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

天台四教儀講錄17會性法師講述


天台四教儀講錄 17
              會性法師講述     性文法師謹記
※錯別字修正版
  未五、人道
五、人道。四洲不同。謂東弗婆提(壽二百五十歲),南閻浮提(壽一百歲),西瞿耶尼(壽五百歲)。北鬱單越(壽一千歲,命無中夭,聖人不出其中,即八難之一)
第五,講世間人道眾生。按古印度說法,世界以須彌山爲中心,山周圍有四大部洲。「謂東弗婆提」,梵語東弗婆提,即東勝身洲或東勝神洲。但「弗婆提」,此云勝身。東邊有大洲名勝身,小註云,壽約二百五十歲。「南閻浮提(壽一百歲)」,梵語閻浮提,此云勝金或贍部,南贍部洲。據說須彌山南方,有大樹名閻浮提,很特殊,樹葉露水滴觸石頭、砂子,都會變成金,而且是最殊勝的金,故名南勝金洲。佛世時,平均壽命約百歲,皆以減劫論。「西瞿耶尼(壽五百歲)」,梵語瞿耶尼,此云牛貨,以牛爲貨,在須彌山西邊。人壽約五百歲。「北鬱單越(壽一千歲,命無中夭,聖人不出其中,即八難之一)」,須彌山北方,有「鬱單越」,此云勝處或倶盧,平常多稱北倶盧洲。「勝處」勝過其他三洲也。小註云:「命無中夭」,意思是人壽一千歲,無橫死夭折者,不似此洲,有橫夭者。這是其特點之一。
另一種和三洲不同的地方,「聖人不出其中」,聖人,指佛法出世間聖者。北倶盧洲不出聖人。據聞:北洲大地平坦,無高山峻嶺,河川平淺,水流不急,人涉水而過,不須橋樑,但須寬衣。彼洲之人無人我相,不執著這東西是我的,因此,過河時脫下衣物,至彼岸有衣便穿,不相計較。韋馱菩薩發心到北洲弘傳佛法,做四洲感應;不料第一步就出問題,因不明北洲風俗習慣,過河寬衣,竟把衣服頂在頭上,以便上岸穿著。當地人看了覺得奇怪至極,不聽他說法,結果,沒辦法感應北洲,只三洲感應。聽起來有點類似神話,我差不多四十幾年前聽一位老和尙講的,是否屬實,不得而知,我看徧藏經並未發現,也許不注意溜過了。根據這則故事,北洲沒佛法,世間聖人或許有,但無出世聖人,既無佛法,韋馱菩薩不須護持,故只三洲感應。
「即八難之一」,寺廟早課有「三途八難倶離苦」,三途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含在八難中。八難第四、盲聾瘖啞,盲胞不能看經,聽障者不能聞法,瘖啞者不會說話,當然就不會說法,學佛有很多不方便,屬八難之一。
五、世智辯聰。很聰明,頭腦好,書讀多,可是,聰明人未必能學佛。從前,獅頭山有位劉老先生,若健在約有一百五十歲,住勸化堂,勸化堂乃三教廟,他學儒,四書五經滾瓜爛熟,在勸化堂教儒書,對佛法絲毫不懂,不肯接受。有一天,偶見人家讀金剛經,他隨手翻翻,大多是須菩提,是啊非啊的文句,自己看得莫名其妙,卻批評:佛經是什麼東西!金剛經講空,不過像兩桶水,倒來倒去,倒到右桶左桶空,倒到左桶右桶空,整部經盡是須菩提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是非即名、即名是非。當時我六、七歲,祖父在勸化堂工作,常跟著去吃糖果,便聽到劉老先生的謬論。他長住寺廟,佛法一竅不通,又好批評,這類人屬世智辯聰。
華嚴經說:世界某處大海,有部分是淡水,但水深無法靠岸。有艘船至此,逢颱風,船上淡水飮盡,打求救信號,請別船送水;附近的船都知彼周圍皆淡水,竟求助於人,結果,渴死了。喻處佛法中,不懂受用,自困而亡。你們不要以爲學佛容易,學佛很難啊!沒善根不會接受的,發心學佛者,皆與佛法有緣,否則,要他聞法,難如登天。盲聾瘖啞,尙有學佛機會,譬如盲胞可用點字,但世智辯聰者,雖見聞無礙,卻自絕於佛法之外。
六、長壽天。即無想天,外道修無想定所生,不聞佛法。七、北倶盧洲。
八、佛前佛後。生在佛出世前、入滅後,這中間無佛出現,也是八難之一。以第八難言,我們都是,因釋迦佛已入滅兩千多年,現在是第九減劫,減至人壽十歲,再往上增,每百年增一歲,增到八萬四千歲,再減至八萬歲,彌勒菩薩才降生成佛,時間很長,距離遙遠。不過,佛前佛後,縱未見應身佛,只要肯發心聞法,讀經修學,也可突破,得佛法利益,若不發心,縱與佛同生一世,也是枉然。
