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天台四教儀講錄21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21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六、七覺支(念、擇、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捨)
七覺支,又名七菩提分,梵語「菩提」,此云覺,故名七覺分。「支」也是分,支流、分類之意。小註中每一覺支以一字代表,詳稱則念覺支、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輕安覺支(或作猗覺支、除覺支)、定覺支、捨覺支。七覺支排法,各部經論不大相同,這裡「念」列前,大致和華嚴經相同,有些地方則將念列在最後。現按文簡明其意義,再明排列先後的義理何在。
「念」覺支─念,運用以下六覺支方法,修行時昏沉重,就用擇法、精進、喜三覺支對治。散亂心重,則用輕安、定、捨覺支。有些地方「念」排最後,原因在此,爲對治、運用故。這裡念列首,後之六覺支尙未明白,較爲難懂。
「擇」法覺支,擇,選擇。法,法門。學佛必須擇一法門用功,如果按三十七道品對位言,就是修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,下這麼長的工夫,還不能入理見道,就須以七覺支鞭策,再接再厲,令悟四諦理,見道證初果。所以,三十七道品,除四念處、四正勤外,並非統統皆用。現說擇法覺支,修學佛法,當善分別眞僞,選擇眞正佛法修行,例如看經,不能有經就看,有些是外道或僞經,初學者不看爲妙。修行嘛,外道也有修行方法,例如打坐,道家修行,乃至婆羅門教,也有打坐方法,須有智慧加以揀擇,覺察所修法門,是不是正法,這很重要。
既擇眞正修行法門,就要朝斷惑了生死邁進,努力加功用行,即前之四正勤,使令入理,故第二是精「進」覺分。
「喜」覺分,即平素說的法喜充滿。修學佛法,經過一段時間,得到眞正受用,心很歡喜,便是喜覺分。「覺」覺察、觀察。得法喜時,須觀察所得法喜,是不是與正法相應?有人打坐不久,全身搖動,誤以爲坐功有成,將發神通,高興極了,不知是魔,若不能對治,必定著魔,非常危險!因此,須觀察法喜,是否合乎聖教量,或請教善知識證明,以免誤入歧途。
「輕安」覺支,七覺支中,只這一覺支有三名,除輕安覺支外,另有「除」覺支,華嚴經是「猗」覺支,猗是喜悅,也是消除之意,這些不同名相,須加研究,方能明白。「輕安」較易了解,因依前說修行,得法喜充滿,覺得身心很安定舒服。「除」覺分,顯示輕安的原因,因爲能除煩惱,起碼能伏惑,令貪、瞋、癡不起現行。如從前大陸禪門叢林,禪堂坐香,一坐兩小時,初學很辛苦,腳痠難受。忍耐坐久,眞正會用功,兩個小時像幾分鐘,便是輕安,心地清涼歡喜,較喜更進一步。
若約對位言,七覺支已是二果、三果,當然能斷煩惱,不但見惑除,思惑也斷一部分。若約尙未證初果言,只能伏惑,能伏惑未斷也是除。
「定」覺分是禪定,指前面修法成就。正修禪定或得定時,要善能觀察,不貪著禪定境界。求出世間,修九次第定,經四禪八定不貪著禪境,便是定覺支。定、捨相關,若察覺對四禪八定生愛著,變成味禪,必須捨,才說捨覺分,這是定之後的捨。有些是捨在定之前,意思又不同,那是對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境界,生愛著心都須捨,不可貪著,如前幾天到某地方,第一次吃某道菜很合胃口,念念不忘,這要不得,須捨之。對目前環境很滿意生愛著,也要捨。作生意計劃如何投資才能賺大錢,天天算,也得捨。在家人做事業,須有計畫,否則怎麼做?並非叫你莫籌畫,但計畫在平時。若正打坐用功、念佛,邊念邊數錢,那你念的是「錢佛」,不是阿彌陀佛,問題就嚴重了!年輕出家人有很多抱負,希望將來當住持,作大法師,有人說他有十個住持命,便一間一間建,老想當住持,或想名聞利養,這念頭存在心裡,心就靜不下來,因此須捨。凡對過、現、未三際之事生愛著,必障礙修行,故非捨不可。
