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天台四教儀講錄22 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22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  壬二、別釋分三
別釋分癸一、聲聞,二、辟支佛,略寫爲「支佛」,三、菩薩。
   癸一、聲聞分三
藏教有三乘根性,現主要說聲聞階位,含辟支佛,旁兼菩薩。開始時曾說藏教是「正化二乘,旁化菩薩」,主要教化聲聞、緣覺二乘人,旁兼教化最鈍根的界內菩薩。現先約聲聞階位言,分三科:子一、標位分科,二、依科別釋,三、結歸聲聞。
    子一、標位分科
標出聲聞階位,分出下文要說的科判。
初明聲聞位,分二:初凡,二聖。凡又二:外凡、內凡。
先標明聲聞位,聲聞位次很多,須分段說明,「分二」即分科,分兩段說明。第一、凡位,又名賢位、七賢位。有外凡三位,內凡四位,合稱七賢位。「二」其次第二,說明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的「聖」位。「凡、又二」凡位又分兩科:內凡、外凡。外凡即三資糧,內凡是四加行,合爲七賢位。
    子二、依科別釋分二
依凡位、聖位分開說明,因此分丑一、凡位,二、聖位。
     丑一、凡位分三
按文字,凡位分寅一、外凡,二、內凡,三、結示。先講:
      寅一、外凡分三
外凡分三科:卯一、五停心,二、別相念,三、總相念。
釋外凡中,自分三。
解釋外凡位,分三段,即三個階位。哪三個階位呢?
       卯一、五停心
初、五停心。
第一、五停心觀。是外凡位的第一位。
佛法法門雖多,總合不出有門、空門、亦空亦有門、非空非有門四種,藏通別圓四教,每一教都有這四種。可是,中文藏經裡,只有空門與有門。古代的毗曇、阿毗曇,即阿毗達磨教典皆屬有門。智者大師或許沒完全見到有部教典,「倶舍論」雖譯於梁陳時代,但唐初玄奘三藏翻譯倶舍論,才算眞正把聲聞有門發揚光大。隋朝智者大師時,有門教典的部分翻譯,如「八犍度論」等,智者大師都看過,所以,約毗曇有門說明藏教階位。參考資料雖不及唐朝完備,然藏教有門的修行階位,已足夠清楚應用。後人解釋,再加玄奘三藏譯本,更爲理想,四教儀裡,有些根據唐譯倶舍論,例如上次講的二十五有偈頌,八十八使「苦下具一切」的總頌,也出自唐譯本,後人解釋皆以唐譯爲參考。
另外,也有約空門說明的,即「成實論」,鳩摩羅什三藏翻譯。成實論明聲聞修行階位,賢位、聖位合爲二十七位,太繁了,智者大師沒採用,因爲沒其他參考資料,只有一部成實論,學之困難。所以,這裡全約有門說,但須知另有成實論的空門修法。
還有「雙亦門」,即亦空亦有門,據說有部「毗勒論」屬雙亦門,也是聲聞修法,然無譯本。也有「雙非門」是根據「車匿論」,這部論也沒翻譯,內容如何說非空非有,就不得而知了。現在只知有此四門。若以四教論,藏教從有門入。通教由空門下手,因通教約理說,屬無生四諦,無生就是理。別教亦有亦空門入。圓教則從非空非有門下手。實際上,每一教皆有四門,四四一十六,這裡先簡單說明,後面教義便容易明白。在此,要有個觀念,藏教聲聞位完全約有門,即倶舍論所說,發揮其階位修法。
爲何約有門說明聲聞階位呢?有三義:一、凡聖位足—因毗曇倶舍說的外凡、內凡、四聖階位,分得很清楚、周足,沒有缺略。二、佛法根本—有門所說理論、修法,是佛法根本,即使修大乘佛法也得從這裡開始,以此爲基礎。又有門對世間、出世間諸法,分得很清楚,尤其以中國佛教言,研究佛法須先學倶舍有門,根基才穩固。三、依古德研究,認爲有門之法「符順教旨」,符合順從佛的聖教旨趣,佛教導弟子,在三藏教典中,尤其律藏,經藏四阿含,論藏之六足論、發智論等,與有門道理完全相應,一脈相承相通,故全約有門立場言。
有門凡位有七賢位,聖位本來也有七聖位,例如毗曇中說七聖位,初果有信行、法行、信解、見得,就包含二果、三果。「身證」是四果向。時解脫、不時解脫是四果阿羅漢。本有七聖位,現只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四階位說,較易明了,若約七聖位言,就很難懂了,所以,下文凡位全約七賢位,聖位是四聖位,非七聖位。
何謂凡位?「凡」常也,很平常、平凡。或作泛也,凡夫,泛泛之夫,六道凡夫皆泛泛之輩,沒什麼特殊,謂「凡」。我們初學佛法稱凡位,從外凡到內凡。何謂「外凡」?心遊理外,不能體會自心本性之理,向外馳求,即六即頌之理即「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」。
待三資糧修成,了解眞理,便是相似即,心遊理內,四諦理得相似之解,心悠遊於無生之理中,謂「內凡」。因未至聖位,賢位猶在凡,所以,初果向以前,皆名凡位。悟理是內凡,尙未悟理是外凡。外凡有三位:五停心、別相念、總相念。現依科別釋,先釋外凡,外凡第一位是五停心觀。五停心是哪五種呢?