釋迦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,二十幾年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差不多占說法時間的一半。但舍衛國人並未完全接受教化,據說三分之一的人不聞不見;三分之一聞而不見;僅三分之一見佛聞法。其中有名的城東老母,住迦毘羅國(淨飯王國首都)東門,與佛同年同月同日生,佛經常路過其家,從未見面;縱知太子修行成佛,四處說法度人,她也不信,有人勸彼:我們國家出了一尊佛,您爲何不去聞法呢?回答說:他四月八日生,我也是,他是佛,我也是佛。因此,不肯接受。
佛晚年回故鄉,地方人士,釋迦族人,都要求佛度城東老母,佛說:「無緣不能度,她和我無緣,度不了的。」弟子們說:「佛有無量神通,試試看嘛!」佛隨順眾意,城東老母遠望佛來,馬上緊閉門窗,佛卻站在她面前;老母一氣向後轉,後也一尊佛,如是東西南北,仰上覆下,統統有佛,她統統不看,最後用雙手遮住眼睛,十根手指十尊佛,乾脆閉上雙眼,不看就不看,佛笑笑走了出來。佛有三不能,無緣不能度是其中之一,所以,佛前佛後不算是嚴重的難,只要有善根,雖生末法,遇佛法能生信心,便獲佛法實益。因此,第八難較有融通機會。小註提及北倶盧洲是八難之一,順便略略介紹八難。
今人因科學發達,早知地球是圓的,找不到須彌山,遑論四大部洲,如果我們住的地方是南贍部洲,那其他三洲呢?既同在人世間,何以我們見不到?是否有此事實?令人生疑。有人認爲喜馬拉雅山是假想的須彌山,那不得了了,因爲中國在東方,我們這邊是不是東勝身洲呀?不像。往西是西牛貨洲?北是蘇俄,蘇俄是北倶盧洲嗎?都不像,與經文不能配合。還有個大問題,須彌山周圍有七重金山,七重香水海,金山、香水海相間,最外圍是第八大鹽水海;鹽水海東西南北才是四大部洲;四大洲外,有大鐵圍山圍著。這個世界觀是平的,看「法界安立圖」便知。法界安立圖的一篇序文還反駁地球是圓的說法,因那時科學剛起步,不易取信。現在太空人已登陸月球,地球確實是圓的,沒錯!
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者,難道不知地球是圓的嗎?若知,何以還說四大部洲?應知佛說法有些是隨順世間法,隨他意語。當時科學不發達,印度民間流傳有須彌山、四大部洲,知有小世界,乃至三千大千世界,這是古印度人的哲學,等於中國人說的盤古開天;但中國人說得太簡單了,印度人聰明,組織精細,能想出這種世界觀,很不容易。世尊在世時,這種觀念已深植民間,若不隨順,必起紛爭,影響佛法弘傳。佛出現世間目的欲令眾生斷煩惱了生死,地球形狀是圓或方,與了生死無關,不妨隨順,實說倒成反效果。
如果佛示現在今天,也隨順說地球是圓的,因時代不同了。佛知不知道地球是圓的?知道。大家看華嚴經世主妙嚴品、世界成就品、華藏世界品中,說世界形狀,圓、方、長等都有,且第一個就說圓,看經要會看,佛沒明言,但含在內,其實,佛老早就講了。佛經裡並非全屬佛新說,佛只是將當時不太正確的世間法改正,許多東西,如輪迴思想是古印度婆羅門教就有了,佛加以修正、分類,令更清楚而已。懂此,關於須彌山、四大部洲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,不必想成喜馬拉雅山,否則,無法配合。
苦樂相間。在因之時,行五常、五戒。五常者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五戒者,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飮酒。行中品十善,感此道身。
人間苦樂交雜,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七情不免。何以出生爲人?下說修因,倘不具此因種,不能生在人道。
「在因之時,行五常、五戒。」往昔修因時,守世間法之五常,佛法之五戒。儒家五常與五戒可以配合。何謂五常?
「五常者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」具仁慈心、有義氣、守禮節、具智慧、守信用,五種常理。五戒是佛法裡的戒法,學佛受三皈後,就得受持五戒,五戒爲做人之因,古德云:「五戒不專,人天路絕」,若五戒中,一戒也不持,做人生天就沒希望了。何謂五戒?