捨覺支對治妄念的說法,初學者較受用,因我們根本未得禪定,別說對禪定生愛著,連禪定的夢也沒作過,別說夢,連道理也還不懂,什麼是初禪?怎麼修才能到初禪?學都沒學遑論得!若非修禪定者,捨覺支不是沒用嗎?因此,我們淺講,作對治煩惱方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三毒生起,妄想現前,好好對治捨除。
又「捨」範圍很廣,學佛簡單說學捨。世間人患得患失,得不到,想辦法得到,一旦得了又怕失掉,很痛苦!學佛者隨順因緣,得之不喜,失之不憂,便是捨的工夫。修行欲向上昇華,也要學捨,像上樓梯,步步須捨,方能更上一層,所以,曉得用「捨」,身心自在,捨覺分很有意義。
七覺支擇、進、喜,主要對治昏沉。除、捨、定對治散亂。念覺支功用是運用前之六覺支以對治。
七、八正道(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精進、正定、正念、正命)
其次第七「八正道」。八正道是佛法根本,一切修行法門,都要能和八正道配合。八正道是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精進、正定、正念、正命。其次序排列有許多不同,今按書本順序說明。
「正」正確,不偏不邪。「道」菩提大道。依八正道修行,才能趣向出世間三乘聖果道路,因此,又名八聖道分。若約對位言,八正道在七覺支前,因證初果斷見惑,知見才算眞正正確;未證初果,研究佛法,雖能得到正見,但正見無根,若八識田中有邪知見種子,逢助緣起現行,正見也會沉沒!故未證初果,知見要正確不容易,要保持正確知見也很困難。正見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別,證初果後,能在出世間正見上,下工夫修行。我們初學凡夫,須具世間正見。何謂世間正見?詳說道理很多,簡單說有四點:
正見有善有惡─要深深明白世間法有善法、惡法,善惡界限很難判定,學佛者以佛法區分,凡「損人利己」事皆惡,對自己有利,對眾生無益,則屬惡事。實際,損人未必利己,往往損人也損己。「損己利人」是善,與眾生有利,縱使損己也沒關係,屬善法。其實,利人必定利己,並不損己。詳分請看百法明門論所說的善心所、煩惱心所,十一種善心所,屬善之造作。根本煩惱、隨煩惱共二十六種,屬惡,須加以辨明。
正見有業有報—知造業必受果報,即深信因果。且所造業力,有幾種作用:能由小而大,變本加厲。從前,有位禪者,很守規矩,一天,急需用塩,飯頭師不在,先用再說,卻忘了;從此,一打坐,面前就出現一小撮細細白白的東西,看不清楚,逐日增加,沒多久,顯現一堆塩山,才想起私自取塩,沒向執事禀明,變成偷盜,天天利上加利;趕快懺悔,拿衣鉢資買塩還常住,塩山才消除。這證明業力能由小變大,與日倶增。因果業報,說到微細處,現代人很不容易接受,「有那麼嚴重嗎?」但原則如此,有此可能,如樹的種子很小,不種則無生長機會,播種後,有陽光、肥料等助緣,必能長成綠蔭大樹。所以,一旦造業,不可能不感報。善惡業報很複雜,倘善業力強如大樹,便能遮蔽似惡業的小草,不使增長蔓延。正見所造業種能引能滿,即八識規矩頌中的「引滿能招業力牽」。引,牽引,業力能牽引眾生趣向六道輪迴。引業指業因,滿業指業果,屬果報中的別報;如引業是總報主,屬人之總業,過去造做人之業,現在轉生做人;但每人果報不同,富貴貧賤等千差萬別,即是滿業,業力滿了所受的果報。要了解所造業有決定、不決定的分別,此即平常說的「定業、不定業」,所造業有一定受報與不一定受報兩種。「定業不能移」,業報已定,非報不可,改變困難。還沒一定要遭報的業,稱不定業,不定業便有轉變的機會。講優婆塞戒經時說得很清楚,人從生至死,幾十寒暑,未必有萬惡無一善者,也沒有專善無惡者,只有佛是完人,大菩薩也有可能。凡夫善惡交參,造善業也造惡業,因此,善惡複雜,業力果報有決定、不決定分別。這道理也得細細研究,才能明白。正見業報有三時果報,即現報、生報、後報。現生造業,現生受報,如殺人償命是現報。有的須待來生,謂生報,因業力不夠強故。有些則三、四、五、六生,甚至千萬生後才受報,稱後報。以上四點善惡因果業報道理研究明白,才算正見有業有報,可見,並不容易。