一、多貪衆生不淨觀,二、多瞋衆生慈悲觀,三、多散衆生數息觀,四、愚癡衆生因緣觀,五、多障衆生念佛觀。
正文只列名目,沒解釋,欲求解須閱「四教儀集註」,或「四教儀集註輔宏記」,我們僅依名目稍作說明。「五」數目字,五種對治煩惱的方法。「停」止息、停止,止住妄心,停止貪、瞋、癡、散亂、障礙。「心」平常說有草木心、肉團心、積聚精要心、慮知心。一、草木指植物,植物也有心,如樹心、草心等,我們現在不談。二、肉團心,一般講的胸腔內的那顆心,肉團心只是物質,我們精神附託處,本身沒知覺,否則,人死,肉團心沒壞,怎會不知不覺呢!三、積聚精要心,譬如心要、中心,現在中心很多,到處都有,但不知中在哪裡?佛法的積聚精要心,指諸法心要,如「般若心經」是般若心要,「始終心要」是天台教義心要。上三種不是現在所論的。五停心的心指「慮知心」,何謂慮知心?即第六意識妄想心,有知覺、分別,會緣慮環境。第六意識依第七,第七依第八,根本在第八阿賴耶識,但起貪瞋癡作用的完全在第六意識,我們爲求證聲聞聖果,須止息煩惱,止息煩惱得靠這五種方法,謂五停心。本有「觀」字,要用心修觀,否則,不能對治煩惱。
一、「多貪眾生不淨觀」。第一,先講多貪眾生要修不淨觀。然眾生所貪,總不出五欲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塵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五欲、五塵中,貪重者先對治。通途講對治貪心,主要約色,約眾生異性相吸的生死根本言,須修不淨觀。前面四念處也談到不淨觀,但那完全對己身言。現對外境、他境說,須修九想觀。
我的國語是在大路邊學的,不標準,偶爾夾雜些客家國語,如「徒誦木叉篇」唸邊;潙山「警」策唸敬,客家話警、敬同音。我自己覺得講得還算不錯哩!許多當大官的客家人,大多講的是客家國語,我是客家人也難免,因此,比較重要的名相,須印給各位參考。自從眼睛開刀裝人工水晶後,就不太聽話,一橫看成兩劃,寫字很困難,非不得已才寫;若寫黑板,字小,恐大家看不清楚,幸有影印機,九想觀、八背捨等,只好依佛學辭典影印剪貼,偶有錯字,也用剪貼改正,貼歪或字間隔較遠,是個人眼睛關係,所以,眼睛不好,作文字工作很困難。
閒話少說,言歸正傳,「多貪眾生不淨觀」即九想觀,對他人言,若貪戀異性,按此九種步驟修觀,觀其死後情況,很可怕哦!但別怕,眞正發心修行,都在塚間坐,修無常觀、不淨觀,容易成就,現在沒了。我講時,不會全依原文註解說。九想觀:一、膨脹想—人死不久,屍體膨脹。二、青瘀想—內臟腐壞,皮膚黑紫瘀青。三、壞想─皮裂肉綻。四、血塗漫想─膿血漫流。五、膿爛想—膿血腐肉,稠糊流出。六、蟲瞰想─生蛆長蟲,瞰食身體。七、散想─身已爛散,筋骨剝離,蟲瞰乃至其他鳥獸搶食。八、骨想─血肉等既被食瞰,唯剩白骨。九、燒想—火燒之後,白骨成灰。美色安在?!
