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論講記中論講記01
智諭法師講述
觀因緣品第一
【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
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】
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不來不出,稱為「八不中道」。
第一品,觀因緣品第一。「觀」,吉藏大師提出來的。因為中論都是觀,這個觀緣於「見」。中論破見不破法,因為法不可得。諸法實相,實相無相,無相云何可破?所以他主張這個「觀」,觀什麼品,觀什麼品。他作了一部註疏,叫中觀論。
我們上次講過,中論和般若很有關係,因為吉藏大師在二諦義卷上說過,中論以二諦為宗,若明二諦,即便明了中論。二諦──真諦、俗諦,也稱為第一義諦、世俗諦,這出於實相一諦。
實相無相,諸法無相就是真諦,般若說諸法空。例如講臺空,講臺是木頭做的,如果沒有木頭因緣,沒有講臺。既然有木頭的因緣才有講臺,講臺是空的,僅僅是個假名,般若講「性空」。空是因緣空,法以因緣而有,既然法以因緣而有,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,故空。
這品就講因緣空,法是因緣空。因緣空即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;有也是因緣有,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。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我們上次講過,謂之真空;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,謂之妙有。妙有真空是般若,知真空謂之慧,知妙有謂之智,般若就是妙智慧。
中論還講到,一切法是果,果法以緣生。後面講「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」緣和果是對待的,有果才稱為緣,有緣才有果。果待緣而有果,緣待果而有緣,這樣又構成第二種空──對待空,這一品都有講到。
觀因緣品,知道因緣性空,後面才講出對待空。先看頌文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,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」這首頌出過兩次,為什麼出兩次呢?第一次是讚佛,「不生不滅」是佛所說,不是論主所說,論主是龍樹。第二次又說這八句,那是解釋,大家要分清。
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」這是說中道義。中道義有很多名:畢竟空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無所有、不可得,都是中道義。例如金剛般若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,都是中道義。所以後人稱這八個「不」,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出,為八不中道。
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出,那是約實相無相而說。實相無相就是性空,一切法性空,性空無自性,能夠隨緣,隨緣而有就是實相無不相,還是二諦。如同虛空無形無相,就是那個實相無相;虛空橫遍豎窮,就是實相無不相。所以一切法不出二諦,佛以二諦演說法。
這八個「不」當中,以「不生不滅」為主,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出,都是解釋不生不滅的。不生不滅為主,在這二法當中,又以「不生」為主。因為有生才有滅,沒有生自然沒有滅,「滅」是根據「生」來的。
八不中道,主要說無生法。若按圓教說,初住就證一分無生,得一分中道。生是常,滅是斷,所以第二句講「不常亦不斷」。異是變異,所以又講「不一亦不異」。「不來亦不出」,實在說不來不出,就是不來也不去。怎麼說是「出」?一切有為法,「生」為「來」,「滅」,「出」去了,所以它是不出。
「能說是因緣」,這品是因緣品。生是因緣生,因緣生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無生,生即無生;無生,是因緣無生,因緣無自性,所以無生就是生。無生就是生,生就是無生,還是二諦。
下面分別說,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。「戲論」是不實之論,比如說,「有法」不實,因為它是因緣生的;「無法」也不實,因為它是因緣滅的。山不實,山是花草、樹木、沙石形成;海不實,海是水、窪地所形成;地球不實,地球是山河大地形成;原子不實,原子是電子因緣構成,如果原子是實在的,沒有電子應有原子,沒有電子就沒有原子,所以原子不實。
世間人執著這些法都有,實在的。誤執不實為實,稱為戲論──不實之論。不實之論是名相。世人不知名相是假的,造出很多言說來,都是戲論──不實之論。
例如國家,國家是人民、土地、主權構成,國家沒有;國家若有,沒有人民、土地、主權,應還有國家。家庭不實,家庭是父母、兄弟、姐妹構成,如果真有家庭,沒有父母、兄弟、姐妹,應還有家庭。所以一切言說皆是戲論,不實之論。
知道一切法因緣生,無自性,性空。性空就是因緣生,因緣生就是有,所以空就是有。空就是有,有就是空。空是真諦,有是世俗諦。空就是有,真諦就是世俗諦;有就是空,世俗諦就是真諦。知道這個因緣,能滅一切戲論。
大家都認為「人」有,人是細胞因緣構成。如果人有的話,沒有細胞還有人。佛法上說,色受想行識五陰成人,可是按照真諦講,五陰皆空,怎麼能成人?
五陰成人,五陰當中有人沒有?如果色有人,受想行識有人,那既然有人了,不必等五陰,怎麼能說「五陰」成人?所以五陰當中沒有人。好比土中沒有金,水中沒有金,我用水合起土來,變成金,不可能!水和土合起來是泥巴。所以眾生生活在戲論當中。
人既不可得,五陰皆空也不可得。果空,緣空,那有男人可得,女人可得呢?男人女人不可得,那有美醜可得?所以男人女人發生情感,皆是戲論。
甚而言之,生死皆是戲論。沒有人,沒有五陰,誰生誰死?無生無死,那有六道呢?永嘉大師說過,皆是迷悟之分別,迷時分明有六道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所以「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」。
「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」「我稽首禮佛」,「稽」這個字讀「ㄑㄧˇ」,當稽查講時,念「ㄐㄧ」。稽首就是頭磕地,停留一會叫稽首。「諸說中第一」,是說一切說中,最上第一。佛是無上尊,所以這首偈先讚佛,這是佛所說,不是我龍樹所說。
【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
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】
下面又重複一遍,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,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,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。」那是論主想解釋這中論,他所解釋的。這八個不,是八不中道。中道義,天台說得最究竟,有人說離兩邊契入中道,不如天台所說「離邊不住中為中道」。
生、滅、常、斷、一、異、來、出,這個法都是因緣所成。詳細講,生是因緣生,滅是因緣滅;常是因緣常,斷是因緣斷;一是因緣一,異是因緣異;「來出」,也是一樣。因緣所生法,我說就是空。因緣所生法是世俗諦,我說即是空是第一義諦。
既然這八個不,都是因緣所成,都是空的,若執有生有滅,有常有斷,有一有異,有來有出,那是戲論。如果我們講明白一點,實在沒有生沒有滅。你認為有生有滅,是你的見。如果有生有滅,一定依於人,或是依於法。人法皆空,五陰無人,五陰無法,五陰皆空。
中論就圍繞這個問題發揮,中論實在是說無生法。會一分無生,得一分中論。換句話說,會一分無生,得一分中道。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無生,這是別教。圓教從初住講,別教從初地說,破盡十一品無明,再破一品無明,成佛。圓教是破四十一品無明。
我們說過,這八個「不」,重點在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重點在不生。有生必有滅,沒有生自然沒有滅。所以下面緊接著講:
【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】
一切法,這是說果法,因緣為因,諸法為果。既然「八不」歸於無生,佛說無生法。佛得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就是安住於無生法。別教從初地得無生法忍,圓教從初住得無生法忍。
他先假設,假設諸法有生,生有四種:自生、他生、自他共生和無因生。自生、他生、共生,為「有因」而生;後面講到「不無因」,那是無因生了。有因都不生,無因怎麼生呢?所以歸結起來說,是故知無生。
假設諸法就是那個果法,不自生。要是自生的話,應該媽媽生媽媽,不生兒子。世間法說自我等於自我,沒有增加,不生。「生」是怎麼呢?自我不等於自我,有增加才叫生,自我原等於自我,那有生?