正見有前生後世─與第二有連帶關係,前只說理,此全注重在前生後世言,並非死就結束了,視今生業力而轉生來世,其轉生情況有三:⑴隨重,所謂「強者先牽」,這一生所造業力,哪種最重,臨命終時,由此牽引受報,如樹往東傾斜,西風吹之,必向東倒。⑵隨習,視平素習慣,臨終,習性生起現行,隨習慣而轉生。⑶隨念,臨終,隨念頭轉生。一般「隨重」者多。
正見有凡夫有聖人—要深信了解佛經說的六道凡夫,出世間之四種聖人。此即八正道之「正見」,只約世間正見言,還不是出世間正見。出世間正見道理多且深奧,我們只要能具世間正見就不錯了,還用不著介紹出世間的高深正見。「正見」簡單說要確定深信因果關係的因果律,因果一定如此,不會因不信而消失,信,當然有因果;不信,依然有因果。如樹種既植,不論信不信,將來一定會結果,這就是世間正見。
二、「正思惟」心理正確的思想。依前正見,細細研究,知有善惡因果,努力進修,必可斷煩惱了生死,屬內心工夫。
正見、正思惟屬戒定慧三學的慧。正語、正業、正精進、正命屬戒。正念、正定屬定。故三學可包含八正道。
三、「正語」,思想正確,心念端正,表現當然合乎正法,口不說不正當的話,「正語」含不妄語、不毀謗、不惡意攻訐他人、不說無意義廢話,遠離妄語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。
四、「正業」,所經營的事業、工作,以在家學佛者言,士、農、工、商合乎國家法律的事業都可爲之。出家有出家人該做的事業。「正業」包含飮食、睡眠等,日常生活如法持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等皆含在內。
五、「正精進」,或作「正勤」,勤,勤勞,即前之四正勤。合法之精進,不修無益苦行,也就是七覺支的精進覺支,努力進修善法,求證涅槃。
六、「正定」,定與正見相應,方得正定。依佛所說正確修定方法,例如修止觀,修四禪八定、九次第定,乃至觀練熏修,出世間上上禪的大禪定,謂正定。
七、「正念」,即按四念處,如法修學,念念不忘正修、助修。
八、「正命」正確的生活,生命合乎正法而生存,凡一舉一動均往眾生有利方面著想。一般正業之後即正命,因彼此有連帶關係,這裡「正命」列在最後。出家人須遠離五種邪命:
爲名聞利養,現奇特相—人來,裝模作樣,堂堂僧相;人走則馬馬虎虎,目的在求名聞利養。
爲利養故,自說功德─與人談話,盡抬高己之身價,如拜多少佛,如何用功,得多大感應等,爲利養自說功德。
占相吉凶,爲人說法─說法本沒錯,問題是利用算命看相機會說法,如你面相如何如何,該注意哦!說的不是正法,目的以此維生。不過,這現象很特別,本屬邪命,中國佛教卻很盛行,許多出家人會算命卜卦、堪輿、地理、看風水、台灣也有拿羅盤,替人看風水的法師。有些在家人不懂佛法,往往誤爲出家人都會這一套。我經常出外,乘計程車,司機問:「師父啊,替我看看相,什麼時候才會發財呀?」我說:「我不懂這一套!」「你爲什麼不懂呢?以前載過幾位師父,都會看相啊!」可見是有,且替這位司機看過,我說不懂,他反而不信,說:「你爲何不說?爲什麼如此慳悋?」現在大家樂、六合彩更糟糕了,一上車就要明牌,把出家人當明牌專家,不說,他不高興,「你隨便說兩個字嘛!」這兩字說出來,就成了明牌。坐車,一不小心,姿勢不一樣,也是明牌。計程車不好坐!曾遇到要求算命的,「師父!幫我算算命吧!」「坐車哪有時間算!」「我八字給你,算好再寄給我嘛!」各色各樣都碰過,所以,社會很多不懂佛法者,把出家人視爲算命、看相專家,地理、風水樣樣通,本是邪命,但國人不講這一套,無所謂邪正,眞是「圓融無礙」!