關於貪,依四教儀古註,分外貪、內外貪、徧一切處貪三種,九想觀屬「外貪」對外境生貪。眾生對外境生貪的原因不出四種:顯色生貪著心:看到「顯」明顏「色」就起貪著心,例如一朵美麗的玫瑰花,顏色嬌艷,令人不禁駐足欣賞。或見異性,裝扮時髦,深受吸引而起心動念等。形色生貪心:如高矮胖痩之外表形相。聽說有人身材高大,收徒弟須較其矮小,比他高則不收,有一次還介紹給我,眞是笑話!這人比我整整高了一個頭。如果形相符合,便生貪心。妙觸貪:因接觸生貪心。這情況與上二種不一定有關係,當然,有可能因顯色、形色美而接觸,但此與前不同,如古代香妃,據說因身體有特殊香味,引起皇帝興趣。供奉貪:因善侍奉照顧起貪念心。
四種中,生任何一種貪愛,即修九想觀對治,若因顯色青、紅、赤、白生貪,則以青瘀想對治;形色貪修膿爛想;妙觸貪修蟲瞰想;供奉貪修死想,死就不會供奉了。
九想觀的不淨觀,與前面修四念處的五種觀身不淨有何不同呢?有以下三點差別:正助不同,「彼正此助」,彼,指觀身不淨。此,指多貪眾生不淨觀。四念處的觀身不淨是正修,不論什麼人,是否起貪念都可修,修在平時,常觀己身。多貪眾生不淨觀是助修,有貪念才修,是一種對治,平常不修無妨。佛經有些名相說詞同,含義不同,不淨觀即一例。自他境別,修觀是觀自或觀他,所觀境界不同。「彼自此他」,彼四念處的不淨觀,無論何時,皆觀己身不淨。有人來此借宿,接過卧具,問:「你的枕頭乾淨嗎?我的頭是乾淨的。」笑話!我的枕頭乾淨多了,實際上,他的頭並不乾淨,否則,剖開看看,裡面是些什麼?眾生執淨,自以爲乾淨,哪裡乾淨?三天不洗澡,臭氣衝天,人人避之。九想觀的不淨觀是觀對方,對他人起貪欲心才修觀。假實觀異,「彼實此假」。凡夫執身實有,四念處從自身不淨下工夫謂「彼實」。這裡是假想,觀所貪戀的對方死掉。眞發生這種情況,恐承受不了;將最喜歡的人觀死,也許觀不來,可能愈觀愈漂亮,豈不更糟!若非能修不淨觀根性者,實在不容易!尤其現代樣樣用科學方法處理,厠所用抽水馬桶,連糞穢之不淨也不易觀察,所以,要修假觀,觀對方死亡腐爛,很難想像,此乃通途修法,視個人根性,非人人可爲。今人唯一辦法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或修其他大乘佛法以對治。
現在站在藏教聲聞立場,必須把道理說清楚,靈不靈屬眾生根性,根性不同,不能怪佛法不靈。佛世,目犍連尊者收兩位徒弟,教在家洗衣者修數息觀,打鐵者修不淨觀,結果修不好,起煩惱想回家。尊者覺得這是二甘露門,爲何不靈?請教釋迦世尊。世尊問目犍連怎麼教?兩人在家時從事什麼工作?尊者據實回答。世尊說:方法錯了,相互對調便可。洗衣者天天面對不淨衣物,修不淨觀容易成就。打鐵者須拉風箱,不拉火不熾盛,修數息觀易成。遵佛指示,不久,皆證阿羅漢果。
我們也每天拉風箱啊!鼻子不是風箱嗎?吸呼、吸呼,爬樓梯時更大聲。我父親以打石爲業,每次回家,鐵器須火燒、槌打,我則拉風箱,因此,我看過且做過。目犍連尊者教的方法沒錯,只是不對機。有人說:我修了幾十年,沒得利益,不知問題何在?是佛法不靈嗎?不是的,問題在自己,我們不懂自己習性,究竟該修哪一種,只好自己摸索,想辦法對治,每一種都試試,適合的才擇取。四念處之不淨觀,觀己身實有。五停心的不淨觀,觀對方,是一種假想,假想若成,即能對治。
又,有總義不同,四念處不淨觀,統觀一期生死,自己這一生從生至死的果報,即前面種子不淨等五種不淨,直至死亡。此專作死想觀,觀死後之不淨,以對治煩惱。觀身不淨與多貪眾生不淨觀的三種不同,和總義不同,分清楚後,便知其用意,主在對治外貪。
「內外貪」貪自身也貪外境,比前外貪更嚴重。阿含經載:有個女人好妝扮,除吃飯、睡覺外,幾乎所有時間都耗在化妝台,整天摸自己的臉,異常自戀;死後,變條小蟲,猶愛戀不捨,從耳出、鼻入,口出、眼入,在臉上七孔進進出出,壞爛了還在摸,多可憐呀!佛以此警策弟子莫貪愛己身。女性化妝,源自對身相的貪愛,現在男性也注重保養化妝,男居士得小心,莫被迷住,末法時代,什麼都有個迷,而且向外迷,你看看「迷你裝」,迷你,不是迷我,「我」沒關係,是迷「你」哦,多可怕!你們可别上當!