外人想,諸法從因緣而生,因緣是「他」,能生果法。外人不知,他對他言還是自。既然自不生,他怎麼生呢?自不生,他不生,共也不生。假使他生,應該牛生馬,馬生羊,羊生人,沒那情形,所以「他」也不生。
世間人戲論說:男不生,女不生,男女結婚就生小孩了。他沒想,此說不合於理,沒有道理。男不生,女不生,加起來還是不生。你沒錢,我沒錢,兩個人加起來,還是窮光蛋一個。不可能你沒錢,我沒錢,我們兩個加起來,變成有錢,不可能的。
再講深刻一點,諸法性空,男性空,女性空,怎麼加起來呢?認為有共和合加起來,那還是戲論,不實之論。
自生、他生、共生,有因有緣都不生,無因怎麼生?「是故知無生」,所以知道一切法無生。一切法是什麼?一切法是果法。
【如諸法自性 不在於緣中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復無】
上面講過無生,法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、不無因生,歸結起來無生。今天講因為無生的原因──法無自性。如果有生,一定有自性。既然法無生,空的,所以沒有自性。因為「生」必然有性,所以五祖說過:「無性也無生。」
因為法無自性,一切法畢竟空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,這是般若。所以般若經說:若不見一切法,則見般若波羅蜜。
這段文是外人在問。「外人」是理外凡夫,不懂諦理的,稱為外人。諸法無自性,因為諸法從因緣生。既然諸法從因緣生,諸法自性應該在因緣之中。
所以論主回答說:第一、諸法要是有自性在因緣中,那是他性,不是法自性。比如說,牛性不可在馬性當中,馬性不可在羊性當中;如果馬性在羊身上,那是羊性,不是馬性。第二、因緣也無自性。因緣若有,就是法,所以因緣也無自性。若有,是果法,不合道理!
這段話要了解對待空。有人說因緣無自性,因為因緣也是因緣所生。錯了!如果因緣也是因緣所生,甲因緣是乙因緣所生,乙因緣是丙因緣所生,丙因緣也是因緣所生,這樣便落入無盡過。因為無自性就是因緣,因緣就是無自性。對待果法才成因緣,如果不對果法,不可能成因緣。
因緣如此,果法也如此。對待因緣才有果法,不對待因緣沒有果法,這法是對待空的。因為對待果法方有因緣,因緣空;對待因緣方有果法,果法也空。果空、緣空,一切畢竟空。
如果不空,不合道理。因為我們知道,對待因緣方有果法,對待果法方有因緣,它的立足點在「對待」。
這種情形之下,不可能先有果法,不可能先有因緣,也不可能兩者同時俱有。假設先有果法,不待因緣,怎麼有果法?假設先有因緣,不待果法,怎麼有因緣?假設因緣果法通通都有,既然都有了,不必對待,沒有對待,怎麼有二者?這種空是對待空。
一切法畢竟空,就是般若波羅蜜。般若波羅蜜有五個名字:金剛三昧、佛性、首楞嚴三昧、獅子吼三昧,還有一個名字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所以我們看這段文,要了解對待空。不可能追下去,因緣也是因緣生,再有因緣也是因緣生,那無盡了,落入無盡過。
「以無自性故,他性亦復無。」無自性就沒有果法,一切法畢竟空。如果有他性,他性對「他」來說也是自性,那是矛盾,那成了有果法。所以無自性也無他性,自性看他性為他性,他性看他性還是自性。要是有自性,還是有果法,有果法不成對待。不成對待,不入中論,所以中論畢竟空。
畢竟空怎麼修呢?大家修般若也好,修畢竟空也好,修金剛三昧也好,修獅子吼三昧也好,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。
【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】
因緣有四種:因緣第一,次第緣第二,緣緣第三,增上緣第四。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我們先解釋四緣:
一、因緣:因有「生」義。有生就有滅,談因緣有生有滅,有生就有住,生住滅是有為法三相。生是未來到現在稱為生;住是現在;滅是從現在到過去,皆是有為法。法有兩種:有為與無為。「有為」,世間人稱它為現象界,「無為」,世間人稱為本體界。這不對的,本體若有,應該還是有為,所以不對。
唯識宗說因緣有兩種:一是種子,一是現行。如果按照中論講,種子、現行是世間有為法,在二諦裏邊,世俗諦所收,非第一義諦。因為有種子,就有定法,有現行也有定法。若有定法,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第二個次第緣,也稱等無間緣。唯識宗說心王、心所次第而生,無間而生。它說心王就是識,心所就是受想行,受想行識就是心王、心所。「前念」滅了「後念」生,前念滅了,為後念作次第,後念才生,所以稱為次第緣。
如果按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講,有心王是定法,有心所也是定法。定法不是對待空,所以不合道理。
再一個,前念滅後念生,前念已經滅了,後念生不生和前念沒有關係。滅法不能再生,如果滅法能夠再生,火滅了能夠再著,人死了能夠再活,不合道理。
我們可以看出來,次第緣取相。「相」就是有為法,有為法我們稱為世俗諦。世俗諦是「有」,第一義諦是「沒有」。唯識是從世俗諦入,了解這一點,沒有不對。因為世俗諦無自性就是第一義諦,第一義諦隨緣就是世俗諦。
第三個緣緣,又叫所緣緣。簡單說,就是心所法和心王相應,就構成緣緣。再白話一點講,識和受想行相應就叫所緣緣。唯識宗根據世俗諦,我們已經說過了,它是從世俗諦入。如果根據世俗諦說,所緣緣有兩種:第一種叫親所緣緣,第二種叫疏所緣緣。親所緣緣就是見分,疏所緣緣就是相分。見分,分析起來就是六根,是能;疏所緣緣,是六塵,是所。唯識宗也說過:見分、相分,都是虛妄。「能所」沒有,能對待所才稱為能,所對待能才稱為所。
這麼講起來,它對待而有,像我們剛才所講的,先有能不對,不待所怎麼有能呢?先有所也不對,不對能怎麼有所呢?能所同時俱有也不對,能所同時俱有了,不成對待。不成對待,怎麼叫能所呢?