「五戒者: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飮酒。」這是五戒。以人之生活範圍,無法做到完全不殺生,但盡量做到不故殺、不濫殺。不但不可做強盜土匪,也不可當小偷或順手牽羊。除夫婦之外不邪淫。不打妄語,說不實在的話傷害眾生;倘有利眾生,有時可以方便。飮酒亂性故不飮酒。五戒,至少持一條、兩條,也是做人之因,但不夠圓滿;受持五戒不犯,人身最爲圓滿。
五戒配合五常,不殺生是仁,不偷盜是義,不邪淫是禮,不妄語是信,不飮酒是智,因飮酒增長愚癡,沒有智慧。這顯示做人之因,不學佛須具備五常,學佛則持五戒。
人之修因總義是「行中品十善,感此道身」,十善約心約境等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中品十善生人道只是個大概,莫呆板固執。做人主要還是持五戒守五常,五戒就含十善前七種;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是五戒前三種。不妄語含口之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語、不綺語四種。不飮酒有智慧,但不能配合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貪、瞋、癡對內心言,凡夫要做到全無貪、瞋、癡甚難,盡量修學,將三毒減至最低。生人道之因也千差萬別,種類很多,總之,要有中品十善功德方生,實際上,並不簡單。
  未六、天道
天道不是我們所能見,講四教儀,這類文字只作簡單消文。
六、天道。二十八天不同(欲界六天,色界十八天,無色界四天)
按過去說法,認爲往頭頂上看,有三界二十八天,二十八天不同。小註云:欲界有六層天,色界四襌有十八天,無色界四天。合共二十八天。「天」具光明、自然、殊勝,福報很大。先說欲界六天:
初欲界六天者,一、四天王天(居須彌山腹)。
第一層四天王天,四大天王所住,小註說: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山處。
二、忉利天(居須彌山頂,此有三十三天。已上二天,單修上品十善,得生其中)
二、忉利天,在須彌山山頂。梵語忉利天,此云三十三天,是平的,約橫論,東西南北四方,每方各八天,加上中間善法堂天,共三十三,如一國三十三省般,中間是帝釋天王所居。世人不明此理,認爲三十三天約豎論,是錯的。四天王天、忉利天,須以猛利心修上品十善方生。
三、夜摩天四、兜率天。
梵語夜摩,此云時分,時分天。「兜率天」新譯覩史多、都史多,此云知足,知足天。因此天內院有一生補處菩薩居之,故天人較有知足心,名知足天。
五、化樂天。
其娛樂皆變化而來,隨心念變化享受。
、他化自在天(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)
欲界最高天,名他化自在,受用自在,不必自己變化,由他人變化,而享用現成。小註云:「已上四天空居,修上品十善,兼坐未到定,得生其中」,以上從夜摩到他化自在天,安住須彌山頂的虛空中,每一層只有雲彩,沒有大地,故名空居天。修上品十善,兼修禪定,未到初禪,依定功淺深,分居夜摩、兜率、化樂、他化自在四天。因禪定工夫未臻初禪境界,名未到地定。
此六天何以名欲界?因尙有飮食、睡眠、男女之欲故,與世人大致相同,但只有快樂,沒有苦惱,待福盡五衰相現,苦便現前。壽長,所享之樂超勝人道。
次色界十八天,分爲四禪。
其次,欲界之上是色界,約豎論有十八天,分四禪。
初禪三天梵眾、梵輔、大梵)
初禪三天:梵眾、梵輔、大梵。
二禪三天(少光、無量光、光音
即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三天。
三禪三天(少淨、無量淨、徧淨)。
四禪九天無雲、福生、廣果,已上三天,凡夫住處。修上品十善,坐禪者得生其中;無想天,外道所居;無煩、無熱、善見、善現、色究竟,已上五天,第三果居處。上之九天,離欲麤散,未出色籠,故名色界;坐得禪定,故得禪名)
四禪九天,下三天是修四禪成就之凡夫所生。第四無想天,外道修無想定所生。再往上五天是三果聖人所住,名五淨居天。
