天加前之四洲四惡趣,則成十五,故小註云:「六欲天并梵王天,成十五」。
「四禪四空處」,色界四禪天: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無色界四空天: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。二者合成八。小註云:「四禪四空處,成二十三」。
「無想五那含」,四禪有九天,前三天是凡夫天,第四無想天是外道修無想定所生,另分一類。善見、善現、無煩、無熱、色究竟五天,是三果阿那含聖者所居,稱那含天,屬同一類。二十三加無想天、那含天,成二十五有。故小註云:「無想天及那含天,成二十五」。
 辰二、攬別爲總分二
各別收攬二十五有,總合爲六道輪迴,分巳一、總示,二、別顯兩科。
   巳一、總示
別則二十五有,總則六道生死。
分別說明輪迴生死之處,有二十五種類別,縱使三果阿那含,未證阿羅漢前,也還在三界內。二十五類眾生都有生死有輪迴,但阿那含只有這一生,進一步修行,證阿羅漢果,便超三界。其餘二十四類,倘不修行,則無出離機會。這是分別,別開有二十五有,總合不出六道生死。
「六道」三善道—天、人、阿修羅;三惡道—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若約四惡趣分,阿修羅便屬惡趣。六道,或名五趣,如云五趣雜居地,將阿修羅合入鬼道中。楞嚴經很特別,分七趣,六道又開出仙趣,或許順當時印度外道修仙及中國修仙者,故另分一趣。平常多稱六道。屬正報,正式受用依報者。依報,即六道所依之衣食住行,因各人所修不同,果報有異,經論云:同屬天人,器皿裝的飮食相同,但因福報關係,味道有別,福大者味美,福差者味劣。人道眾生也一樣,因貧富貴賤關係,有人居高樓,有人住茅屋;有人穿綾羅綢緞,有人衣衫襤褸;富者吃山珍海味,貧者三餐不繼。眾生輪轉三界,依正二報千差萬別,各各不同,即是苦諦。下文約六道釋苦諦,不約二十五有,因二十五有太繁,不適合初學者,欲研究可參考倶舍論。
   巳二、別顯分二
分別顯示六道生死之理,分午一、明六道,二、示生死。文淺易懂,順文字作簡單說明。
    午一、明六道分六
     未一、地獄道
一、地獄道。梵語捺落迦,又語泥黎,此翻苦具。而言地獄者,此處在地之下,故言地獄。謂八寒八熱等大獄,各有眷屬,其類無數。
地獄道眾生多屬化生,無而忽有曰化,如惡業重者,死已,地獄忽現,其身受苦。現看正文,「一、地獄道」,中文地獄,「梵語捺落迦,又語泥黎」,梵語即印度話,佛世,印度語文有梵語、巴利語兩種,南傳佛教以巴利文爲主,北傳則重梵文;印度婆羅門教,認爲大梵天天人是彼之祖先,故所用語言文字稱梵語,簡單說即印度話。中國人將外族視爲羌胡夷狄,西邊不僅西域,連印度也稱胡,隋朝前的典籍,用胡人、胡語,乃至彼方傳來的樂器稱胡琴。佛法流傳後,大家覺得對教主不恭敬,一律改稱梵語。地獄,新譯捺落迦,舊譯泥黎,藏經中有「十八泥黎經」,講十八地獄。「此翻苦具」,正翻苦具,眾苦具備,集苦之大成,無苦不有。又譯作「苦器」,地獄中充滿令眾生受苦的器具,刀山、劍樹、鑊湯等等。另名「惡人住」,造惡業者之住處,沒有善人。
既譯苦具、苦器,這裡何以名地獄呢?「而言地獄者,此處在地之下,故言地獄」,國人習慣稱地獄,因經論說,地獄在地之下,種類很多,「謂八寒八熱等大獄」,大地獄寒、熱各八種,共十六大地獄,「十八」地獄是另一種說法,實際上,是八個寒地獄、八個熱地獄。「等」指其他邊地獄。八寒地獄,或稱寒冰地獄,大致分八種:
一、頞浮陀,或作安浮陀,此云皰,約眾生受苦之相說,因裸露凍傷,全身起皰。二、尼賴浮陀,此云皰裂,凍皰破裂,流出膿血。三、阿吒吒,四、阿波波,五、阿喉喉,三種約其冷得受不了,所發出的聲音立名。「阿吒吒」寒冷到舌頭發出ㄔㄚㄔㄚ之聲。「阿波波」冷到舌頭僵硬,唇皮抖動,發出阿波波聲。「阿喉喉」舌、唇凍僵,無法合攏,只聞喉嚨之聲。六、七、八三種,約全身凍裂情形,建立名相。六、「鬱波羅」皮膚凍裂,發紫發黑。七、「波頭摩」皮裂肉綻,血紅凝結如赤蓮華。八、「芬陀利」皮肉綻開見到白骨,如白蓮華。八寒地獄眾生壽長,詳見法界安立圖、法苑珠林,略則可看二課合解之蒙山施食中有解釋。八寒地獄在哪呢?按經論言,在兩座鐵圍山間,日、月、星光照不及處。或說就在鐵圍山下。
八熱地獄,倶舍論云:大地下五百由旬有等活、黑繩、眾合、號叫、大叫、炎熱、極熱、無間八熱地獄,如塔形,下大上小。第一層是等活地獄,眾生受苦,萬死萬生。二、黑繩地獄,以火炙黑鐵繩,量鋸罪人之身。其他地獄名稱不必解釋,總之,都是鋼、鐵、石造,猛火熾然。無間地獄,梵語阿鼻,有些地方,如楞嚴經則無間、阿鼻分二,無間受苦較輕,阿鼻較重;上火徹下,下火徹上,東西南北通徹交過,地獄環境無非是火,因此,謂之火途。壽命如第一層的等活地獄,四王天五百年爲彼一晝夜,三十天算一月,十二個月算一年,如是算滿五百歲。下之地獄受苦時間倍倍增加,到無間地獄,受苦一大劫,這世界成住壞空一遍;倘毀謗三寶,造五逆十惡,墮無間地獄一大劫,罪報未滿,此界交壞劫時,寄生他界,展轉相寄,經無量劫,苦不堪言。
「各有眷屬,其類無數」,八寒八熱是正地獄,眞正受苦報的地方。經論云:八熱地獄,每一地獄像座大城,有東西南北四門,每一門有四個小地獄,四四十六,名十六遊增地獄,造惡之人,正獄罪報受完,須再經十六遊增地獄,受徧遊增地獄苦,才得出離,十六遊增地獄即是「眷屬」。其他小地獄很多,故謂「其類無數」,其類別、名稱無以計數。這些小地獄在哪呢?在山間、水邊、曠野等。藏經中有「僧護經」,僧護比丘見的那些地獄,屬海邊小地獄。深山曠野也有,如泰山,「死入泰山之苦」,又如國人習稱的酆都地獄,還有城隍廟也有所管轄的小地獄。今人不太相信,認爲地獄在哪?我怎沒見過?佛法說「一切唯心造」,如果造作地獄業,因罪業所感,則地獄現前;若不造地獄業,縱想見也見不著;如世間有監獄,專囚犯罪者,無罪之人,除非在內上班者,否則,想進也進不了。往往有些眾生,臥病在床,雖未斷氣,精神已受地獄苦了。
不久前,我見古書中,有一姓張者,沒寫名字,兄弟二人,哥哥無惡不做,弟弟稍好,有一天,弟病亡,被無常鬼抓到閻王殿,閻王發現抓錯了,令送回人間;張老弟要求無常鬼:「既然來了,讓我看看地獄吧!」無常鬼應允,帶彼遊地獄,刀山、油鍋、劍樹……最後,見一罪人,被燒紅的粗鐵絲從大腿穿過,倒懸身體,腳往上頭朝下,哀嚎不已,聽了很害怕,仔細看,很像哥哥,哥哥怎會在這裡?無常鬼說:他在世時無惡不做,尤愛捉鳥、動物,以鐵絲貫穿其腿,倒吊凌虐,故受此苦。弟弟回陽,趕快去看哥哥,見彼病躺在床,腳卻舉得很高,哀叫痛苦,問其原因,答:腳舉高較好受,放下會痛死。沒幾天,走了!未死前,就受地獄苦了。另有書記載:有一年輕人喜捉鳥,某日到郊外,見樹上有鳥巢,動念想取鳥蛋,還沒上去,便覺火燒雙腳,繞樹狂跑,草都踏爛了,旁人叫也聽不到,跑跳半天突然倒下,鄰居抬回,兩隻腳都焦黑了,問他,答說:覺得火燒雙腳,但找不到出口。原來他平常捉鳥,喜烤鳥足,樂此不疲,故受此報,不久,也死了。這事載於古書,當時沒注意出自何典籍,類似情況很多,皆屬事實,「心作心是」,心造地獄,便有地獄,地獄苦惱不堪,不想多講,自己看看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