唯識宗我們看它的意思,它從世俗諦說。華嚴、天台批評它,是從第一義諦說。
唯識宗說,見分相分都是自證分所變現。談到這裏,我們要談到唯識的四分: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及見分相分。證自證分對待自證分而有,自證分對待證自證分而有。一般認為四分是唯識最深的地方。證自證分是無性空,自證分就是隨緣有,它和證自證分不相分離,相輔相成。這兩分是現量界,不同見分相分,見分相分是非量界。
怎麼自證分和證自證分不相分離呢?我們已經知道,自證分是隨緣,證自證分無性,無性方能隨緣,隨緣必定無性。無性隨緣,名之為自證分,隨緣無性名之為證自證分。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對待而立,也是空的,合乎二諦。
所以六根、六塵是世俗諦,不是第一義諦。第一義諦中沒有,心經說過: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……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」以不可得故,乃說第一義諦。所以四分研究起來,出於般若。
天台宗說這法: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又說:分別即無分別,無分別即分別。自證分就是不二而二,無分別即分別;證自證分就是二而不二,分別即無分別。五祖說「無性也無生」,當然也是約第一義諦說。
我們說無生,不是絕對無生。如果絕對無生,那生從那兒來?明明看到世間有生有滅啊!所以我們一開始講的時候,就說過吉藏大師說,中論以二諦為宗,明瞭二諦,就明瞭中論。
在佛法當中,稱世俗諦叫三科。我們時常聽人講陰界入,是世俗諦,是講事的;二諦、三諦、四諦、一諦、無諦,那些都是談理的。所以四分當中,證自證分、自證分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這麼說起來,我們就知道了,就是天台宗所說的。
第四個叫增上緣:這個法有勝勢用,它能使別的法增上叫增上緣。或者能促使別的法進行,也叫增上緣。增上緣不是定法,如果是定法,那不成對待,不合中論。
所以因緣、次第緣、緣緣、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五緣。這四緣生一切法,若定有一切法生,應該有第五個啊!生出來的法嘛!但它沒有第五緣。
那麼我們就知道,四緣生諸法,沒有生。如果有四緣,四緣就是果法,有性也有生,那不對!所以他說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,那是說一切法無生。四緣是能生義,講果法是所生義。四緣生諸法,那是外人說的。論主說不對!如果四緣生諸法,那麼:
【果為從緣生 為從非緣生 是緣為有果 是緣為無果】
果若從緣生,緣中一定有果;從非緣生,那非緣中也一定有果。然而我們知道,果和四緣皆不可得,所以論主駁他。以下他是用對待空:
【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】
這是說,果法從緣生、從非緣生都不對,一切法無生啊!「因是法生果,是法名為緣。」因這個法生出果來,這個法稱為緣。「若是果未生,何不名非緣?」果沒有生啊!那麼這緣就是非緣了。因為一切法無生,生是幻有,菩薩通達,修如幻三昧。生果才稱為緣,果假如沒生,怎麼稱為緣呢?所以果法空,四緣也空。所以有人稱三論宗為性空宗,不完全。三論宗它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那才完全。
他這個說法,都從對待空建立,因緣空也從對待空建立。實在說,因緣空廣泛,對待空狹隘。因為法若不空,有自性,不能接受因緣,就沒有因緣生了。如果法以因緣而生,因緣有,一定沒有自性。世俗諦,比如說,對待丈夫才叫妻子。不相信,你看到女眾,她沒有結婚,你稱她為「太太」,她會罵你!
如果說法從四緣生,如果說有果法生,那一定先有因緣,先有四緣,而後有果法。可是不對果法怎麼稱為緣生?不合道理。所以我們說過,先有四緣,不對果法不成立;先有果法,不對四緣也不成立。兩者都有,不成對待,也不成立。
【果先於緣中 有無俱不可 先無為誰緣 先有何用緣】
果法在緣裏邊,有也不可,無也不可。如果說果法在緣中有,那是說明先有果後有緣,不可能的。如果於緣中沒有果法,也不可能。我們這話怎麼講呢?有也不對,無也不對。無性隨緣有,不是定有,而是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;隨緣無性空,不是定空,而是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就對了!如果執著先後,都不成。所以圓覺經講,有先、有後、有生、有滅,都是虛妄的。
如果果法於緣中先沒有,那四緣,給誰作緣?所以他說「先無為誰緣?」如果先有,已經有了果法,何必用緣?你說四緣生諸法,果法已經有了,何必等四緣生?