小註云:「無雲、福生、廣果,已上三天,凡夫住處」,修上品十善,同時修第四禪天四禪八定工夫成就的凡夫,才能生無雲、福生、廣果三天。「無想天」,修無想定「外道所居」。五「無煩」、六「無熱」、七「善見」、八「善現」、九「色究竟」五天,證三果阿那含聖人所居,因欲界思惑斷盡,居此修行,續斷色、無色界思惑,直至證阿羅漢果。淨居天爲聖人清淨所居,非如凡夫住處不夠清淨。「上之九天,離欲麤散,未出色籠,故名色界;坐得禪定,故得禪名」,四禪九天,已遠離欲界欲樂,也遠離欲界粗法、散亂。粗對細妙言,覺欲界粗弊、散亂,故修禪定,對治欲界欲、粗、散三種煩惱,得色界禪定,遠離散亂,境界微妙,已經離欲,但未超色法,仍有色身,故名色界。因坐禪成就四禪八定,生十八天,名四禪天。
三無色界四天(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、非非想,已上四天,只有四陰,而無色蘊,故得名也)。
五淨居天、色究竟天再往上有四空天,四空天乃修禪定進而修空定,觀空成就,生無色界天。但只能空色身,不能空諸法,我執猶存,然禪定境界很高。四空天是: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以上四天,只有定果色,無業果色,故曰無色蘊。其實,並非完全沒有,只是沒明顯色身,修禪定成就後的微細色影還是有的,但色界天以下,無特殊因緣,不易見到。依世間五蘊法言,既無業果色,當然沒色蘊,但有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蕴。
欲詳知三界二十八天名目、立名所以、天人身高、穿衣、享樂情形,壽命多長,可依法界安立圖、法苑珠林、二課合解三書研究,不必細說,因細說費時,且我不想生天(你們我不知道),既然如此,有關天之名目,略知便可,不知無妨。尤其禪定方面,若不研究禪法,無法了解,要講,須搬出智者大師「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」,一年也講不完,故從略。
至此,苦諦下前二科:辰一、開總出別,分巳一、標名義,巳二、引頌釋。辰二、攬別爲總,分兩科:巳一、總示,二、別顯。。「別顯」又分午一、明六道,二、示生死。明六道意義至此說竟。
  午二、示生死
上已將六道名目說明白了,現釋六道皆有輪迴生死。
上來所釋,從地獄至非非想天,雖然苦樂不同,未免生而復死,死已還生,故名生死。
總結上文及示六道生死。上從地獄講起,直至天道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,有苦有樂,地獄最苦,餓鬼次之,畜生又次之。人苦樂相參,阿修羅也是,天則完全享樂。彼等雖苦樂不同,除出世間聖人阿羅漢、大菩薩示現外,只要是凡夫,在三界六道中,總有輪迴,免不了「生而復死」,現在是生,果報盡便死;死了後報緣熟又生,「死已還生」,故古人云:「生是死之始,死是生之始」,人初生,即步步趨向死亡,死又趨生,眾生如是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沒有停止。若不畏輪迴,那沒話說,也不必求出世間法,因爲你喜歡,不願捨離,縱知又有何用?若欲超出世間,就得下工夫了。
六道中,人道苦樂交參,卻最殊勝,唐朝裴休宰相,在圭峰宗密禪師的「圓覺經大疏」序文中說:「嗚呼!生靈之所以往來者,六道也。」眾生來來往往的範圍,不出六道。在六道中,「鬼神沈幽愁之苦,鳥獸懷獝狘之悲」,將地獄、餓鬼、阿修羅合稱爲鬼神,鬼神沈於幽愁苦惱中,不能修行。鳥獸等畜生道,常懷被捕捉,弱肉強食的恐怖心理。阿修羅瞋心重,嫉妬好勝,天人正享樂,故「修羅方瞋,諸天正樂」,不可能修行。古書中偶爾也記載鬼道眾生能念經或持佛名的,不過,那是普通鬼,且萬萬中難求一,極其少數。
佛經載: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有個弟子,是摩竭陀國王舍城神醫,如中國扁鵲、華佗之流,名耆婆,死後生忉利天。一日,目犍連有事找他,只見天人們乘車,急著到歡喜園尋樂,對尊者視而不見。耆婆生前最恭敬師父,此刻,見師站在路旁,竟然只舉一掌,像打太極拳般過去;目犍連用神通擋下車子,車子既不能動,只好下車頂禮師父,目犍連責備其態度何以如此?大家猜耆婆怎麼答覆?他說:「師父,我舉一掌算最好囉,您看其他天人理您嗎?」目犍連想:對啊!其他天人確實看也不看,耆婆未忘師父,還望一眼舉一掌,表示敬意。爲何如此?忙著享樂,其他忘光了。