對治內外貪,須修八背捨。舊譯八背捨,新譯八解脫,其實,開始修名「背捨」,成就名「解脫」,新、舊譯合之,意義圓足。查佛學辭典查八解脫,八背捨未另列名,故表寫作「新曰八解脫」。這八個名相不易懂,末法眾生別說修行,連名相都摸不清楚,如何修?簡單說,皆屬禪定境界,修四禪八定,到第八滅受想定,即九次第定成就,便可超出三界。
一、內有色想觀外色—內心嚴重貪愛色相,內、外色皆貪,因此,觀自己、觀他人,色相皆不淨。觀成,至初禪。
二、內無色想觀外色—貪己之心已輕,以至於無,然非完全沒有,但對外境貪愛猶重。此觀修成,至二禪。
三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─已超前面兩種境界,已對治內外貪,至四禪。
以上「內有色想觀外色」修成,達初禪。「內無色想觀外色」至二禪。「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」觀成,達四禪境界。何以不觀第三禪呢?因第三禪天太快樂,心鈍,不易修觀,所以,八解脫中不觀三禪。有些辭典寫三禪也包含四禪,可能不太正確。
四、空無邊處解脫—四空天的第一空無邊處天。
五、識無邊處解脫—識無邊處天。
六、無所有處解脫─無所有處天。
七、非想非非想處解脫—即非非想天,非非想定。把天改作定,即其修法。以上四、五、六、七就是四空定。
八、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—滅受想定就是滅盡定,受、想心所皆不起作用,定功成就,證阿羅漢果,超脫三界。
以上是九次第定由淺至深的修法,從世間到出世間,可以斷煩惱出三界,欲研究可參考智者大師著的「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」,簡稱「次第禪門」。
九想觀也在觀禪範圍,出世間禪有觀、練、熏、修四階段,這都屬觀禪,九想觀是觀禪初門,詳見「次第禪門」第九卷。八解脫、八勝處、十一切處等,在第十卷,這是另一種專門學問,只能列名相,不能細講。細講須將次第禪門這段文說清楚。但也背不了那麼多,實際上也不會用,懂就很難了,何況修。
「徧一切處貪」則無所不貪,貪心最嚴重,須修八勝處。八勝處與八解脫有許多相同地方,辭典裡八勝處文字很多,按原文剪印,自己看便可,這裡簡單介紹其內容,先看八勝處:
八勝處(名數)發勝知勝見以捨貪愛之八種禪定也。是爲起勝知勝見之依處,故名勝處。一、内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,内心有色想,故云内有色想,又以觀道未增長,若觀多色,則恐難攝持,故觀少色,謂爲觀外色少。但觀内身之不淨,或觀少許之外色清淨也。二、内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,内心有色想之義如上,但以行人之觀道漸熟,多觀外色亦無妨,諦觀一死屍而至於十百千萬之死屍,若觀一胖脹時悉觀一切之胖脹,觀廣大之外色清淨謂爲觀外色多。三、内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,觀道漸爲勝妙,雖觀外色,而内心不存色想,故曰内無色想,觀外色少之義,如第一勝處,又觀淨不淨亦如初。四、内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,内心不留色想,故曰内無色想,觀外色多之義,如第二勝處,觀淨不淨如前。以上四者,淨不淨雜觀也。(倶舍説唯淨觀)五、青勝處,觀外之青色,轉變自在,使少爲多,使多爲少,於所見之青相,不起法愛也。六、黃勝處,觀黃色而不起法執,如青勝處。七、赤勝處,觀赤色如青勝處。八、白勝處,觀白色如青勝處。