中論這部論,文義甚深,文簡義廣,令人費解。「文簡」就是文字簡單、簡略,「義廣」就是它的意義包含深廣,使人不易了解。所以我們不得不再把前面講的要點提示一遍,使大家有個概念,能夠回想起來。
前面講四緣:因緣、次第緣、緣緣、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第五緣就是所生之法,因為四緣假設是有的話,就是果法。如果它有法可生,就有過了。
第一個,有無盡過。如果有生法,那是第五個法,是第五緣;那麼再有生法,不能說四緣生諸法了,應該五緣生諸法了。再生,就六緣生諸法了,那麼就無量無邊無盡了。這是第一種過,落入無盡。
第二種過,佛說無生法,如果四緣有生,就違背佛說。所以他說「因緣次第緣,緣緣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」更無第五緣是說沒有法可生。這是我們把以前講的要點,大略提一提。
【若果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】
假設「果」離四句。四句:有生、無生、亦有生亦無生、非有生非無生。法離四句,一切法畢竟空,所以離四句。這一開頭就標出來,緣和果對待而立,對緣而有果,對果而有緣,不可能不成對待。假如對待立的話,就是畢竟空。
對緣而有果,那麼全部的果都是緣;對果而有緣,全部的緣都是果。如果改個方式也一樣,對緣而有果,全部的緣都是果;對果而有緣,全部的果都是緣。因為什麼?因為法是對待的,既然是對待的,都是空的,這叫大乘對待空。對待緣才有果,那麼果空啊!對待果才有緣,那緣沒有自性,也是空的,所以對待空。
比如對待緣才有果,沒有對待緣就沒有果。有緣就有果,無緣就無果,那個果是不是空的?好比說對待甲而有乙,沒有甲就沒有乙,那個乙完全是甲。反過來對待說也是一樣,對待果而有緣,有果就有緣,沒有果就沒有緣。
所以說「若果非有生」,果沒有生,也不是無生,也不是有生無生,也不是非有生非無生。果既然這樣了,畢竟空,那麼就沒有緣了,所以他說「何得言有緣?」比如講對待甲才有乙,不對待甲就沒有乙,既然沒有乙,亦就沒有甲,所以才說「何得言有緣?」
以下破四緣。四緣當中,中論僅破次第緣、緣緣,沒破因緣、增上緣。因為因緣不可破,「因」是有生義,有生義就有滅義,生滅義是有為法,我們說生滅義是俗諦。所謂有真諦、俗諦,也稱為第一義諦、世俗諦。諦,有「諦實」之義,實實在在的,就是說有為法是實在的,無為法也是實在的,所以稱為諦。
佛在大法鼓經說,法有二種,有為與無為。中論也說,佛以二諦說法,一以世俗諦,一以第一義諦。第一義諦就是無為,世俗諦就是有為。有為稱為法相,無為稱為法性。法相不能獨立,因法性而立;法性不可以見,因法相而見。誰看見法性了?法性看不見,因法相才能看見。法相沒有法性,不能成立,因法性成立。我們稱法性是體,法相是用。體外無用,用外無體。換句話說,體就是用,用就是體。
好比一個人能夠活動,誰能看見人活動的根源?看不見。因為什麼而看見?因為人的四肢、頭、前胸、後背,而看見人活動。那個「動性」不可見,因四肢而見;四肢不成立,因為動性而成立。如果不動的話,不叫活人了,變成了死屍。
歸結起來,有為法就是無為,無為法就是有為。我說有為的時候,就是說無為,因無為而立;我說無為的時候,就是有為,因有為而見。所以說破了有為,就破了無為,破了用就破了體,所以說有為不可破。因緣法既然是有為,所以亦不可破,所以不破因緣。
再講增上緣。增上緣沒有啊!它依什麼呢?依於次第緣和緣緣。好比說種稻穀,上肥料,稻穀長得好,是依於稻穀,「上肥料」是增上緣。所以說,破了次第緣,破了緣緣,那個增上緣,不必破就不存在了。所以他上面沒講因緣,也沒講增上緣,僅僅說次第緣和緣緣,所以四緣當中僅破二緣。下面先破次第緣:
【果若未生時 則不應有滅 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】
次第緣也叫等無間緣,沒有間隔。你說它是一,它亦是二;你說它是二,它亦是一。好比說,五十公尺 一盞路燈,走到這盞燈下面的時候,這盞燈光亮了,到了第二盞燈,第二盞燈光就亮了,第一盞燈燈光就暗了,可是從第一盞燈到第二盞燈的燈光,沒有間隔,所以說叫「等無間」。可是第一盞燈把亮度交給第二盞燈,第二盞燈交給第三盞燈,有次第,所以叫「次第緣」。
次第緣建立在人的意念,都是前念滅,次第後念生。前念滅,給後面那一念作次第緣,把後面第二念「導」出來,這個叫次第緣,有次第。
這四緣都是有為法,假立的。再舉個例子,邁左腿,它把後面的右腿領導出來了;再邁右腿,又把左腿給領導出來了,左右、左右、左右……前進了,這是次第緣。論文說,前念滅後念生叫次第。再舉個例子說,當第一重浪降低的時候,第二重浪就高了,所以「長江後浪推前浪」,這是次第。
可是我講一句話:前浪為落,後浪為高,根本沒有浪,那是你的錯覺。浪是不是都是水起的?水的性是濕,所謂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風,地的性是堅,堅硬,水的性是濕,火的性是煖,風的性是動。既然第一重浪、第二重浪、千萬重浪都是水,濕性沒有起也沒有落。
所以大家應該明白,為什麼我說浪無起無落──無生,這才合乎佛所說的無生法。一切法都無生,法性不動,所以無生;法相如幻,不實在的,還是無生。
知道無生,就知道一切法皆是空的;知道一切法空,就知道一切法所現的相都是假的,假就是空義;知道一切法假,就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無所有,所以這顯無生。
論文說:「果若未生時,則不應有滅。」有生才有滅,無生怎麼有滅?所以果未生就無滅。
生滅不能作次第。生不是滅,滅不是生,所以生不能為滅作次第,滅不能為生作次第。這個時候,生──無生,滅──無滅。無生叫法相空,無滅叫法性空,法性、法相都空了叫畢竟空。
「滅法何能緣?故無次第緣。」滅的法不能給有法所緣,好比火「滅」了,不能給火「著」作因緣。如果火滅了,還能著,那還沒滅,真的滅了,不能作次第緣。人活著,早上可以起來上市場買菜,人死了、滅了,不能去買菜了。有次第就有一切動作,按佛法講,有次第就有一切法相,沒有次第就沒有法相,所以說「滅法何能緣?故無次第緣。」
因果對待,待因而有果,待果而有因。那麼說,因就是果,果就是因。怎麼知道?全部的因成果,不可能有一部分不成果。因都成了果,因就是果;全部的果從全部的因來,不可能有的果不從因來,這麼說起來,果就是因。因就是果,因空;果就是因,果空,這叫畢竟空。