裴休宰相云:「可以整心慮,趣菩提,唯人道爲能耳」,可以整飭心慮修心,趣向無上菩提,唯人道方能。「人而不爲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」,既生人道,不發心修行,親到寶山空回手,誰也無奈你何,待臨命終時,手忙腳亂,禪宗喻如臘月三十日至,債主全上門討債,則後悔不及,趁今身心健康,親聆佛法,要忙裡偷閒,用功修行。寺廟晚課念普賢菩薩警眾偈云: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」,天天都念,但大多無此觀念;今天過去了,生命又減一天,好像少水之魚,池水快乾了,有何快樂?「大眾,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」,應精勤修行,如火燒頭燃眉,有生命之危,「但念無常,愼勿放逸」,當念無常迅速,很快便來,莫放蕩縱逸,要愛惜光陰,努力道業啊!雖日日唱念,卻心不在焉,世俗有句話說:「小和尙念經,有口無心」,現在連老和尙也差不多,那不糟透了嗎!小和尙是小孩不懂,念經莫名其妙,有口無心,還可原諒,若老和尙也如此,不就完了嗎?我們天天念的目的在哪?警策!這道理必定要懂,才能不懈怠放逸。
明末四大師之一的蓮池大師,在「竹窗隨筆」裡,提及古德有修者,每到傍晚太陽下山,就流淚說:「今天又這麼過去了,不知明日工夫如何?」這就是所謂「是日已過」,心裡眞正想到。蓮池大師說:「我早上起床,想:昨天沒工夫,不知今天如何?」古代高僧大德祖師們都有這種道念,可是我們呢?想起來眞慚愧,偶爾生起一、二次又忘了,所以,道心提不起來,這是很大的問題。宋朝有位宰相問禪師:「古人修行很多大開大悟大成就的,現在修行人不少,爲何成就者少?」禪師答:「古人念念在道上,念念在生死,何得不開悟!今人念念在名利,怎得開悟?」一天到晚在名利堆中,想的是名利,並非眞正在佛法中下工夫,另存副作用,如何了生死?我們明此理,應時時警勉,鞭策自己,向道業邁進。辰二、攬別爲總竟。
  辰三、結歸苦諦
此是藏教,實有苦諦。
總結上文,皆歸苦諦。「此」指上藏教所說苦諦實有。苦諦何以實有?因藏教根性者,見世間法實有,認爲一切法有生有滅,我執未全破,法執猶存,故云「實有苦諦」,這工夫成就,頂多破我執。實有苦諦即生滅四諦中的生滅苦諦。至此,說苦諦竟。
   卯二、集諦分三
苦諦是先說三界六道輪迴的苦果。集諦是苦因,爲何有六道流轉之苦?因爲有集,故聲聞人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。上已知苦,現須斷集,煩惱斷除,方能出苦。「集諦」分三科:辰一、總標名體,二、別釋見思,三、結歸集諦。
    辰一、總標名體分二
總而標出集諦名目與體相。又分巳一、牒名示體,二、名異體同。
     巳一、牒名示體
牒,重牒。前之四諦裡已列出集諦名目,今欲解釋,故重牒提出,牒名目的在顯示集諦之體。
二集諦者,即見思惑。
「二集諦者」是牒名。「即見思惑」是示體,開示見思惑爲集諦體相。
集,招感義,因集諦煩惱業因,招感無量苦果。惑即煩惱,有貪瞋癡煩惱就會造業,現只約惑體言,因起惑而造業,由造業受苦報;正受苦時又起惑造業,惑、業、苦三道輪轉不息,凡夫無量劫來便如此,找不到開始,也不必尋其源頭,所以,佛法謂之無始。惑、業、苦,爲何這裡只說惑,沒說業呢?因前面講苦諦時,已說善惡業了,在此,只要說明令眾生造業,輪迴生死的根本即可。
集諦就是「見思惑」,見思是簡稱,詳則見惑、思惑。「見惑」見理便能斷的煩惱,從解立名。見乃因成假、相續假、相待假三種假而成立,毫無實體,故可斷之,若有實體便斷不了。實際上,見並不是惑,如身見、邊見等,並非指見是煩惱,而是指煩惱體。見惑到初果見道位,見理之時便斷,故名見惑。「思惑」須進一步努力修行方斷,又名修惑,法華玄義云:「入修道位,重慮緣眞」,見道後,已觀眞諦理,已發無漏智,須再重複緣慮諸法實性、眞諦之理,方能斷除。思惑約修行言,由思惟、緣慮、修觀斷此煩惱。
見思惑若約五塵境界論,見惑起於法塵,能障眞理,名理障。思惑從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起,能牽引眾生流轉三界六道,屬事相上的障礙,名事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