八解脫的第一,分二:一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少,二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多。八解脫第二也分二,即八勝處之三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,四、內無色想觀外色多。「少」只觀一境,如只觀一具死屍或一個人。「多」觀得多,如觀百千萬個人,皆作死觀,觀境成熟,任何地方作觀都能成就,謂多。這是約少、多,約八解脫的前兩種分成四種。
「五、青勝處,六、黃勝處,七、赤勝處,八、白勝處」,修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觀法,觀青色從少至多,十方世界都是青色,黃、赤、白亦如是,觀想修成,任何世界顏色皆可轉變自在,可對治內心貪著色相的毛病。何以名勝處?論典喻如人騎馬打仗時,能破前陣,又能調馭馬,謂之勝處。意思是這些觀修成,能對治徧一切處貪。但這些修法,別說下工夫,要研究便不容易,中國佛教差不多被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替代了,無論什麼病,阿伽陀藥萬病總治,念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,可是,要知如何對治,否則,煩惱現前,佛號歸佛號,煩惱歸煩惱,還是不得受用。
以上是聲聞人的通途修法,按部就班,八背捨、八勝處都是對治貪心的,對治煩惱,須研究專書,起碼看智者大師「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」,依書所說,確實用功,才能明白對治之理,單靠解釋名相是不夠的,四教儀每一名相,皆牽一髮而動全身,因此,須另外研閱專書,不可能在這些名相上一一解釋清楚。若覺自己看不懂,沒辦法學習,好好念佛菩薩名號也可對治,這是題外話。
以藏教立場,一定須按正文所說道理修行,「多貪眾生不淨觀」只是約所貪境言,財色名食睡中,主要對治色,因色是生死根本,欲出三界,從此下手。普通如貪財、玩股票、簽大家樂、六合彩等,學佛人絕不可玩這些。貪財問題,古書多有記載,常說不贅。人不可能沒貪,「三代之下,唯恐不好名」,名,不能當飯吃,眞正要修行的人,名可以放下。飮食、睡眠則須節制,少欲知足,我們不是印度耆那教自餓外道,佛法一天起碼吃一餐,日中一食。經載:有位阿羅漢見一比丘貪吃,有好東西吃到硬撐還不罷口;阿羅漢爲戒其貪食,每天弄一鉢他喜歡吃的,續吃數天,比丘問:「師父!這麼好吃的東西是什麼做的?」「哦!你別問,我也莫說,以免影響你的胃口。」「沒關係,我照著方法做,做得更美味,告訴我吧!」比丘苦苦哀求。阿羅漢說:「我腿上長個癰,每天擠些膿爲主材,那是好吃的主因。」比丘一聽,五臟差點吐出來,最美味的東西竟然是膿,胃口倒盡。
從前,韓國元曉法師赴中國參學,有一晚宿墓旁,半夜口渴,聞後邊數尺高地有水滴聲,用手盛喝,甜美無比;天明,尋水來源,啊!是死屍流下的膿水,大吐特吐,這一吐開悟了!「不乾不淨,吃了沒病」,高僧大德吃了沒病,現代人可就生病了,因爲沒有襌。若屬飮食之貪,如阿羅漢對治比丘方法,一次即可,當然,肚子餓仍須吃。睡眠得自我調節,止觀中講得很清楚。「多貪眾生不淨觀」是修行的下手工夫。不知基本,修行只想見佛、得神通或佛出現、佛跟我說話等,那是著魔,很危險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