畢竟空就是無生法,在無生法當中,沒有生也沒有滅,生滅不能相續,滅法不能再緣。好比人死了不能再活,火滅了不能更燒,是一個道理。這第一個破次第緣。
【如諸佛所說 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】
這是破緣緣,緣緣又稱所緣緣。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緣緣。若知道所緣緣,就知道緣緣了。所緣緣講明白一點是「心所法」。心所法有六種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些都是緣緣。
不過六塵又有兩種分別,兩方面說。色聲香味觸法對六根叫外六塵。眼耳鼻舌身緣於五塵──兩個眼睛、兩個耳朵、一個鼻子、一張嘴巴、一個身體叫浮塵根,這個也是塵。因為浮塵根皆有生滅,所以說是六塵,唯識宗稱為「見分」。
心所法與心王相應,名所緣緣。唯識論他說:所緣緣體有兩種,一、親所緣緣,即見分;二、疏所緣緣,即相分。兩種所緣緣皆自證分所變。如果說能緣體就是自己的識,與自己不相分離,就是親所緣緣,見分所攝。內託識心──內所慮託,有內慮託於識心,是親所緣緣,這是說見分。與能緣體相離,為實質有東西,能起內所慮託的,能使識心起的,是相分,是疏所緣緣。明白一點說,所緣緣就是六塵。
這和佛性不同,佛性無生無滅。生而無生,滅而無滅;無生而生,無滅而滅。見分、相分、所緣緣不是這樣子,有生有滅。
舉個例子,比如佛性──諸法無性為佛性,就是那個無性。無性約心講起來,眾生邊講叫佛性,如果從法邊講叫法性。佛性因為無性的關係,隨緣起一切用。從眼根出就叫「見」,從耳根出就叫「聽」,從鼻子出就叫「聞」,從嘴巴出就叫「說」,從身根出就叫「觸」,從意(第六意識)出就叫「想」。
這個想,有生有滅。想東的時候不能想西,如果想西,想東的那個想就滅了。佛性不是,也能想東,也能想西,能想一切。想東的時候,還能再想西。想西的時候,那想東的想,滅而無滅,無滅而滅;想西的想,生而無生,無生而生,這是佛性。
所以,所緣緣就是六塵,六浮塵根就是親所緣緣──見分,外面六塵就是疏所緣緣──相分。四緣,中論看不到解釋,你要看唯識論,要用你的智慧,要不然你不懂。
「如諸佛所說,真實微妙法。」什麼是真實微妙法?諸佛以二諦說法,真實微妙。二諦──世俗諦、第一義諦,世俗諦也稱為俗諦,第一義諦也稱為真諦。真諦就是那個無性,俗諦就是依他起性,所以依他起的俗諦,有而非有,生而無生;非有而有,無生而生;滅而無滅,無滅而滅。
佛說法有兩種語言,一種是真實語言,就是說真諦,一種是世間語言,就是說俗諦。佛說「有法」,無性隨緣則有;佛說「無法」,隨緣無性則無。所以佛說,我不與世間諍,世間與我諍,就是說我不和世間人起諍論,世間人和我起諍論。世間說「有」,我也說「有」,我說的無性隨緣有,世間所說的定性有;世間說「空」,我也說「空」,我說的空,隨緣無性空,世間所說的斷滅空。所以佛不和世間人諍論。
或者有人問:「有經文可以為證嗎?」有,心經。色即空,那個空隨緣無性空;空即色,是無性隨緣有。佛這麼說,真實微妙,世間人不知。怎麼地微妙?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;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稱為微妙,真實微妙法。
我們了解二諦了,再講實相。「實相」真實,我們認識一切法,都認識虛妄相,沒見實相。比如說,看講臺,都說有講臺。講臺,木頭因緣所成,如果講臺真有的話,沒有木頭,還有講臺。所以我們見的都是虛妄相。知實相者,知講臺無相。實相無相,隨緣現講臺相,就是實相無不相。
如果你偏於實相無相叫偏空,偏於有相叫著有。佛法不偏空也不著有,稱為微妙。實相無相就是真諦,實相無不相就是俗諦,分別二諦就是分別實相,其實二諦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二諦。
這個法,很多方面。比如我們換另一個題目講,大家都知道,一切法唯心所造,心在何處?心若有定處,不能造一切法。定在東,不能造西;定在南,不能造北。它能造一切法,無有定處,那是實相無相,就是真諦;無有定處,能造一切法,是俗諦,實相無不相,是俗諦。佛說的法是這個法。
「於此無緣法」,緣是六塵。比如所緣緣,換句話改個樣子講講,心所緣的那個塵叫所緣緣。心所緣的塵皆是幻有,虛妄的。無性隨緣有叫依他起,隨緣無性無叫圓成實。你如果著,執著實在有、實在空,叫遍計執。這個緣緣,就是遍計執,所以破。破緣緣,破其見,不破法。法無性隨緣,隨緣無性,不可破。
佛所說的法,真實微妙,沒有所緣緣。六塵生滅,那是幻有假相,你顛倒執著,就執著有緣緣。所以他歸結說「云何有緣緣」?怎麼會有緣緣這個法?這就是說一切法畢竟空。一切法畢竟空,就是無性,真諦攝;空也空,就是假,俗諦攝。聲聞緣覺不知,所以涅槃經說,聲聞不見佛性,不知道無性為佛性,而得聲聞道,聲聞道得聲聞菩提;緣覺人不見佛性,得辟支佛道,就是緣覺菩提,都不見佛性。菩薩大乘見佛性不了了、不徹底、不究竟,所以在十住地,在菩薩因位。唯有佛,見佛性了了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無有定法,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大家了解以後,就知道實在沒有法,也沒有緣。不相信你看後面,他講出「以果無有故,緣非緣亦無。」如果不詳細研究,困在這個論文當中了,出不來。如果先不搞清楚什麼是緣緣,研究愈久,還是一塌糊塗。下面一頌:
【諸法無自性 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】
一切法沒有自性,因為什麼沒有自性?一切法因緣生,都是唯心所現,唯心所造,沒有一切法。本論也講過,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
比如講堂,看似有,實在是空的。因為它沒有自性,它是鋼筋、水泥造成。如果講堂有的話,沒有鋼筋水泥,還有講堂。這都是人的「見」所現,虛妄的。你說有講堂,那你落入緣緣,依於你自己的見分。比如:海裏的浪,千萬重,你們說它有沒有?(大眾默然)哈!對了,默然而住。你說有,它隨緣無性空;你說沒有,它無性隨緣又有。所以你總墮負邊。因為沒有自性嘛!