、高聲現威,令人敬畏─有一種人,要表現自己了不起,有威有德,看到人,講話聲音很大,鼻風很強,令人害怕。行住坐卧四威儀,應當規規矩矩,不必裝模作樣。各位看過懺雲法師吧?威儀很莊嚴,但不是裝的,他在房間裡也一樣,已習慣成自然。要我跟他一樣,不可能,我調皮搗蛋,叫我坐像坐,講話眼觀鼻、鼻觀心,一點不看對方,我可沒這工夫,要裝也裝不起來,而且,裝是假的,是邪命,還不如以本來面目見人。
說得供養,以動人心─實際上,高僧不會如此。現代人說高僧,差不多是名僧,知名度很高,道德高不高,不得而知,知名度高到全世界,到處有人供養,這是「高」。有些人接受供養時說:「某某居士,供養我多少錢哦!」「生日時,包一萬塊紅包耶!」別人聽了,不好意思包一千,硬著頭皮多包一些,免得太小兒科。不過,這情況現在應該比較少,因爲現在供養很普徧也很多,已可將「高僧」壓扁,用不著如此。早期,一般人生活較苦,節省日用,才能供養,我舉一樁故事,使大家容易明白。以前,中醫師常外出看診,偏遠鄉村看醫不便,有人生病,請醫師來,左鄰右舍,趁此機會,順便看看。醫師看診,患者都會包紅包,其實錢不多,日政時代都是硬幣。一角錢,一塊錢算多了。有個醫師上一家看罷,換下一家,接下紅包,用手摸摸,知道是一角,說:「不必!不必!上家包了兩角錢。」口客氣說不必,其實嫌少,上一家給兩角,你只包一角,是否太少了!假如受供養,說出數目,就與此情況相同,但今人較文明,恐不致如此吧?!總之,出家人不是天生的,也是由在家剃度出家的,在家習氣不容易斷,如果在家習氣重,出家沒好好下工夫磨,很難斷除,如在家時作生意,出家往往以生意方式辦佛事。因此,學佛者這方面得多加審察觀照。
已上七科,即是藏教,生滅道諦。
以上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七科道品,就是藏教的生滅道諦,屬藏教教理。何謂「生滅道諦」?
所謂「生滅」,就是菩提和煩惱互相消長,煩惱滅則菩提生,曰生滅道諦,簡單說即事相,注重在事相上顯示道諦之理,有生有滅,故名。
至此,四諦法之道諦說竟。
 丑二、通後三教
四諦不是單對藏教說,後之通、別、圓都有四諦之理,前面科判裡已說過了。
然如前所列,四諦名數,通下三教。
「然」轉語詞。前文列出的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名相數目,「通下三教」。下,後也。四諦教理皆通後面通、別、圓三教教義。既通後三教,內容有何差別呢?
但是隨教,廣狹勝劣,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不同耳。故向下名數更不再列。
四諦教理,通後三教,但是有所不同,因眾生根機千差萬別,故其含義有「廣狹勝劣」之別。「廣狹」廣義狹義。約狹義言,四諦只對藏、通二教說,屬六凡法界的「界內教」。廣義言,通於出三界的別、圓二教,即「界外教」,通於四聖。故四諦約廣義說,通六凡、四聖十法界。「勝劣」勝,殊勝。劣,淺劣,比較差些。廣狹中再論勝劣,就有四種四諦。三界六道眾生迷眞諦理,不了解眞諦之理,但迷有輕重,爲迷重者,說生滅四諦,迷輕者說無生四諦。眞俗中三諦,這裡只對眞諦、中諦之理說,別、圓二教的界外菩薩,迷中諦理重者,爲說無量四諦,迷輕者說無作四諦。相較言之,界內是通教勝,藏教劣。界外則圓教勝,別教劣。因有四教之分,便有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四種四諦。
何謂生滅四諦?生滅四諦屬藏教四諦,是事相上的四諦。「苦」有三相遷移,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住與異合併,故名三相。人出生後,由生而長、而老,剎那剎那變異不止,最後死亡,就是滅。
「集」諦是四心流動。四心: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等分心。眾生有這四種心理作用,貪心重的,單屬貪,乃至癡心重的,單屬愚癡。貪、瞋、癡三種差不多,則名等分。細觀我們心念,從朝至夕,四心流動不息。
「道」諦,對治易奪。道諦作用是對治煩惱,用修行易煩惱,奪下煩惱,換上修行,如以善易惡、淨易不淨等,謂對治易奪。
「滅」諦是滅有還無。無,空也,以無表達空義。諸法皆有生滅,證眞諦(空)理,滅除有輪迴有生死的種子,回歸不生不滅境界,謂「滅有還無」。