諸法無自性,金剛經也講過:若有定法,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凡夫定執有,二乘定執空,都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以他不見佛性。
再舉個例子:地球,地球是空的,你如果說地球有,落入遍計執,遍計執就落入緣緣了,緣緣就是遍計執。地球是山河大地構成,如果地球真有,應該沒有山河大地還有地球。地球無不無?不無。因為地球無性就是隨緣以山河大地而現。所以色即空,空即色,所以一切法無自性,故無有有相。怎麼有相呢?幻有假有。
「說有是事故」,是事就是「此事」,翻成白話講,就是「這個東西」。說有這個東西,「是事有不然」,這個東西就不是。經上佛說過,說某法即非某法,是名某法。比如我們說講臺即非講臺,因為講臺是空的嘛!假名叫做講臺。這個法說起來廣了,說五陰即非五陰,假名五陰。說十二入、十八界即非十二入、十八界,假名十二入、十八界。
我再說深一點,看你們迷惑不迷惑。說四諦即非四諦,假名四諦;說十二因緣即非十二因緣,假名十二因緣;說六度即非六度,假名六度。你相信嗎?我再說深一點,說佛的四無所畏,即非四無所畏,假名四無所畏;說佛的十力,即非十力,假名十力;說佛的十八不共法,即非十八不共法,假名十八不共法。你信得過嗎?
要入此法,第一步先深信,第二步求解,第三步修行,第四步證究竟。這是什麼原因?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,都是空的。法不迷人人自迷,怪眾生不懂,不怪法性有別。
比如我們以十二因緣作例子,無明緣行,無明以行為所緣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這是十二因緣。
十二因緣不落塵相,會入依他起了,著於名相就是遍計執。老死沒有,緣於生才有老死;生沒有,緣於「有」才有生,如果有生,那應該沒有「有」也有生;「有」沒有,緣於取,取著就有業了;取也沒有,緣於愛;愛沒有,緣於受;受沒有,緣於觸;觸沒有,緣於六入;六入沒有,緣於名色;名色沒有,緣於識;識沒有,緣於行;行沒有,緣於無明。
無明有沒有?這是到迷惑的地步了!一切緣無明,所以一切沒有。無明也沒有,無明本身就是虛妄,才叫無明。無明不虛妄的話,應該叫真如。
所以十二因緣都沒有,沒有才能接受十二種因緣,如果有,成定性了,不能接受外來的東西了。沒有就是真諦,接受十二因緣就是俗諦。大家想想,這和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,是不是一樣?這叫換湯不換藥!
【略廣因緣中 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云何從緣出】
因緣,有略有廣。「略」是總相,「廣」是分別相。這很難懂,我們慢慢地舉例子來說。比如三十個人是一個排,它的總相就是三十個人總數,裏邊沒有排。如果有排的話,沒有三十個人,還有排,所以它裏頭沒有排。分別一個人一個人當中,也沒有排。
我們多舉幾個例子,比如這個講臺,它的總相──木頭、釘子、人工、油漆,在這個總相裏頭,沒有講臺。分別各相裏頭也沒有講臺,木頭不是講臺,釘子不是講臺,油漆也不是講臺。
我們繼續舉個例子,再比如這個講堂,它的總相──鋼筋、水泥、木材、玻璃、人工,這個總相裏頭,沒有講堂。如果另有講堂,除去鋼筋、水泥、人工、玻璃、木材,應該還有講堂。
再舉個例子,比如山,山是土、石、花草、樹木、眾生,這是總相。這裏頭沒有山,假使有山的話,沒有沙土,沒有石頭,沒有花草樹木,應該還有山。
舉了好幾個例子,大家能聽懂了嗎?所以說「略廣因緣中,求法不可得。」這個「法」是一切法,一切法包括有為無為法,有漏無漏法,世間出世間法等等。沒有這一切法。什麼原因呢?略廣因緣中,求法不可得。沒有一切法,我們說一切法空。比如講臺,總相裏頭沒有講臺,別相裏頭也沒有講臺,那麼講臺空。所以我們知道了,一切法空。
再詳細論,五陰空,十二入空,十八界空,六根空,六塵空,六識空,這是世間法,世間法皆空。苦集滅道空,十二因緣空,六度空。再往深的講,佛的四無所畏空,佛的十力空,佛的十八不共法空,因為略廣因緣中,求法不可得。
一切法空就沒有生,所以法空就是無生。所以佛說無生法,究竟處證無生法忍。
根據空的道理,我們就知道,五陰無生,十二入無生,十八界無生,六根無生,六塵無生,六識無生,一切世間法無生。
苦集滅道無生,十二因緣無生,六度無生,這是出世間法。往上深說,佛的四無所畏無生,佛的十力無生,佛的十八不共法無生。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,有漏法無漏法,有為法無為法,皆無生。
法既然空、無生,所以說無所有。五陰無所有,十二入無所有,十八界無所有,六根無所有,六塵無所有,六識無所有,一切世間法無所有。苦集滅道無所有,十二因緣無所有,六度無所有,佛的四無所畏無所有,佛的十力無所有,佛的十八不共法無所有,一切法無所有。
既然都無所有,都空。我們就知道,一切法都是假名不可得,五陰假名不可得,十二入假名不可得,十八界假名不可得,六根假名不可得,六塵假名不可得,六識假名不可得,苦集滅道假名不可得,十二因緣假名不可得,六度假名不可得,佛的四無所畏假名不可得,佛的十力假名不可得,佛的十八不共法假名不可得,一切世出世間法,一切法皆假名不可得。所以般若經說:眾生分別一切法,唯是分別假名。心經也說一切法不可得。
那麼一切法空,一切法不可得,我們不是明明看見一切法嗎?那是唯心造的。
比如講堂,實在沒有講堂,看見講堂是你唯心造的,實在沒有。講堂是你唯心造的,講堂是鋼筋、水泥、沙石造成,要是鋼筋、水泥、沙石就是講堂,你跑到建材行去,為什麼不買講堂?跑到沙石場為什麼不買講堂?沒有,是你唯心造的。你明明看見有山,那是唯心造的,其實那是沙、土、石頭、草木,唯心假造的山。好比鈔票是一張紙,你造出一百元、一千元來。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,唯心所造。
五陰唯心造──五陰皆空,十二入唯心造,十八界唯心造,六根唯心造,六塵唯心造,六識唯心造,苦集滅道唯心造,十二因緣唯心造,六度唯心造,佛的四無所畏唯心造,佛的十力唯心造,佛的十八不共法唯心造。
甚而言之,你拜佛,唯心造。經上不是說,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法界性是無性。你看見有佛,唯心造的。所以楞伽經講,無佛無眾生。
我舉了很多例子,大家能不能聽懂?一切法空,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唯是假名,一切法唯心所造,如此知者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。
大家天天講三寶,三寶是什麼呢?諸佛、般若、菩薩僧是三寶。諸佛是佛寶,般若就是法寶,所以作課的時候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──讚歎法寶。菩薩僧──僧寶,什麼是菩薩僧?自度度人。
「略廣因緣中,求法不可得。」這是說般若。般若就是中論,也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也稱實相,也稱二諦。在因地,菩薩所遵循,在果位,唯佛所得。這兩句話就是上面說過的「因緣次第緣,緣緣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」就是說那個意思。沒有法,緣呢?引後文,後文說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引那句話。
「因緣中若無,云何從緣出?」因緣裏頭要是沒有法的話,它怎麼會從緣出呢?我們一般人都講一切法生,一切法有。「你的小孩多大了?」「剛生下來!」要是按佛法講起來,不究竟。因為略廣因緣中,沒有一切法。沒有一切法,要是從一切法生出來(從緣生出來),不合道理。
再舉個例子說,雞蛋有生小雞的成分,它能生出來。鴨蛋有生小鴨的成分,它能生出來,如果沒有,不能生出來。如果沒有也能生,那鴨蛋也能生小雞,鴨蛋沒有生小雞的成分嘛!那麼說石頭也能生小雞,鋼筋也能生小雞。
或者有人問:緣中「沒有」生不出來,我承認,可是緣中「有」能生出來?但是事實上「有」亦生不出來。比如你口袋沒有鈔票,生不出鈔票來,口袋裏頭有鈔票,也生不出來,什麼原因呢?那個鈔票已經有了,不是口袋生的。歸結起來還是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空,一切法無所有。
或者有人疑問:雞蛋有生小雞的成分,可以生出小雞來,你剛才說過的,那你就是承認,雞蛋裏有生小雞的成分了。後面中論說過,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雞蛋是不是因緣所生?不假因緣,一切法不生。法不孤起,因緣而起。既然雞蛋是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的法,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就空,就無生,就無所有,就不可得。雞蛋都空,都無所有都不可得,怎麼能生小雞呢?那是人迷惑。
所以一切法空,一切法無生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唯心所造,這就是般若。你們不相信,打開六百卷大般若經看,我不會說,佛說的更多。他說到「空」的時候,什麼法空,什麼法空,說一大篇。說到「無所有」的時候,說一大篇。我不夠那個程度,我說不出來,你們看看六百卷大般若經就知道了。
所以「因緣中若無,云何從緣出?」這句話就是說一切法空。我所說的這一切,大家懂了就知道,從那邊說的?真諦邊說的。一切法因緣生是有,這個「有」沒有自性,就是空。所以空就是有,有就是空。空就是因緣生,因緣生那個有,就是空。
所以心經說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色不就有嗎?色也是因緣有,因緣有,沒有自性,就是空。所以一開始他講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就是講這個道理。
摩訶般若波羅蜜,實在說歸納起來,就是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有即是空,空即是有。有即空叫般若,空即有叫漚拘舍羅,都出自於般若經。
現在我打個轉身和大家講,看大家能不能聽懂。我說一切法空,我說一切法有。為什麼一切法有?空就是有,空就是色。五陰有,十二入有,十八界有,六根有,六塵有,六識有,苦集滅道有,十二因緣有,六度有,佛的四無所畏有,佛的十力有,佛的十八不共法有。
現在打轉身了,各位轉過方向來了沒有?你不轉方向聽不懂。不要說各位聽不懂,忉利天也聽不懂。轉個方向就不懂了,你是「光認帽子,不認大哥」啊!有沒有人不懂啊?轉方向!禪宗叫「打轉身」。有是因緣有,因緣有就是空。我再說,五陰因緣生,十二入因緣生,十八界因緣生,六根因緣生,六塵因緣生,六識因緣生,苦集滅道因緣生,十二因緣因緣生,六度因緣生,佛的四無所畏因緣生,佛的十力因緣生,佛的十八不共法因緣生。
你調過方向來了沒有?迷失方向就不懂了。所以經上講,人怎麼迷呢?因方而迷,分辨四方才迷惑。你不執著四方的因緣,就不迷惑了。既然有,就生。我再說一遍,打個轉身。五陰生滅,十二入生滅,十八界生滅,六根生滅,六塵生滅,六識生滅,苦集滅道生滅,十二因緣生滅,六度生滅,佛的四無所畏生滅,佛的十力生滅,佛的十八不共法生滅,對吧?我講錯了沒有?它不會錯的。
講空的時候,講無生,講無所有,不可得,那是講出世間法,講無漏法,講無為法;我講有的時候,是講世間法,講有漏法,講有為法。這個樣包括才叫一切法。你們要知道,這叫二諦的妙用,若人知二諦,世出世間一切法任你說。
【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】
如果我們說緣裏頭沒有果法,它生出果法來,沒有果法就非緣了,這一句針對「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」來說的,叫對待空。緣中沒有法能生出法來,那我們就快樂了,要是沒有錢,一掏口袋掏出錢來了,生出來了,不合道理。
你說緣中沒有法,可生出法來,那怎麼合道理?大家在家眾,不必娶太太了,娶個石頭,沒有小孩子,它也能生小孩子;娶個泥巴,也能生小孩子。所以說緣中無果不能生果。
我問大家,緣中有果能不能生果?誰知道?緣中有果也不能生果,什麼原因呢?已經有了嘛!你娶個太太,帶個小孩來,不是你生的。
【若果從緣生 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】
假使我們說,果從緣生,這個緣,無有自性。緣無有自性,從兩方面會:一方面因緣生無自性,一方面依他起無自性。這從依他起無自性,比較容易懂。因為前面說過,因緣次第緣,緣緣增上緣,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。緣和法是對待假立,對待法才稱為緣,緣從法生;法要從緣生,對待緣才有法。既然是對待法才有緣,知道緣沒有自性。對待法才有緣,不對待法就沒有緣,所以這個緣沒有自性。
比如說,對待丈夫才假名妻子,不對待丈夫,不能稱為妻子。妻子沒有自性,有丈夫才有妻子,沒有丈夫不能稱 小姐為妻子,所以她沒有自性。有自性稱為緣,沒有自性就是非緣,不是緣。這個「非緣」我們先講一半,後文再講。