通教是無生四諦,「無生」是理,體悟無生之理,約理言,苦集滅道四諦皆不可得,故「苦」無逼迫相,因五蘊皆空故。「集」無和合相。約理言,集諦因果倶空,無所謂因緣和合造罪情況,故無和合相。「道」不二相。無生四諦之道諦不二相,對治易奪是二,現則對治易奪不可得,故無二相。「滅」無生相,滅諦之下,沒有生滅相,因當體即滅諦之理,本就無生,不生不滅。
通教四諦全約「理」言,藏教四諦約「事」說,事有生滅,理無生滅,故名「無生四諦」。
別教稱「無量四諦」,因迷中諦之理重,從中諦,也就是界外理的事相上,建立無量相之名。
「苦有無量相,十法界不同故」,苦諦下有無量相狀,爲什麼?因包含十法界,範圍廣大。眾生未成佛前,如人,當體有佛性,故苦有無量相,十法界不同故。「集有無量相,五住煩惱不同故」。五住:見一切住地、欲愛住地、色愛住地、無色愛住地、無明住地。將見、思、無明三惑,分爲五住。因眾生五住煩惱千差萬別,所以,集也有無量相。「道有無量相,恆沙佛法不同故」,道是修行法門,所謂六度萬行,八萬四千法門。眾生煩惱無量,佛法也無量,恆河沙數佛法,恆沙佛法不同故,因此,道有無量相。「滅有無量相,諸波羅密不同故」,何以滅諦有無量相呢?這是指修行從因至果言,有六波羅密、十波羅密,乃至八萬四千波羅密,諸波羅密不同故。無量四諦就是別教「獨菩薩法」。
圓教「無作四諦」,說出世間中諦之理,屬最高境界,因迷中諦理輕,從理得名,全約理說。圓教苦諦,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如楞嚴經說,統統當體即眞如,苦相不可得,無苦可捨。集諦「無明塵勞即菩提,無集可斷」,無煩惱可斷,因煩惱當體就是菩提,悟則當下即是。道諦「邊邪皆中正,無道可修」,無論偏哪一邊,或是邪法,在正法中皆正,皆屬圓法,無所謂修不修,中諦之理,無偏邪之分,當體即是,乃圓教最高境界。滅諦「生死即涅槃,無滅可證」,這是出世聖人境界,道理甚深,非凡夫境界,莫因此而不修,我們只能依藏教諦理學習。出世間別、圓二教之理須懂,但不是我們境界,「煩惱即菩提」,「生死即涅槃」,我們生死還是生死,煩惱依舊是煩惱,不是菩提,不是涅槃,要認清楚。
總之,圓教無作四諦,當體是實相,不可思議,因此,一念具足十法界,十法界諦理皆具備,沒什麼苦不苦,了了分明十法界眾生煩惱,無所謂集諦之惑;既然生死即涅槃,則無滅諦可說;煩惱即菩提,也無道諦可言。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,當體便是圓教至高實相之理,法華經云:「治世語言,資生事業,無非實相」,都不離實相,所謂「一中一切中,空假皆中」,這是圓教的無作四諦。
「故向下名數,更不再列」,四種四諦: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已解釋竟,凡後文講通、別、圓三教四諦名相,不再列出,一提名相,就須知其淺深。
 丑三、兩重因果
四諦含世間及出世間各一重因果,謂兩重因果。請看正文:
然四諦之中分世出世,前二諦爲世間因果(苦果集因),後二諦爲出世間因果(滅果道因)
四諦中有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「前二諦爲世間因果」,苦、集二諦,是世間法因果;苦諦是世間果,集諦爲世間因,屬世間因果一對。
「後二諦爲出世間因果」,道諦、滅諦是出世間因果。滅諦是果,道諦爲因,出世間因果一對。兩重因果皆先說果後說因。下假藉問答,明先果後因之理。
問:何故世出世,前果後因耶?
爲什麼世間出世間法,都是先說果後說因呢?
答:聲聞根鈍,知苦斷集,慕果修因,是故然也。
因三乘修法中,聲聞人比辟支佛、菩薩鈍根,所以,須先知果修因,知苦斷集。仰慕滅諦之果,修道諦之因,因此,先說果後說因,令畏苦修行,斷除煩惱,欣羨寂滅之樂,修趣不生滅之道。
以上,藏教庚二「別釋」分二之辛一「示教法」,說明藏教教義,即四諦法竟。
 辛二、明行位分三
說明修行階位。分壬一、通標,二、別釋,三、結同三科。
  壬一、通標
通於標示出藏教的修行階位。
略明藏教修行,人之與位。
「略明」簡略說明。不能細說,細說道理很多,只簡單說明「藏教修行」方法,即三資糧、四加行等。「人之與位」人,指藏教根性,所被之機。位,三乘行者,如何修行,到什麼程度,達何階位,所謂七賢七聖,七賢有外凡、內凡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