這個緣,既然沒有自性了,從沒有自性「非緣」生,怎麼能稱為緣呢?比如說稱她為「太太」,因為她有丈夫,她沒有丈夫,不能稱她為太太。所以從無自性生,不合理。「何得從緣生」,不是從緣生。非緣就是無自性,如果從無自性可以生的話,不合道理。
這個法從兩方面皆可說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從因緣空也可說,從對待空也可說。他這一句偈,近的說,「四緣生諸法,更無第五緣」,從那兒出;遠的說,就是後文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就是那句偈的發揮。
【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】
果法,這個「果」,就是法,具體說是果法。它不是從緣生的,因為什麼?緣生無性,無性才能隨緣。無性怎麼生?這上一句講,無自性何得從緣生?緣都不能生法,非緣更不能生法。實在說起來,果沒有,法也沒有,緣也沒有,所以佛說無生法。如果知道這個道理,安住不動,就得無生法忍。
一切法不生,上面我們說過,一切法空,空不生;一切法無自性,無自性不生;一切法假名,假名不生;一切法幻有,幻有不生;一切法無相,無相不生;再還會到一切法遍滿(周遍、遍滿),遍滿不生。一切法無定,不生。一切法沒有定法,若有定法,必有生滅。所以已經知道,果不從緣生,不從非緣生。「緣」是有法,是因緣法,因緣法沒有自性,所以不生。「非緣」就是無自性。
又有人說:「一切法無自性,不生,我承認,一切法空,空生吧?」空也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因緣生,因緣生就是無自性,還歸無生。所以說我們知道「有法」不生,有是因緣有,因緣有無自性,不生。無是因緣無,因緣無無自性就是有,它也不生,也沒有無。
如果你說,法是因緣生──不生,無自性,這個因緣,怎麼是無呢?有人說因緣也是因緣生,不對了!那麼因緣也是因緣生,那個因緣是從那兒來的?也是因緣生,所以說空。第二個因緣還是因緣來的,所以無自性是空。那麼說起來,無盡了,墮入無盡過,很多人墮入這一個過錯。
因緣也是因緣生,第一個因緣空,第二個因緣不空了。第二個因緣也是因緣生,第二個因緣空,第三個因緣不空了。這麼追究到最後,還是有法。這個說空法是小乘分析空,落入有法,不是無生法。你要是那麼解的話,你永遠不得無生法忍。不得無生法忍,有什麼壞處?隨著生死走,永不得涅槃。
佛說,我說的是緣起法。生死是因緣生無自性,空;涅槃也是因緣生無自性,才能空。比如佛說十二因緣,沒有「法」生。佛說無明生行,無明生行,沒有生法;行生識,也沒有說生法;識生名色,沒有說生法;名色生六入,沒有說名色生法;六入生觸,沒有生法;觸生受,受生愛,也沒有生法;愛生取,沒有說生法;取生有,也沒有說取生法;有生生,生生老死,都沒有生法;法空,所以說法不從緣生。
緣也沒有,因為老死空的,從生生,如果老死自己有,不必從生生;生也是空的,從有生,如果生本來就有,不必從有生;有也是空的,從取著生,如果有不空,不取著也有有;取是空的,從愛生;愛是空的,從受生;受也是空的,從觸生;觸也是空的,從六入生;六入也是空的,從名色生;名色也是空的,從識生;識也是空的,從行生;行也是空的,從無明生。
這要注意了,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如果這不明白,墮入有法。無明空不空?有誰知道?有人認為無明不空,墮入有法了。無明也空,怎麼知道?無明是虛妄的,虛妄的就沒有啊!無明也空。無明空則行空,行空識就空,識空名色就空,名色空六入就空,六入空觸就空,觸空受就空,受空愛就空,愛空取就空,取空有就空,有空生就空,生空死就空,這麼說起來一切法畢竟空。
所以我們就知道了,一切法畢竟空,不生法,叫無生法忍。生是因緣生,滅是因緣滅,生滅是因緣,於法無所有。
我們知道從十二因緣研究起來,法空,法無自性。對待法才有緣,法空怎麼會有緣?所以他說「果無有故,緣非緣亦無。」非緣怎麼無?這要注意到了,緣是因緣生,因緣生就是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因緣生,當體即空。
這麼說起來,佛說法,自性是因緣;外道說法,因緣是自性。自性就落入有法,因緣生就是自性空。大家都聽懂了吧?這個法比較微細。
一切法因緣生,因緣生就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因緣生,因為無自性才能接受因緣。其實,因緣定是無自性。這個法歸結起來,無自性,空的。
所以金剛經說,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又說一切法都是假名,假名就是無自性。他把「緣非緣亦無」改了個話題講,它說: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──假名,即非般若波羅蜜就是無性,無性可以說,就是空而不空,隨緣而說。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
這個話可以說很多,說什麼法即非什麼法是名什麼法,說四諦即非四諦是名四諦,說佛即非佛是名佛,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,說心即非心是名心,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。
你們要是懂的話,任何法都可講。說十方即非十方是名十方,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,是名三千大千世界,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,說你即非你是名你。所以禪宗有一句話「任拈一法,無非佛法」,金剛經也說「一切法無非佛法」,禪宗也說過「觸目皆道」。
今天我們講過了這兩首偈,「若果從緣生,是緣無自性。從無自性生,何得從緣生。果不從緣生,不從非緣生。以果無有故,緣非緣亦無。」法和緣都沒有叫畢竟空,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,一切法皆歸畢竟空。
這要特別注意到一點,千萬不要落入有法,說:「法是因緣生,空的,那麼因緣不空啊!因緣也是從因緣生。」那就墮入無盡過了,墮分析空,還是有法。失之
毫釐,差之千里。當體即空,因緣生就是空,空就是因緣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